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校企协同,打造创新联合体

作者:付奇 姚政宇 发布时间:2022-09-30 来源: 新华日报

专精特新“千校万企”紫金行动在南京启动

校企协同,打造创新联合体

  9月8日,2022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在南京召开,南京市在会上发布专精特新“千校万企”紫金行动。29日,紫金行动正式启动,推动高校与专精特新企业深度合作、联手打造协同创新联合体,探索校企协同创新发展新路径。

  机制创新,打造协同创新联合体

  开展校企协同创新,是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现量质并举、能级跃升的必由之路。

  今年6月,教育部、工信部、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部署开展“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南京市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聚焦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在全国率先出台深化校企协同创新的23条政策措施,政府引导、高校赋能、企业引领的思路更加清晰。

  校企协同创新的关键是机制创新。“校企协同要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将产业上下游有优势的专精特新企业和有关重点学科高校、科研院所组织起来,打造高水平创新联合体。”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总经理贾方介绍,该科技园大力推进“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建设,初创项目就近在园区内孵化培育,成熟后推荐至产业园、开发区、异地基地等处进一步加速产业化。

  通过校企合作,金陵科技学院73个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中,由学校支持、以企业为主建设的有25个。金陵科技学院科技处副处长戴军表示,学院瞄准融入南京“2+2+2+X”创新型产业体系,建立科研联盟机制,实施高校工作团专项服务,形成校企联合的科技研发共同体,与南京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校企合作中介服务机构有利于政府、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新型关系,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高度融合,促进产学研合作。但校企中介服务机构还有待规模化、联盟化。”省科技创新协会会长、南京工业大学经管学院党委书记赵顺龙认为,校企协同创新还需要中介服务机构助力,打通从产业化到市场化的“最后一公里”。

  人才创新,促进校企双方双向流动

  “千校万企”紫金行动的一大亮点,是校企“双向流动”,协同育人。“南京深化校企协同创新23条”提到支持专家教授兼任技术副总,用好“校到企”的专业科技力量,专家为企业提供一对一技术咨询指导等支持;深入开展“企到校”产业教授选聘工作,从专精特新企业选聘一批产业教授参与高校人才培养。

  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副教授孙大鹰是一名高校技术副总,他认为,基于实际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的深度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平台,可以推动公司研发团队与学校科研团队的互动共赢。

  专精特新企业江苏四新科技是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与南京工业大学联合共建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公司技术总监汪昌国介绍,工作站完全按照公司工作环境进行搭建,学生可以在此体验真实工作,“既利于校方培养人才,也方便企业优先选拔合适的人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大会上倡议,各兄弟高校共同开展产业教授选聘、组建技术咨询专家库、引导学生定向就业、开辟需求直通车等11项行动。当天,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五所高校代表和企业现场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记者了解到,南京市将组织1000家专精特新企业与100家高校签订校企协同创新协议,每年选聘不少于100名专家教授到企业兼任技术副总,组织不少于500名在校博士研究生、青年教师等深入企业开展技术服务。

  服务创新,打通科技融合发展通道

  “千校万企”协同创新行动何以在南京率先落地?

  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陶磊拿出一组数据:目前,南京已累计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7家,国家级和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达106家、285家,去年平均营收规模超8亿元。“南京不仅是科教大市,还立足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坚持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陶磊说。他表示,南京将推进落实校企创新联合体打造等政策措施,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根据企业研发投入给予资金支持,激发校企协同创新的“原动力”。

  此次紫金行动启动仪式主办地南京市鼓楼区,正是南京助力校企创新融合发展的典型。鼓楼区副区长徐桓峰介绍,该区建立重大经济科技活动知识产权评议机制,推动高校参与专利转化专项计划,全区创新型中小企业已受让高校专利21件;校地共建区级区块链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畅通技术要素流转渠道,汇聚创新型中小企业近30家。

  省工信厅二级巡视员李裕桃介绍,为给校企深度合作扫障碍、鼓干劲,省工信厅将会同省教育厅、省知识产权局,共同支持南京进行技术经纪专业职称评审、落地纳入国家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开展专利开放许可试点等创新举措,优先支持南京市校企协同创新成效明显的企业。

  本报记者 付奇 姚政宇
  原载:《新华日报》2022年9月30日,版次:2

责任编辑:陈路

校企协同,打造创新联合体
发布时间:2022-09-30   
来       源:新华日报  
作       者:付奇 姚政宇

专精特新“千校万企”紫金行动在南京启动

校企协同,打造创新联合体

  9月8日,2022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在南京召开,南京市在会上发布专精特新“千校万企”紫金行动。29日,紫金行动正式启动,推动高校与专精特新企业深度合作、联手打造协同创新联合体,探索校企协同创新发展新路径。

  机制创新,打造协同创新联合体

  开展校企协同创新,是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现量质并举、能级跃升的必由之路。

  今年6月,教育部、工信部、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部署开展“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南京市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聚焦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在全国率先出台深化校企协同创新的23条政策措施,政府引导、高校赋能、企业引领的思路更加清晰。

  校企协同创新的关键是机制创新。“校企协同要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将产业上下游有优势的专精特新企业和有关重点学科高校、科研院所组织起来,打造高水平创新联合体。”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总经理贾方介绍,该科技园大力推进“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建设,初创项目就近在园区内孵化培育,成熟后推荐至产业园、开发区、异地基地等处进一步加速产业化。

  通过校企合作,金陵科技学院73个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中,由学校支持、以企业为主建设的有25个。金陵科技学院科技处副处长戴军表示,学院瞄准融入南京“2+2+2+X”创新型产业体系,建立科研联盟机制,实施高校工作团专项服务,形成校企联合的科技研发共同体,与南京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校企合作中介服务机构有利于政府、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新型关系,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高度融合,促进产学研合作。但校企中介服务机构还有待规模化、联盟化。”省科技创新协会会长、南京工业大学经管学院党委书记赵顺龙认为,校企协同创新还需要中介服务机构助力,打通从产业化到市场化的“最后一公里”。

  人才创新,促进校企双方双向流动

  “千校万企”紫金行动的一大亮点,是校企“双向流动”,协同育人。“南京深化校企协同创新23条”提到支持专家教授兼任技术副总,用好“校到企”的专业科技力量,专家为企业提供一对一技术咨询指导等支持;深入开展“企到校”产业教授选聘工作,从专精特新企业选聘一批产业教授参与高校人才培养。

  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副教授孙大鹰是一名高校技术副总,他认为,基于实际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的深度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平台,可以推动公司研发团队与学校科研团队的互动共赢。

  专精特新企业江苏四新科技是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与南京工业大学联合共建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公司技术总监汪昌国介绍,工作站完全按照公司工作环境进行搭建,学生可以在此体验真实工作,“既利于校方培养人才,也方便企业优先选拔合适的人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大会上倡议,各兄弟高校共同开展产业教授选聘、组建技术咨询专家库、引导学生定向就业、开辟需求直通车等11项行动。当天,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五所高校代表和企业现场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记者了解到,南京市将组织1000家专精特新企业与100家高校签订校企协同创新协议,每年选聘不少于100名专家教授到企业兼任技术副总,组织不少于500名在校博士研究生、青年教师等深入企业开展技术服务。

  服务创新,打通科技融合发展通道

  “千校万企”协同创新行动何以在南京率先落地?

  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陶磊拿出一组数据:目前,南京已累计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7家,国家级和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达106家、285家,去年平均营收规模超8亿元。“南京不仅是科教大市,还立足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坚持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陶磊说。他表示,南京将推进落实校企创新联合体打造等政策措施,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根据企业研发投入给予资金支持,激发校企协同创新的“原动力”。

  此次紫金行动启动仪式主办地南京市鼓楼区,正是南京助力校企创新融合发展的典型。鼓楼区副区长徐桓峰介绍,该区建立重大经济科技活动知识产权评议机制,推动高校参与专利转化专项计划,全区创新型中小企业已受让高校专利21件;校地共建区级区块链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畅通技术要素流转渠道,汇聚创新型中小企业近30家。

  省工信厅二级巡视员李裕桃介绍,为给校企深度合作扫障碍、鼓干劲,省工信厅将会同省教育厅、省知识产权局,共同支持南京进行技术经纪专业职称评审、落地纳入国家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开展专利开放许可试点等创新举措,优先支持南京市校企协同创新成效明显的企业。

  本报记者 付奇 姚政宇
  原载:《新华日报》2022年9月30日,版次:2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