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代表委员建言职教发展 打破“天花板”,让高技能人才更有奔头

作者:杨频萍 王拓 发布时间:2021-03-10 来源: 新华日报

代表委员为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建言——

打破“天花板”,让高技能人才更有奔头

  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高技能人才。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多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代表委员为新时代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发展建言。

  破解招生难,加大职业教育支持力度

  今年1月26日,人社部网站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最缺工”的100个职业中,多达36个属于“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新进排行的25个短缺职业中,有15个与制造业直接相关。作为制造业的基础,职业教育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全国人大代表、天工国际董事局主席朱小坤在调研中注意到,近年来,以网约送餐员、快递员为代表的“三新”职业蓬勃发展,而制造业因其工作地点、环境、时间限制,得不到大专院校毕业生的青睐,加上现代化生产设备的投入,技工荒现象逐步凸显。“随着高、精、尖产品的市场需求扩大,技术技能型人才对制造业的高质量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朱小坤说。

  朱小坤建议,国家加大对职业技术学校与企业建立订单班的扶持和支持力度,出台校企合作设置订单班的专项奖励政策,同时支持企业与职业技术学校共同申报满足企业需求的对口专业,支持企业办理企业大学,简化专业申报流程,为社会培养实用性人才。“此外,要出台吸引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就业特别政策,对到制造业就业的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给予政府特别补助,帮助学生落实住房、迁移户口和解决子女上学等问题,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 朱小坤说,对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进行人才认证,与本科研究生待遇同步甚至可以超过。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邮政集团泰兴市分公司城区分局局长、江平路支局支局长何健忠说,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但与建设现代化经济的要求相比,我国职业教育仍然存在基本办学条件薄弱、经费投入与事业发展不相称等问题,尤其中等职业教育是短板所在。“实习实训需要的基础设施设备的先进性和规模,都还跟不上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与现代生产过程和职业情境的差距明显。”何健忠呼吁,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建立与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办学质量等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和相应保障机制,着力保证职业教育财政性经费、生均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同时增长。

  打破“天花板”,完善本科职业院校配套

  近年来,职业教育迎来“黄金时期”,培养出一大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但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认识还是存在偏见。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市政协主席刘以安认为,要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就读职业教育,关键要解决好学历瓶颈问题。他建议“十四五”期间,加快建立职教高考制度,打破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的“天花板”,进一步探索完善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工程硕士相衔接的一体化育人模式。此外,要着力破除就业环节中的政策性障碍,加快推动就业机会均等化,减少各类就业不公平现象,探索在部分基层公务员招考、大学生村官选聘、国有企业招聘中破除学历硬要求条款,允许具有相当学历水平的职业教育毕业生进入选拔范围。

  “随着工程技术快速迭代,工程应用不再仅仅是简单的操作,而向高端化、集成化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工程技术实训中心主任王红军说,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领头羊,“职业本科”是关键一环,全国高职高专1400多所,而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学校只有20多所,可以说刚刚起步,目前亟盼相关政策的出台。“现在职业教育本科层次的学生已经入学,但相关学位授予标准还没有。”王红军建议有关部门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积极营造本科职教发展的生态系统,促进本科职教高起点、高质量发展;尽快出台本科职教基础性政策或规定,如学位授予指导意见、专业教学标准等;引导和支持本科试点学校打造高水平发展平台,如成立本科职教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产教融合联盟;设计引领性发展项目,将本科职业教育试点纳入国家层面高校建设计划统筹考虑;培养本科职教领军人才,筹建“高水平产教融合基地”“本科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等。

  建立新机制,形成职教发展整体合力

  在代表委员们看来,职业教育发展还需要突破多头管理等体制机制问题。“当前,职业教育呈现多头管理,不同类型学校隶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专业设置不科学、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现象一定程度存在,难以形成职教发展的整体合力。”刘以安表示。

  全国人大代表、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说,职业教育统筹不够正是产与教、校与企“两层皮”的原因之一,学历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分别由教育行政部门和人社部门管辖,产教融合的牵头单位是发展改革委,而企业则是在多个不同行政部门的管辖范围内,不同行政部门掌握的职业教育资源并未很好地统筹使用,影响了办学资源的使用效果和完整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

  葛道凯以学徒制的实施为例,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由教育和人社两个政府部门分别推行,在推进机制、支持保障等方面缺乏统筹和协调,影响了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也限制了推进学徒制所需要的正常资金投入、财税减免等。“比如,人社部门实施的新型学徒制每位学徒享受4000元财政支持,但教育部门现代学徒制未享受到任何经费支持。”对此,葛道凯建议,加强职业教育统筹管理,成立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局,统筹管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同时,建立健全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标准体系,由教育部牵头,会同国家人社、财政等多部门,进一步健全职业教育学校、专业、课程等建设标准,完善教学、实习实训和学徒制培养等基本规范,加强质量评价和财政税收保障机制建设。

  “在乡村振兴中,职业教育也要发力。”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晓进说,目前职业教育中涉农专业招生困难,专业教师不足,农村职业学校存在非农化倾向。他建议优化农村职业教育管理规划布局,将涉农职业教育纳入各省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常规工作,依托农业、教育、科技等部门资源,协同社会力量,推进涉农职业教育与科技结合、与产业联合、与企业联盟,让农村职业教育真正“用得上”。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王拓
  来源:《新华日报》2021年3月10日版次:8

责任编辑:陈路

代表委员建言职教发展 打破“天花板”,让高技能人才更有奔头
发布时间:2021-03-10   
来       源:新华日报  

代表委员为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建言——

打破“天花板”,让高技能人才更有奔头

  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高技能人才。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多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代表委员为新时代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发展建言。

  破解招生难,加大职业教育支持力度

  今年1月26日,人社部网站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最缺工”的100个职业中,多达36个属于“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新进排行的25个短缺职业中,有15个与制造业直接相关。作为制造业的基础,职业教育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全国人大代表、天工国际董事局主席朱小坤在调研中注意到,近年来,以网约送餐员、快递员为代表的“三新”职业蓬勃发展,而制造业因其工作地点、环境、时间限制,得不到大专院校毕业生的青睐,加上现代化生产设备的投入,技工荒现象逐步凸显。“随着高、精、尖产品的市场需求扩大,技术技能型人才对制造业的高质量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朱小坤说。

  朱小坤建议,国家加大对职业技术学校与企业建立订单班的扶持和支持力度,出台校企合作设置订单班的专项奖励政策,同时支持企业与职业技术学校共同申报满足企业需求的对口专业,支持企业办理企业大学,简化专业申报流程,为社会培养实用性人才。“此外,要出台吸引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就业特别政策,对到制造业就业的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给予政府特别补助,帮助学生落实住房、迁移户口和解决子女上学等问题,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 朱小坤说,对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进行人才认证,与本科研究生待遇同步甚至可以超过。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邮政集团泰兴市分公司城区分局局长、江平路支局支局长何健忠说,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但与建设现代化经济的要求相比,我国职业教育仍然存在基本办学条件薄弱、经费投入与事业发展不相称等问题,尤其中等职业教育是短板所在。“实习实训需要的基础设施设备的先进性和规模,都还跟不上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与现代生产过程和职业情境的差距明显。”何健忠呼吁,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建立与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办学质量等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和相应保障机制,着力保证职业教育财政性经费、生均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同时增长。

  打破“天花板”,完善本科职业院校配套

  近年来,职业教育迎来“黄金时期”,培养出一大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但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认识还是存在偏见。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市政协主席刘以安认为,要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就读职业教育,关键要解决好学历瓶颈问题。他建议“十四五”期间,加快建立职教高考制度,打破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的“天花板”,进一步探索完善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工程硕士相衔接的一体化育人模式。此外,要着力破除就业环节中的政策性障碍,加快推动就业机会均等化,减少各类就业不公平现象,探索在部分基层公务员招考、大学生村官选聘、国有企业招聘中破除学历硬要求条款,允许具有相当学历水平的职业教育毕业生进入选拔范围。

  “随着工程技术快速迭代,工程应用不再仅仅是简单的操作,而向高端化、集成化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工程技术实训中心主任王红军说,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领头羊,“职业本科”是关键一环,全国高职高专1400多所,而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学校只有20多所,可以说刚刚起步,目前亟盼相关政策的出台。“现在职业教育本科层次的学生已经入学,但相关学位授予标准还没有。”王红军建议有关部门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积极营造本科职教发展的生态系统,促进本科职教高起点、高质量发展;尽快出台本科职教基础性政策或规定,如学位授予指导意见、专业教学标准等;引导和支持本科试点学校打造高水平发展平台,如成立本科职教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产教融合联盟;设计引领性发展项目,将本科职业教育试点纳入国家层面高校建设计划统筹考虑;培养本科职教领军人才,筹建“高水平产教融合基地”“本科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等。

  建立新机制,形成职教发展整体合力

  在代表委员们看来,职业教育发展还需要突破多头管理等体制机制问题。“当前,职业教育呈现多头管理,不同类型学校隶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专业设置不科学、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现象一定程度存在,难以形成职教发展的整体合力。”刘以安表示。

  全国人大代表、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说,职业教育统筹不够正是产与教、校与企“两层皮”的原因之一,学历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分别由教育行政部门和人社部门管辖,产教融合的牵头单位是发展改革委,而企业则是在多个不同行政部门的管辖范围内,不同行政部门掌握的职业教育资源并未很好地统筹使用,影响了办学资源的使用效果和完整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

  葛道凯以学徒制的实施为例,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由教育和人社两个政府部门分别推行,在推进机制、支持保障等方面缺乏统筹和协调,影响了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也限制了推进学徒制所需要的正常资金投入、财税减免等。“比如,人社部门实施的新型学徒制每位学徒享受4000元财政支持,但教育部门现代学徒制未享受到任何经费支持。”对此,葛道凯建议,加强职业教育统筹管理,成立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局,统筹管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同时,建立健全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标准体系,由教育部牵头,会同国家人社、财政等多部门,进一步健全职业教育学校、专业、课程等建设标准,完善教学、实习实训和学徒制培养等基本规范,加强质量评价和财政税收保障机制建设。

  “在乡村振兴中,职业教育也要发力。”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晓进说,目前职业教育中涉农专业招生困难,专业教师不足,农村职业学校存在非农化倾向。他建议优化农村职业教育管理规划布局,将涉农职业教育纳入各省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常规工作,依托农业、教育、科技等部门资源,协同社会力量,推进涉农职业教育与科技结合、与产业联合、与企业联盟,让农村职业教育真正“用得上”。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王拓
  来源:《新华日报》2021年3月10日版次:8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