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匡院”人才培养路径解密

作者:阿妮尔 周安 发布时间:2021-03-03 来源: 江苏教育报

    近年来,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深入推进本科生大理科培养模式,培养拥有宽厚学科基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匡院”人才培养路径解密 

    ■见习记者 阿妮尔 通讯员 周安 

  “高考后还没想好到底学什么,匡院给了我一个缓冲期,让我在打牢理科基础的同时,找到了深入钻研的专业方向。”今年,大四学生高志伟即将从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毕业,已成功保研到中科院、准备硕博连读的他将继续生物化学领域科研之旅。匡亚明学院的大理科培养模式,让“高志伟们”逐渐明确了科研方向。

  从1985年南大少年班、1989年南大基础学科教学强化部,到2006年正式更名成立,培养拥有宽厚学科基础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是匡亚明学院不变的追求。大理科培养模式正是学院守正创新、培养人才未来竞争力的“主阵地”。“面对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和各学科相互渗透的趋势,大理科模式是我们坚持的方向。”匡亚明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王炜说。

  夯实理科基础,为深度学科交叉打底 

  “各学科联系得越来越紧密,要求我们的知识更广博。”大三学生胡俊豪告诉记者,初入匡亚明学院,涵盖“数理化生”等方面的理科课程几乎都是必修课。宽厚的理科基础入门,是他对大理科的初步印象。随着学习的深入,胡俊豪的思维也向着学科交叉的方向开拓。“比如,我想做化学有机逆合成分析,或者把电子电路和神经网络联系起来,这些‘如果’没有大一的底子,是想不明白的。”

  目前,匡亚明学院本科按学科群分为数学与信息科学、物理与天文学、化学与生命科学、交叉学科四大类,不论选择哪个方向,学生都会先接受理科基础知识的培养。“只有在保证理科的基本要求之上,才谈得上学科交叉、方向选择。”匡亚明学院教学总监卢德馨说,为保证大理科通识教育顺利开展,学院与其他院系合作组建质量过硬的专、兼任教师队伍。近日,该院正开展《南京大学大理科丛书》出版研讨,固化大理科30多年来的发展成果。

  2018年,南大成立脑科学研究院,挂靠匡亚明学院,脑科学与人工智能新专业在匡亚明学院应运而生。在传统理科院系之外,医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也参与到新专业的课程建构中。学生在不同学院上课、参与科研,学科基础涉猎更加广泛,学院学科交叉也进一步深化。

  “舍友们是不同专业方向的,我们会定期把各自做的事情在宿舍做报告,专业知识、研究方法都会聊。”分流物理方向学生张泓轩说,和不同专业方向的同学定期交流课程进度,对专业学习帮助很大。在论文中碰到其他学科的专有名词,若是之前交流过的,阅读难度便会大大降低。“这种潜移默化的学科交叉,几乎影响着所有人。”

  强化科研训练,为研究型人才铺路 

  多年来,继续攻读学位、深耕科研是匡亚明学院本科生的主要毕业去向。学院针对本科生群体开展的研究型教学、科研训练,为他们日后的科研之路打上了“匡院印记”。

  “我们想看到‘群星灿烂’背景下的耀眼明星。”王炜说,为全体学生创造科学研究训练的大环境是匡亚明学院学生培养环节的一大特色。在参与探究性、整合性、互动性相结合的基础课程之余,每年进入匡亚明学院的100名学生几乎都会在本科阶段加入感兴趣的课题组,在相关领域顶尖学者的带领下开展科研活动。“学院独特的本科教育模式让我们在对不同专业广泛涉猎的同时,也打下坚实的科研基础。”匡亚明学院2016届毕业生宗麟奇告诉记者,主修物理的他在学院引导下,从大二开始跨学科进入材料化学领域的相关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在利用纳米技术有效实现硅的提纯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本科期间即发表SCI论文5篇,其中2篇在国际一流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

  为营造学术交流氛围,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匡亚明学院着力开展各类学术活动、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和竞赛活动,并邀请中科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优秀院友等开展名师导学,举办讲座。

  “大家做学问要紧跟时代、勇于创新,为科技注入灵魂,为祖国建设出力。”在名师导学讲座上,中科院院士、南大物理学院教授祝世宁在介绍成像技术百年革新史,鼓励学生关注世界前沿科学发展、积极投身科研的同时,还引导学生关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学习科学报国、无私奉献的科学家精神,在科研过程中秉持家国情怀。

  南大基础学科论坛是匡亚明学院面向全校学生举办的学术交流活动,每年一届,至今已举办23届。随着参与学生逐年增加,论坛规模也逐年扩大,甚至不再局限于南大,成为南京地区院校学术交流的平台。“从征稿到获奖论文出版,一切流程都尽量和专业的国际会议接轨。”卢德馨说,论坛在学生开拓视野、接轨学术前沿的同时,也给予学生充分的专业学术体验和规范训练,为本科生未来的科研之路打好基础。

  落实专业自选,多次选择逐步到位 

  “高中时很喜欢物理,参加过竞赛,但高考后一直纠结学物理还是学计算机,就这样来到了匡亚明学院。”大三学生茅宇峰回忆,当年一句“自主选择专业”,让成绩优异的他与匡亚明学院结缘,并在大理科的通识教育中逐渐找到了中意的学习方向。

  在匡亚明学院的专业体系中,四大类学科群又细分为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天文、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生物化学、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等11个专业方向。“两年左右的通识教育过程中,学院引导学生向各学科大类和细分专业分流,大三开始开设专业核心课程。”匡亚明学院副院长葛欣介绍说,学院通过学业导师交流、专业分流介绍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到位”,在两年时间内确定自己的细分专业。“根据已有的大理科基础和研究兴趣,学生的选择会更从容,更适合未来的发展。”

  “大一的时候几乎把理科的基础课都上过了,计算机基础也学了,这么体验了一圈下来,还是物理最吸引我。”茅宇峰说,经过大理科的系统训练,他对物理的热爱进一步明确,而广泛涉猎理科课程又让他在组内参与项目时有了很多创新想法,这让他对今后的科研生活有了更高期待。“很多研究都是贯通的,有了宽广的基础储备,不管是理论还是实操都更好上手。”

  “大理科模式是为培养杰出学生而服务的,能让他们在专业的培养模式中逐步走上自己真正热爱的道路,实现个人价值与报效祖国相统一。”葛欣说,宽广的理科基础学科知识储备,配合高水平的科研训练,赋予学生的是自主选择专业的底气和信心,而专业的自主选择则能让学生将专业与热爱紧密结合,更充分地运用所学所思探索未来的道路。

责任编辑:陈路

“匡院”人才培养路径解密
发布时间:2021-03-03   
来       源:江苏教育报  

    近年来,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深入推进本科生大理科培养模式,培养拥有宽厚学科基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匡院”人才培养路径解密 

    ■见习记者 阿妮尔 通讯员 周安 

  “高考后还没想好到底学什么,匡院给了我一个缓冲期,让我在打牢理科基础的同时,找到了深入钻研的专业方向。”今年,大四学生高志伟即将从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毕业,已成功保研到中科院、准备硕博连读的他将继续生物化学领域科研之旅。匡亚明学院的大理科培养模式,让“高志伟们”逐渐明确了科研方向。

  从1985年南大少年班、1989年南大基础学科教学强化部,到2006年正式更名成立,培养拥有宽厚学科基础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是匡亚明学院不变的追求。大理科培养模式正是学院守正创新、培养人才未来竞争力的“主阵地”。“面对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和各学科相互渗透的趋势,大理科模式是我们坚持的方向。”匡亚明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王炜说。

  夯实理科基础,为深度学科交叉打底 

  “各学科联系得越来越紧密,要求我们的知识更广博。”大三学生胡俊豪告诉记者,初入匡亚明学院,涵盖“数理化生”等方面的理科课程几乎都是必修课。宽厚的理科基础入门,是他对大理科的初步印象。随着学习的深入,胡俊豪的思维也向着学科交叉的方向开拓。“比如,我想做化学有机逆合成分析,或者把电子电路和神经网络联系起来,这些‘如果’没有大一的底子,是想不明白的。”

  目前,匡亚明学院本科按学科群分为数学与信息科学、物理与天文学、化学与生命科学、交叉学科四大类,不论选择哪个方向,学生都会先接受理科基础知识的培养。“只有在保证理科的基本要求之上,才谈得上学科交叉、方向选择。”匡亚明学院教学总监卢德馨说,为保证大理科通识教育顺利开展,学院与其他院系合作组建质量过硬的专、兼任教师队伍。近日,该院正开展《南京大学大理科丛书》出版研讨,固化大理科30多年来的发展成果。

  2018年,南大成立脑科学研究院,挂靠匡亚明学院,脑科学与人工智能新专业在匡亚明学院应运而生。在传统理科院系之外,医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也参与到新专业的课程建构中。学生在不同学院上课、参与科研,学科基础涉猎更加广泛,学院学科交叉也进一步深化。

  “舍友们是不同专业方向的,我们会定期把各自做的事情在宿舍做报告,专业知识、研究方法都会聊。”分流物理方向学生张泓轩说,和不同专业方向的同学定期交流课程进度,对专业学习帮助很大。在论文中碰到其他学科的专有名词,若是之前交流过的,阅读难度便会大大降低。“这种潜移默化的学科交叉,几乎影响着所有人。”

  强化科研训练,为研究型人才铺路 

  多年来,继续攻读学位、深耕科研是匡亚明学院本科生的主要毕业去向。学院针对本科生群体开展的研究型教学、科研训练,为他们日后的科研之路打上了“匡院印记”。

  “我们想看到‘群星灿烂’背景下的耀眼明星。”王炜说,为全体学生创造科学研究训练的大环境是匡亚明学院学生培养环节的一大特色。在参与探究性、整合性、互动性相结合的基础课程之余,每年进入匡亚明学院的100名学生几乎都会在本科阶段加入感兴趣的课题组,在相关领域顶尖学者的带领下开展科研活动。“学院独特的本科教育模式让我们在对不同专业广泛涉猎的同时,也打下坚实的科研基础。”匡亚明学院2016届毕业生宗麟奇告诉记者,主修物理的他在学院引导下,从大二开始跨学科进入材料化学领域的相关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在利用纳米技术有效实现硅的提纯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本科期间即发表SCI论文5篇,其中2篇在国际一流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

  为营造学术交流氛围,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匡亚明学院着力开展各类学术活动、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和竞赛活动,并邀请中科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优秀院友等开展名师导学,举办讲座。

  “大家做学问要紧跟时代、勇于创新,为科技注入灵魂,为祖国建设出力。”在名师导学讲座上,中科院院士、南大物理学院教授祝世宁在介绍成像技术百年革新史,鼓励学生关注世界前沿科学发展、积极投身科研的同时,还引导学生关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学习科学报国、无私奉献的科学家精神,在科研过程中秉持家国情怀。

  南大基础学科论坛是匡亚明学院面向全校学生举办的学术交流活动,每年一届,至今已举办23届。随着参与学生逐年增加,论坛规模也逐年扩大,甚至不再局限于南大,成为南京地区院校学术交流的平台。“从征稿到获奖论文出版,一切流程都尽量和专业的国际会议接轨。”卢德馨说,论坛在学生开拓视野、接轨学术前沿的同时,也给予学生充分的专业学术体验和规范训练,为本科生未来的科研之路打好基础。

  落实专业自选,多次选择逐步到位 

  “高中时很喜欢物理,参加过竞赛,但高考后一直纠结学物理还是学计算机,就这样来到了匡亚明学院。”大三学生茅宇峰回忆,当年一句“自主选择专业”,让成绩优异的他与匡亚明学院结缘,并在大理科的通识教育中逐渐找到了中意的学习方向。

  在匡亚明学院的专业体系中,四大类学科群又细分为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天文、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生物化学、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等11个专业方向。“两年左右的通识教育过程中,学院引导学生向各学科大类和细分专业分流,大三开始开设专业核心课程。”匡亚明学院副院长葛欣介绍说,学院通过学业导师交流、专业分流介绍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到位”,在两年时间内确定自己的细分专业。“根据已有的大理科基础和研究兴趣,学生的选择会更从容,更适合未来的发展。”

  “大一的时候几乎把理科的基础课都上过了,计算机基础也学了,这么体验了一圈下来,还是物理最吸引我。”茅宇峰说,经过大理科的系统训练,他对物理的热爱进一步明确,而广泛涉猎理科课程又让他在组内参与项目时有了很多创新想法,这让他对今后的科研生活有了更高期待。“很多研究都是贯通的,有了宽广的基础储备,不管是理论还是实操都更好上手。”

  “大理科模式是为培养杰出学生而服务的,能让他们在专业的培养模式中逐步走上自己真正热爱的道路,实现个人价值与报效祖国相统一。”葛欣说,宽广的理科基础学科知识储备,配合高水平的科研训练,赋予学生的是自主选择专业的底气和信心,而专业的自主选择则能让学生将专业与热爱紧密结合,更充分地运用所学所思探索未来的道路。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