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让思政教育“声”入人心

作者:潘玉娇 杨潇 发布时间:2022-05-06 来源: 江苏教育报

自2021年起,南京市着力构建市级示范、区级跟进、学校深化的思政课改革创新常态工作机制——

让思政教育“声”入人心

  ■本报记者 潘玉娇 见习记者 杨潇

  日前,南京“思政好声音”第二季作品征集活动正式启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学生、家长及教师只要登录“少年志”平台,就可以在线观看优秀思政作品,还可以以文字、音频、视频等形式上传自己制作的内容。截至目前,已有超过30万人次浏览关注及点赞。

  “思政好声音”是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精心开发的思政教育品牌项目,也是该市教育系统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缩影。“自2021年起,我们着力构建市级示范、区级跟进、学校深化的思政课改革创新常态工作机制,以特色品牌项目为抓手,在强化学校育人阵地功能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充分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唱新时代思政教育‘合奏曲’。”南京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张生表示。

  线上线下融合,唱响“思政好声音”

  从红船的故事到新安旅行团,从五星红旗的诞生到冬奥会吉祥物的设计,3个篇章9个故事,由教师、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讲述、演绎出来——2022年2月26日,南京“思政好声音”(第一季)·鼓楼专场在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举行,讲述者的现场表现“惊艳”了所有人。

  “2022年,我们计划以巩固青少年‘四史’学习教育成果为目标,以季度为单位,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梦为什么能实现’4个主题,举办4场区级现场展评和市级总结性推进活动,第一场就放在鼓楼区。”活动现场,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贺承瑶告诉记者,这种市级设计架构、区级推进执行、校级具体承办的活动模式,充分调动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性,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非常好。

  曹荣英是南京市人民中学的一名思政课教师,在此次活动中,她以《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故事》微课,致敬新时代的信仰与责任,赢得观众的好评。“将国与家的故事讲给每一位学生听,是我的职业,也是我的日常。”曹荣英说,“一个个具象的故事,能在潜移默化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每一个孩子的生活。”

  活动现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智如此评价:“这是一个启智增慧的思政教育好平台,真正传播了育人好声音,在引领广大师生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方面,发挥了强有力的示范带头作用。”

  借助扬子晚报少年志融媒体线上平台,南京“思政好声音”有效拓展了活动场域。在第一季评选中,平台一共收到师生个人或团队报送的近300件作品,经过专家网上初评和线下复评,共评出30件“‘思政好声音’第一季度优秀作品”和22件“进校园‘思政好声音’优秀作品”。“思政好声音源于学校,也必须回归学校。”贺承瑶说,各校可以利用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团队会等途径,让师生们一起聆听思政好声音。有些学校已经和优秀的好声音团队进行预约,邀请他们在课后服务时段走进校园,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提升思政工作质效。

  市区校三级并进,强化育人阵地

  在第一季思政好声音评比中,南京市琅琊路小学五(5)中队少先队员刘依霏、刘宗霖带来的《两条船的故事》获得了一等奖。该作品聚焦于两条不同寻常的“船”,一条是见证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南湖红船,一条是打响渡江战役第一枪的“京电号”小火轮,由此展现了从1921年到1949年解放南京的重要历史进程。

  “在学校里,我们经常开展红色研学活动,这些活动让我深切感受到,作为一名少先队员要时刻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刘依霏告诉记者,正是在学校大队部开展的一系列寻访活动中,她了解了南湖红船的故事,也为此后“思政好声音”的录制提供了灵感。

  南京“思政好声音”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全市各级教育部门在思政工作上的深耕细作。2021年底,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为22所首批南京市“思政育人特色学校”授牌,“这项工作对于推动思政创新、筑牢育人阵地意义重大。它将教育系统内外资源有效调动起来,进而推动育人理念、育人途径等方面的全新改革,为构建起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格局打开了一扇大门。”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孙百军说。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去年,该校党委、学生发展中心联合校友会,举办了多次“校友中的革命志士”回顾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了红色校史主题的表达与呈现,还接待了南师附中树人学校、南师附中新城初中等学校的1000名学生前来参观学习。

  南京市中华中学上新河初级中学建有两个专门的情境活动室,一间是法治情境教室,购置了模拟法庭所需的器材及法律书籍;一间是道德情境活动室,用来开展道德故事讲演和情景剧表演等。“要让初中生们更好地认同和内化学科内容,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开展需要一定的物化环境。”

  该校党总支书记王存贵告诉记者,学校还积极探索校本特色“道德与法治互生课堂”教育范式路径,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情景导学、探究问学、独立思学、合作互学、展示品学、实践做学等6个方面,引导学生在互动中启智、在互助中学习。

  校内校外联合,共谱时代新曲

  从2019年开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研究生支教团与南京市瑞金北村小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南航大研支团成员每周三下午走进瑞小,利用学生社团活动时间组织孩子们开展纸艺、车模、航模、音乐等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的合作不断升级,如今,南航大师生走进小学课堂已成为常态。

  “我们深知,课堂是思政工作的根本。自2021年起,我们和南航大的合作从活动转向了教研。”瑞金北村小学党总支书记刘丽告诉记者,随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被纳入中小学教材体系,南航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智、书记徐川先后来到该校,就《读本》教学与教师们深入交流;还特意选派马院的一位教师全程跟进《读本》使用工作,为大家指点迷津。

  南京高校资源众多,这为当地积极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全市12个区教育局和近百所中小学校,分别与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10所在宁高校签订协议,组建15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各联盟将积极探索教学科研、课程开发、教师发展、协同育人、资源共享、反馈评价“六个一体化”,努力打造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南京样本”。

  各学段教师针对思政课共性教学内容“同上一节课”,是南京市建邺区思政课一体化联盟的一项常规活动。作为联盟校成员,南京市莲花实验学校(初中部)教研组组长白林认为,这一活动既关注“纵向一体化”,努力打破学段区隔,做到螺旋上升;也关注“横向一体化”,引导各校将学科课程和学科德育充分融合,构建“大思政”格局,“在这个过程中,我的视野拓宽了,工作局面也打开了。”

  在与高校积极开展合作的同时,南京市教育系统还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学生、家长、“五老”等社会力量,凝心聚力,共谱“思政好声音”。据悉,南京市教育局已经和省委宣传部离退休干部“苏宣银发志愿服务队”、市关工委思想道德教育讲师团分别签订“思政好声音”项目合作协议。

  如今,南京市正在全市教育系统广泛开展中小学校长、党组织书记讲思政课主题活动,下一步还将积极探索建立市委市政府及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进校园、进课堂,带头讲思政、听思政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增强思政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在全社会营造人人讲思政、处处有思政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陈路

让思政教育“声”入人心
发布时间:2022-05-06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潘玉娇 杨潇

自2021年起,南京市着力构建市级示范、区级跟进、学校深化的思政课改革创新常态工作机制——

让思政教育“声”入人心

  ■本报记者 潘玉娇 见习记者 杨潇

  日前,南京“思政好声音”第二季作品征集活动正式启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学生、家长及教师只要登录“少年志”平台,就可以在线观看优秀思政作品,还可以以文字、音频、视频等形式上传自己制作的内容。截至目前,已有超过30万人次浏览关注及点赞。

  “思政好声音”是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精心开发的思政教育品牌项目,也是该市教育系统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缩影。“自2021年起,我们着力构建市级示范、区级跟进、学校深化的思政课改革创新常态工作机制,以特色品牌项目为抓手,在强化学校育人阵地功能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充分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唱新时代思政教育‘合奏曲’。”南京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张生表示。

  线上线下融合,唱响“思政好声音”

  从红船的故事到新安旅行团,从五星红旗的诞生到冬奥会吉祥物的设计,3个篇章9个故事,由教师、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讲述、演绎出来——2022年2月26日,南京“思政好声音”(第一季)·鼓楼专场在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举行,讲述者的现场表现“惊艳”了所有人。

  “2022年,我们计划以巩固青少年‘四史’学习教育成果为目标,以季度为单位,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梦为什么能实现’4个主题,举办4场区级现场展评和市级总结性推进活动,第一场就放在鼓楼区。”活动现场,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贺承瑶告诉记者,这种市级设计架构、区级推进执行、校级具体承办的活动模式,充分调动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性,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非常好。

  曹荣英是南京市人民中学的一名思政课教师,在此次活动中,她以《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故事》微课,致敬新时代的信仰与责任,赢得观众的好评。“将国与家的故事讲给每一位学生听,是我的职业,也是我的日常。”曹荣英说,“一个个具象的故事,能在潜移默化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每一个孩子的生活。”

  活动现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智如此评价:“这是一个启智增慧的思政教育好平台,真正传播了育人好声音,在引领广大师生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方面,发挥了强有力的示范带头作用。”

  借助扬子晚报少年志融媒体线上平台,南京“思政好声音”有效拓展了活动场域。在第一季评选中,平台一共收到师生个人或团队报送的近300件作品,经过专家网上初评和线下复评,共评出30件“‘思政好声音’第一季度优秀作品”和22件“进校园‘思政好声音’优秀作品”。“思政好声音源于学校,也必须回归学校。”贺承瑶说,各校可以利用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团队会等途径,让师生们一起聆听思政好声音。有些学校已经和优秀的好声音团队进行预约,邀请他们在课后服务时段走进校园,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提升思政工作质效。

  市区校三级并进,强化育人阵地

  在第一季思政好声音评比中,南京市琅琊路小学五(5)中队少先队员刘依霏、刘宗霖带来的《两条船的故事》获得了一等奖。该作品聚焦于两条不同寻常的“船”,一条是见证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南湖红船,一条是打响渡江战役第一枪的“京电号”小火轮,由此展现了从1921年到1949年解放南京的重要历史进程。

  “在学校里,我们经常开展红色研学活动,这些活动让我深切感受到,作为一名少先队员要时刻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刘依霏告诉记者,正是在学校大队部开展的一系列寻访活动中,她了解了南湖红船的故事,也为此后“思政好声音”的录制提供了灵感。

  南京“思政好声音”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全市各级教育部门在思政工作上的深耕细作。2021年底,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为22所首批南京市“思政育人特色学校”授牌,“这项工作对于推动思政创新、筑牢育人阵地意义重大。它将教育系统内外资源有效调动起来,进而推动育人理念、育人途径等方面的全新改革,为构建起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格局打开了一扇大门。”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孙百军说。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去年,该校党委、学生发展中心联合校友会,举办了多次“校友中的革命志士”回顾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了红色校史主题的表达与呈现,还接待了南师附中树人学校、南师附中新城初中等学校的1000名学生前来参观学习。

  南京市中华中学上新河初级中学建有两个专门的情境活动室,一间是法治情境教室,购置了模拟法庭所需的器材及法律书籍;一间是道德情境活动室,用来开展道德故事讲演和情景剧表演等。“要让初中生们更好地认同和内化学科内容,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开展需要一定的物化环境。”

  该校党总支书记王存贵告诉记者,学校还积极探索校本特色“道德与法治互生课堂”教育范式路径,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情景导学、探究问学、独立思学、合作互学、展示品学、实践做学等6个方面,引导学生在互动中启智、在互助中学习。

  校内校外联合,共谱时代新曲

  从2019年开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研究生支教团与南京市瑞金北村小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南航大研支团成员每周三下午走进瑞小,利用学生社团活动时间组织孩子们开展纸艺、车模、航模、音乐等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的合作不断升级,如今,南航大师生走进小学课堂已成为常态。

  “我们深知,课堂是思政工作的根本。自2021年起,我们和南航大的合作从活动转向了教研。”瑞金北村小学党总支书记刘丽告诉记者,随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被纳入中小学教材体系,南航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智、书记徐川先后来到该校,就《读本》教学与教师们深入交流;还特意选派马院的一位教师全程跟进《读本》使用工作,为大家指点迷津。

  南京高校资源众多,这为当地积极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全市12个区教育局和近百所中小学校,分别与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10所在宁高校签订协议,组建15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各联盟将积极探索教学科研、课程开发、教师发展、协同育人、资源共享、反馈评价“六个一体化”,努力打造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南京样本”。

  各学段教师针对思政课共性教学内容“同上一节课”,是南京市建邺区思政课一体化联盟的一项常规活动。作为联盟校成员,南京市莲花实验学校(初中部)教研组组长白林认为,这一活动既关注“纵向一体化”,努力打破学段区隔,做到螺旋上升;也关注“横向一体化”,引导各校将学科课程和学科德育充分融合,构建“大思政”格局,“在这个过程中,我的视野拓宽了,工作局面也打开了。”

  在与高校积极开展合作的同时,南京市教育系统还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学生、家长、“五老”等社会力量,凝心聚力,共谱“思政好声音”。据悉,南京市教育局已经和省委宣传部离退休干部“苏宣银发志愿服务队”、市关工委思想道德教育讲师团分别签订“思政好声音”项目合作协议。

  如今,南京市正在全市教育系统广泛开展中小学校长、党组织书记讲思政课主题活动,下一步还将积极探索建立市委市政府及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进校园、进课堂,带头讲思政、听思政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增强思政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在全社会营造人人讲思政、处处有思政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