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双减”新生态促学生“高品质成长”

作者:杨 潇 发布时间:2022-09-21 来源: 江苏教育报

一年以来,镇江市京口区通过减负赋能、绿色评价、多措护航,全面落实“双减”工作——

“双减”新生态促学生“高品质成长”

  ■本报见习记者 杨潇

  在刚刚结束的暑期里,“菜场小行家”“家务小当家”“美食艺术家”等花式暑假作业让镇江市红旗小学的学生们乐在其中,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变身美食达人,根据古诗,将手中的食材来了一次“大变身”。在父母的帮助下,五(3)班的蔡源辰将竹笋、竹叶、猪肉等食材,烧制成了一碗充满意境的竹笋红烧肉,“吃着东坡先生最爱的红烧肉,我发现原来自制美食也这么有趣。”蔡源辰说。

  红旗小学的花式作业是“双减”背景下,镇江市京口区各校积极开展作业设计行动的生动案例。“双减”落地一周年,该区围绕“学生高品质成长”这一中心任务,积极探索区域特色行动范式,构建京口教育新生态,激发校园新活力。

  减负赋能 作业课堂双提质

  “‘双减’背景下,学生高品质成长离不开减负赋能。”京口区教育局局长仲伟说。为全面落实作业减负,京口区出台《加强作业过程性管理的办法》,形成“布置、指导、检查、反馈、复查、再反馈”的闭环作业管理模式。全区各校积极落实,重点聚焦作业设计,为学生成长赋能。

  针对不同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学生,江苏科技大学附属小学各学科巧妙设计分层作业,多种作业类型让学生们在基础达标的同时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特别是“七彩阳光免作业印章”的推行,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镇江市恒顺实验小学结合“童创”项目的实施,通过综合实践性作业让学生体验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春天,同学们在“创意新天地”播下种子;待到秋天,蔬菜成熟,孩子们则亲手采摘回家,制作成香喷喷的时蔬菜肴。“创意新天地”还新开辟了“百草园”,孩子们在了解中草药的过程中,加强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认知。

  “作业减负不能以降低教学质量为代价,作业减负与课堂提质要紧密结合。”仲伟说。在京口区,近一年来,作业和课堂教学的“双提质”成为“双减”教学改革的主流。该区通过“研学课堂”建设、“专项课题”研究、“名师工作室”引领等课堂提效行动,助力作业课堂双提质。

  “研学课堂”重在对传统教学体系的要素进行整合,并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顺序重构为“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学业评估”,重点突出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在镇江市中山路小学,面对语文六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教学设计,语文教师丁梅红及所在教研组不再按教材依序而教,而是通过“融合作业单”,将该单元《夏天里的成长》《盼》这两篇精读课文和“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等内容进行重构,根据“写景”“写事”分类组合,让孩子们更好地领悟不同题材的文章是如何选材、如何围绕中心意思进行写作的。“通过‘融合作业单’,将课前预学、课中研学、课后延学有效衔接,有效提升了课堂效率,也让作业从‘巩固知识的工具’转化为‘发展素质的支架’。”丁梅红说。

  绿色评价 多元服务促发展

  “除了作业减负、课堂提质,我们更要将校外辅导的量减下去,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质量,让学生在‘双减’下的校园生活真正有所收获。”京口区教育局教育科科长倪梅芳介绍说,该区构建了“1+N+1”课后服务模式:前一个“1”代表作业辅导答疑、培优补差;“N”代表可供学生选择的社团活动、兴趣培养等校本化“课后服务套餐”;最后一个“1”则代表为有需要的学生们提供关爱托管,多重举措合力保障了孩子们的校园生活丰富多姿。

  在“1+N+1”课后服务模式下,该区各校立足校内外资源,让课后服务走向了课程化、特色化。镇江市实验小学以“四心”续航让课后服务更精彩:精心打造“学习时刻”,优化作业顶层设计,让家长放心;悉心打造“运动时刻”,“兴趣社团+竞技训练+乐享体育”三位一体的运动模式,让学生开心;潜心打造“悦读时刻”,多种阅读活动,让孩子静心;慧心打造“创想时刻”,以“学科拓展+项目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镇江市红旗小学开设“种子课程”,在课后服务时间,该校教师根据个人特长开设了47门“种子课程”,涉及阅读、文学、艺术、手工等,深得学生喜爱。京口区实验小学将该校原有的《梨园新声》京剧特色课程从音乐课堂延伸到课后服务中,拓展成为“京剧+X”特色课程,实现了传统特色课程与学科课程重组的新样态。

  与课后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并向而行的,是评价体系的逐渐完善。如今,京口区已构建了“多学龄覆盖、全要素监测、多指标评价、多类别跟进、全素养提升”的区域评价体系,重点聚焦发展性评价、多元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将学生们的成长指向了“绿色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京口区各校积极探索寓“考”于乐的评价形式,为低年级孩子们设置游戏闯关、才艺比拼等,让孩子们多维度多形式地展现自身综合能力。而针对中高年级学生,该区事先对各校进行整体摸排,再通过主题模块的方式进行考核评价,重点调研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状态。

  此外,京口区还围绕影响学业成绩的非智力因素、学生体质健康、艺术审美与创造、劳动意识技能、科学实验能力、信息技术素养等进行综合评价。“我们探索绿色评价体系的目的,就是让每个学生既能感受到成长与进步,又能获取努力的方向与发展的动力。”该区教育局副局长于德青说。

  多措并举 为学生成长护航

  “‘双减’开始后,我一度很迷茫,以前安排很‘充实’的周末,一下子空出了很多时间,真的不知该如何应对。”镇江市京口中学九(3)班学生邵健告诉记者,在“成长导师”杨晓珉的指导和帮助下,他迅速地走出心理迷茫期,再次明确了学习的方向和目标。目前,京口中学在全校推行了全员育人导师制,每名教师结对8—10名学生,通过日常观察、定期谈话、家校沟通等形式,助力学生更好地适应“双减”后的日常生活。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双减”落地后,京口区依托“全国家庭教育数字化实验平台”,通过办好家长学校,建立教师家访制度等,进一步加强家校合作。全区各校陆续成立“落地式”家长学校,对全体家长进行培训与帮助。据介绍,“落地式”家长学校包含“金字塔”式的四层培训模式,逐级向上分别为面向全体家长的通识培训、面向固定家长的特色主题系列讲座、面向少量家长的团体辅导以及面向个别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这种培训模式能够全面辐射不同类型的家长,让他们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教育。”京口区教育局教育科副科长张文琪说。

  此外,京口区筑牢校内外“安全网”,采取“分类+共治”的工作思路,联合多个职能部门共同治理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组建“护苗”团队,团队成员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家长、社会工作者等各类人员共32人,及时向教育主管部门提供违规学科培训线索,有效整治“地下”违规培训行为。

  “近期调研显示,我区各小学学生在校完成作业率达90%,课后服务家长满意率达99%。64家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部清零,其中转型51家,关停13家,压减率达100%。”仲伟介绍说,“双减”一年来,京口区已全面实现学生过重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的有效减轻。

责任编辑:陈路

“双减”新生态促学生“高品质成长”
发布时间:2022-09-21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杨 潇

一年以来,镇江市京口区通过减负赋能、绿色评价、多措护航,全面落实“双减”工作——

“双减”新生态促学生“高品质成长”

  ■本报见习记者 杨潇

  在刚刚结束的暑期里,“菜场小行家”“家务小当家”“美食艺术家”等花式暑假作业让镇江市红旗小学的学生们乐在其中,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变身美食达人,根据古诗,将手中的食材来了一次“大变身”。在父母的帮助下,五(3)班的蔡源辰将竹笋、竹叶、猪肉等食材,烧制成了一碗充满意境的竹笋红烧肉,“吃着东坡先生最爱的红烧肉,我发现原来自制美食也这么有趣。”蔡源辰说。

  红旗小学的花式作业是“双减”背景下,镇江市京口区各校积极开展作业设计行动的生动案例。“双减”落地一周年,该区围绕“学生高品质成长”这一中心任务,积极探索区域特色行动范式,构建京口教育新生态,激发校园新活力。

  减负赋能 作业课堂双提质

  “‘双减’背景下,学生高品质成长离不开减负赋能。”京口区教育局局长仲伟说。为全面落实作业减负,京口区出台《加强作业过程性管理的办法》,形成“布置、指导、检查、反馈、复查、再反馈”的闭环作业管理模式。全区各校积极落实,重点聚焦作业设计,为学生成长赋能。

  针对不同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学生,江苏科技大学附属小学各学科巧妙设计分层作业,多种作业类型让学生们在基础达标的同时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特别是“七彩阳光免作业印章”的推行,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镇江市恒顺实验小学结合“童创”项目的实施,通过综合实践性作业让学生体验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春天,同学们在“创意新天地”播下种子;待到秋天,蔬菜成熟,孩子们则亲手采摘回家,制作成香喷喷的时蔬菜肴。“创意新天地”还新开辟了“百草园”,孩子们在了解中草药的过程中,加强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认知。

  “作业减负不能以降低教学质量为代价,作业减负与课堂提质要紧密结合。”仲伟说。在京口区,近一年来,作业和课堂教学的“双提质”成为“双减”教学改革的主流。该区通过“研学课堂”建设、“专项课题”研究、“名师工作室”引领等课堂提效行动,助力作业课堂双提质。

  “研学课堂”重在对传统教学体系的要素进行整合,并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顺序重构为“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学业评估”,重点突出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在镇江市中山路小学,面对语文六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教学设计,语文教师丁梅红及所在教研组不再按教材依序而教,而是通过“融合作业单”,将该单元《夏天里的成长》《盼》这两篇精读课文和“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等内容进行重构,根据“写景”“写事”分类组合,让孩子们更好地领悟不同题材的文章是如何选材、如何围绕中心意思进行写作的。“通过‘融合作业单’,将课前预学、课中研学、课后延学有效衔接,有效提升了课堂效率,也让作业从‘巩固知识的工具’转化为‘发展素质的支架’。”丁梅红说。

  绿色评价 多元服务促发展

  “除了作业减负、课堂提质,我们更要将校外辅导的量减下去,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质量,让学生在‘双减’下的校园生活真正有所收获。”京口区教育局教育科科长倪梅芳介绍说,该区构建了“1+N+1”课后服务模式:前一个“1”代表作业辅导答疑、培优补差;“N”代表可供学生选择的社团活动、兴趣培养等校本化“课后服务套餐”;最后一个“1”则代表为有需要的学生们提供关爱托管,多重举措合力保障了孩子们的校园生活丰富多姿。

  在“1+N+1”课后服务模式下,该区各校立足校内外资源,让课后服务走向了课程化、特色化。镇江市实验小学以“四心”续航让课后服务更精彩:精心打造“学习时刻”,优化作业顶层设计,让家长放心;悉心打造“运动时刻”,“兴趣社团+竞技训练+乐享体育”三位一体的运动模式,让学生开心;潜心打造“悦读时刻”,多种阅读活动,让孩子静心;慧心打造“创想时刻”,以“学科拓展+项目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镇江市红旗小学开设“种子课程”,在课后服务时间,该校教师根据个人特长开设了47门“种子课程”,涉及阅读、文学、艺术、手工等,深得学生喜爱。京口区实验小学将该校原有的《梨园新声》京剧特色课程从音乐课堂延伸到课后服务中,拓展成为“京剧+X”特色课程,实现了传统特色课程与学科课程重组的新样态。

  与课后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并向而行的,是评价体系的逐渐完善。如今,京口区已构建了“多学龄覆盖、全要素监测、多指标评价、多类别跟进、全素养提升”的区域评价体系,重点聚焦发展性评价、多元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将学生们的成长指向了“绿色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京口区各校积极探索寓“考”于乐的评价形式,为低年级孩子们设置游戏闯关、才艺比拼等,让孩子们多维度多形式地展现自身综合能力。而针对中高年级学生,该区事先对各校进行整体摸排,再通过主题模块的方式进行考核评价,重点调研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状态。

  此外,京口区还围绕影响学业成绩的非智力因素、学生体质健康、艺术审美与创造、劳动意识技能、科学实验能力、信息技术素养等进行综合评价。“我们探索绿色评价体系的目的,就是让每个学生既能感受到成长与进步,又能获取努力的方向与发展的动力。”该区教育局副局长于德青说。

  多措并举 为学生成长护航

  “‘双减’开始后,我一度很迷茫,以前安排很‘充实’的周末,一下子空出了很多时间,真的不知该如何应对。”镇江市京口中学九(3)班学生邵健告诉记者,在“成长导师”杨晓珉的指导和帮助下,他迅速地走出心理迷茫期,再次明确了学习的方向和目标。目前,京口中学在全校推行了全员育人导师制,每名教师结对8—10名学生,通过日常观察、定期谈话、家校沟通等形式,助力学生更好地适应“双减”后的日常生活。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双减”落地后,京口区依托“全国家庭教育数字化实验平台”,通过办好家长学校,建立教师家访制度等,进一步加强家校合作。全区各校陆续成立“落地式”家长学校,对全体家长进行培训与帮助。据介绍,“落地式”家长学校包含“金字塔”式的四层培训模式,逐级向上分别为面向全体家长的通识培训、面向固定家长的特色主题系列讲座、面向少量家长的团体辅导以及面向个别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这种培训模式能够全面辐射不同类型的家长,让他们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教育。”京口区教育局教育科副科长张文琪说。

  此外,京口区筑牢校内外“安全网”,采取“分类+共治”的工作思路,联合多个职能部门共同治理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组建“护苗”团队,团队成员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家长、社会工作者等各类人员共32人,及时向教育主管部门提供违规学科培训线索,有效整治“地下”违规培训行为。

  “近期调研显示,我区各小学学生在校完成作业率达90%,课后服务家长满意率达99%。64家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部清零,其中转型51家,关停13家,压减率达100%。”仲伟介绍说,“双减”一年来,京口区已全面实现学生过重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的有效减轻。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