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聚焦高质量,实现“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转型

作者:王小亮 发布时间:2021-03-24 来源: 江苏教育报

淮安专场发布“十三五”教育发展情况——

聚焦高质量,实现“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转型

  ■见习记者 王小亮

  日前,省教育厅召开“数说‘十三五’ 一同看教育”淮安专场新闻发布会,重点介绍“十三五”期间淮安教育发展情况。据介绍,“十三五”期间,该市教育总投入达到435亿元,创成智慧校园336所,新改扩建学校310所,新增学位近15万个;义务教育“改薄”工程经费投入完成率居全省第一,普通高中“建成一所、办好一所”工作经验在全省推介,建成市级平安校园建设示范校150所,4个县区创成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县(市、区),在全省率先实现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全覆盖。

  “‘十三五’期间,淮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向全面现代化、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注重改善办学条件向硬件与内涵发展并重、‘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的四个转型。”该市教育局局长皇甫立同说。

  集团办学让校际差距更小

  2008年,淮安市生态文化旅游区成立,2011年,该区第一所学校新城小学落成。由于地处城郊结合部,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发展停滞不前。“于是我们积极引进了淮安市实验小学的名师资源,吸收其先进的管理理念,经过几年发展,新城小学终于走上正轨。”该区社会事业局副局长张天虹告诉记者,2008年至今,该区已经建成17所学校,涵盖从幼儿园到高中所有阶段。特别是2016年淮安实小新城教育集团成立,在集团校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下,城乡教育差距明显缩小,家长喜上眉梢。

  同样,位于淮安市经济开发区盐化工新区的张码小学近年来发生的变化,也让周边群众交口称赞。该校校长孙庆亮说,这几年区政府不仅在硬件上舍得投入,对校园进行了彻底改造,还通过名校的带动,让学校发展迈上了“快车道”。“原先老百姓对学校不认可,生源流失严重,现在则出现了‘回笼’,因为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到好学校。”

  如何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集团化办学是有效途径之一。淮安市以实验小学和淮阴中学作为基础教育龙头学校带动区域内各校发展,集团化办学成效显著。淮安市实验小学从2006年起推进集团化办学工作,目前有紧密合作型学校(校区)3所,领办或协办的学校9所,努力为老百姓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淮阴中学先后成立了新城校区、清河区开明中学、开发区开明中学等多所集团校,通过教师互派、资源共享、管理互动、文化共建等促进各校区精品化、高质量、有特色发展。

  据统计,目前淮安市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优质学校占比分别达84%、99.6%、80.6%、84.6%;全市在优质学校就读的学生比例超过85%,5年来提高了10个百分点。

  五育并举让校园发展更美

  在淮安市实验小学,全面发展是学校多年来坚持的办学理念。操场上,无人机社团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顺利操控机器人完成了过圈、翻杆等高难度动作;音乐厅内,手执不同乐器的学生亲密配合,演奏着一曲曲优美动听的音乐……据校长陈广东介绍,近年来,学校通过省前瞻性项目《促进学生幸福成长的教学方式变革》和省内涵项目《“引人入胜”幸福课堂的实践建构》,积极推进课程建设,以科学课程、艺术课程、人文课程、活动课程、健康课程为依托,架构起“幸福教育”课程育人体系,“在国家课程引领下,我校校本课程丰富多彩,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作为江苏首批高中课程基地,淮阴中学的航空航天特色课程基地一直致力于课程建设的活动性、拓展性、实践性研究。学校的学生自主设计研制的“淮中一号”微小卫星广受专家好评;研发的3D打印机获得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省一等奖。据该校校长朱留明介绍,学校通过“航空航天特色课程基地”“艺术课程基地”“体育课程基地”3个省级课程基地的建设,搭建“培养空间”、优化“育人生态”,实现了科学、艺术、体育、人文、劳动的“五育”并举,学校也由此走上了转型育人模式、促进内涵发展的“快速路”。“内涵建设有力促进了我校办学质量的高位发展,目前我校高考各项指标均位于全省前列,毕业生的综合素养受到了录取高校的一致好评。”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多样化、个性化的内涵建设,使淮安各校呈现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发展样态。据介绍,“十三五”期间,该市累计建立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示范项目培育工程”项目40个,建成省级内涵建设项目107个、教学改革项目70多个,近百项教学成果获省级表彰。同时,该市还建立教体结合布点学校300所、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23所;创成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67所,总量位居全省第一。

  队伍建设让教育师资更强

  “要实现‘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的转变,师资队伍是关键。”淮安市教育局副局长谷玉红告诉记者,近年来,该市着力构建全员培训体系,健全市、县(区)、学校三级培训网络,将师德师风、学科素养、通识教育等纳入培训基本模块,广泛开展全员研训活动,有效促进了全市教师综合素养提高。

  在此基础上,淮安市通过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优化教师编制管理,及时做好教师补充更新。2016年起,该市启动教职工编制市域范围内统筹调剂、动态管理,盘活了教师编制存量,有效解决了部分区域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

  教师成长的主渠道在课堂,近年来,淮安市各级教研部门和学校加强教师的常态课建设,2020年市级教研部门人员深入学校听课达3000多节;搭建校级优秀青年教师、县区骨干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省特级教师“四级”教师发展梯队,激发了教师的发展活力;实施中青年优秀校(园)长培育工程,按照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的模式制定培训内容,第一、二期共320名学员已顺利结业,学员们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综合素养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皇甫立同表示:“‘十四五’时期,我们将把优化教育体系结构作为重要任务,聚焦‘优质普惠’办好学前教育,聚焦‘优质均衡’办好义务教育,聚焦‘优质多样’办好普通高中教育,聚焦‘融合创新’办好职业教育,聚焦‘全纳普惠’办好特殊教育,聚焦‘全民共享’办好继续教育,努力形成淮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满园春色。”

责任编辑:陈路

聚焦高质量,实现“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转型
发布时间:2021-03-24   
来       源:江苏教育报  

淮安专场发布“十三五”教育发展情况——

聚焦高质量,实现“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转型

  ■见习记者 王小亮

  日前,省教育厅召开“数说‘十三五’ 一同看教育”淮安专场新闻发布会,重点介绍“十三五”期间淮安教育发展情况。据介绍,“十三五”期间,该市教育总投入达到435亿元,创成智慧校园336所,新改扩建学校310所,新增学位近15万个;义务教育“改薄”工程经费投入完成率居全省第一,普通高中“建成一所、办好一所”工作经验在全省推介,建成市级平安校园建设示范校150所,4个县区创成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县(市、区),在全省率先实现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全覆盖。

  “‘十三五’期间,淮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向全面现代化、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注重改善办学条件向硬件与内涵发展并重、‘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的四个转型。”该市教育局局长皇甫立同说。

  集团办学让校际差距更小

  2008年,淮安市生态文化旅游区成立,2011年,该区第一所学校新城小学落成。由于地处城郊结合部,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发展停滞不前。“于是我们积极引进了淮安市实验小学的名师资源,吸收其先进的管理理念,经过几年发展,新城小学终于走上正轨。”该区社会事业局副局长张天虹告诉记者,2008年至今,该区已经建成17所学校,涵盖从幼儿园到高中所有阶段。特别是2016年淮安实小新城教育集团成立,在集团校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下,城乡教育差距明显缩小,家长喜上眉梢。

  同样,位于淮安市经济开发区盐化工新区的张码小学近年来发生的变化,也让周边群众交口称赞。该校校长孙庆亮说,这几年区政府不仅在硬件上舍得投入,对校园进行了彻底改造,还通过名校的带动,让学校发展迈上了“快车道”。“原先老百姓对学校不认可,生源流失严重,现在则出现了‘回笼’,因为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到好学校。”

  如何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集团化办学是有效途径之一。淮安市以实验小学和淮阴中学作为基础教育龙头学校带动区域内各校发展,集团化办学成效显著。淮安市实验小学从2006年起推进集团化办学工作,目前有紧密合作型学校(校区)3所,领办或协办的学校9所,努力为老百姓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淮阴中学先后成立了新城校区、清河区开明中学、开发区开明中学等多所集团校,通过教师互派、资源共享、管理互动、文化共建等促进各校区精品化、高质量、有特色发展。

  据统计,目前淮安市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优质学校占比分别达84%、99.6%、80.6%、84.6%;全市在优质学校就读的学生比例超过85%,5年来提高了10个百分点。

  五育并举让校园发展更美

  在淮安市实验小学,全面发展是学校多年来坚持的办学理念。操场上,无人机社团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顺利操控机器人完成了过圈、翻杆等高难度动作;音乐厅内,手执不同乐器的学生亲密配合,演奏着一曲曲优美动听的音乐……据校长陈广东介绍,近年来,学校通过省前瞻性项目《促进学生幸福成长的教学方式变革》和省内涵项目《“引人入胜”幸福课堂的实践建构》,积极推进课程建设,以科学课程、艺术课程、人文课程、活动课程、健康课程为依托,架构起“幸福教育”课程育人体系,“在国家课程引领下,我校校本课程丰富多彩,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作为江苏首批高中课程基地,淮阴中学的航空航天特色课程基地一直致力于课程建设的活动性、拓展性、实践性研究。学校的学生自主设计研制的“淮中一号”微小卫星广受专家好评;研发的3D打印机获得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省一等奖。据该校校长朱留明介绍,学校通过“航空航天特色课程基地”“艺术课程基地”“体育课程基地”3个省级课程基地的建设,搭建“培养空间”、优化“育人生态”,实现了科学、艺术、体育、人文、劳动的“五育”并举,学校也由此走上了转型育人模式、促进内涵发展的“快速路”。“内涵建设有力促进了我校办学质量的高位发展,目前我校高考各项指标均位于全省前列,毕业生的综合素养受到了录取高校的一致好评。”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多样化、个性化的内涵建设,使淮安各校呈现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发展样态。据介绍,“十三五”期间,该市累计建立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示范项目培育工程”项目40个,建成省级内涵建设项目107个、教学改革项目70多个,近百项教学成果获省级表彰。同时,该市还建立教体结合布点学校300所、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23所;创成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67所,总量位居全省第一。

  队伍建设让教育师资更强

  “要实现‘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的转变,师资队伍是关键。”淮安市教育局副局长谷玉红告诉记者,近年来,该市着力构建全员培训体系,健全市、县(区)、学校三级培训网络,将师德师风、学科素养、通识教育等纳入培训基本模块,广泛开展全员研训活动,有效促进了全市教师综合素养提高。

  在此基础上,淮安市通过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优化教师编制管理,及时做好教师补充更新。2016年起,该市启动教职工编制市域范围内统筹调剂、动态管理,盘活了教师编制存量,有效解决了部分区域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

  教师成长的主渠道在课堂,近年来,淮安市各级教研部门和学校加强教师的常态课建设,2020年市级教研部门人员深入学校听课达3000多节;搭建校级优秀青年教师、县区骨干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省特级教师“四级”教师发展梯队,激发了教师的发展活力;实施中青年优秀校(园)长培育工程,按照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的模式制定培训内容,第一、二期共320名学员已顺利结业,学员们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综合素养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皇甫立同表示:“‘十四五’时期,我们将把优化教育体系结构作为重要任务,聚焦‘优质普惠’办好学前教育,聚焦‘优质均衡’办好义务教育,聚焦‘优质多样’办好普通高中教育,聚焦‘融合创新’办好职业教育,聚焦‘全纳普惠’办好特殊教育,聚焦‘全民共享’办好继续教育,努力形成淮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满园春色。”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