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打造思政“金课” 赋能“王牌”课程

作者:任素梅 李海博 发布时间:2022-12-23 来源: 江苏教育报

南京中医药大学首创“思政为魂,四课堂联动”多维立体教学模式,建设一流中药学课程——

打造思政“金课” 赋能“王牌”课程

  ■本报记者 任素梅 通讯员 李海博

  “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学生邵钧初识辛弃疾的这首《满庭芳·静夜思》是在中药学的课堂上,他被词中的意境所吸引,也由此产生了对中药的浓厚兴趣。在中药学课程启发下,许多像邵钧这样的中医学子燃起对中医药的热爱之情,并在专业学习中不断树立“用一生时光挖掘中医药宝库”的高远志向。

  中药学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的“王牌”课程之一。该课程于1954年建校时开设,学校组织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本中药学高等教育教材《中药学概论》,奠定了该课程建设发展的基础,也确立了该课程在全国的学术地位。此后近70年,中药学课程体系日臻完善,该校也逐步发展出独具特色的中药学育人模式。

  在南中医实验室内,学生孙幸达跟随教师顾俊菲和王巧晗进行动物实验,验证药材大黄的泻下通便作用;在学校药用植物园药苑里,学生孙铭璐在教师周明指导下,识别各种中草药并了解其药性;在校园网络平台上,学生刘思源通过扫描中药专属二维码,在“码书”上一键获取课程的知识点。

  这一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源于南中医中药学教研团队多年来打造的“四课堂联动”教学模式,即“传统课堂教学的第一课堂,校内外实践体验的第二课堂,课外活动与竞赛的第三课堂,在线网络学习的第四课堂”之间的联动。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将中药学的理论学习、实践学习、拓展研学和网络自学有机串联成整体,宛如一支“四叶草”,形成了“德智交融、理实一体、学研并举、学用结合”的教学体系。“此模式拓展了中药学课堂的边界,强化了课程的育人功能。”中药学课程负责人唐德才说。

  “神农尝百草”、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中药进太空等众多案例,激励学生坚定中医文化自信;青蒿素的发现和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故事,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三方三药”在古今瘟疫流行期的典型应用,让学生认识到中医药济世救人的价值……在南中医中药学课堂上,中药学教研团队将一个个散发着中药味的案例编织成“思政香囊”,用思政“金课”帮助学生固本铸魂。

  “香囊可以提神醒脑,和思政课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南中医中药学教研室主任刘敏看来,中药学连通着中医与中药、基础与临床、经典与现代,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双重属性,是中医药传知、培德、启思、育能的重要途径。团队积极探索中药学课程思政建设,在国内率先提出将中药学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道德熏陶、情感培养有机融合,传承中医文化根脉。

  得益于独具特色的课程思政新范式,南中医中药学课程先后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首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学完中药学课程后,该校学生唐心浩在课程评价中写道:“这门课不仅让我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也让我更加坚定要为推动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贡献青年力量,努力将中医药这一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经过多年实践与探索,该校中药学教研团队主编“十三五”“十四五”行业规划教材《中药学》使用单位超过20家,2016年首次发行至今已重印10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高校重点教材、广东省精品教材,并荣获全国首届优秀教材二等奖。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新加坡等地的众多中医教学单位将团队编写的书籍作为指定教材。

  在“思政为魂,四课堂联动”新型教学模式的引领下,南中医中药学课程改革成效显著,学生在收获专业知识、情感价值、综合素养成长的同时,中药综合应用能力也显著提升。有数据显示,该校学生在中医执业医师考核中,中药学认知层次的记忆性、理解性和应用性得分位居全国前列。截至目前,南中医中药学教研团队拥有首批国家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项,首批国家一流课程2门,首批国家优秀教材奖1项。全校已有6项大学生中药学“双创”项目获批国家级立项,11项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获国家级、省级立项并结题。

责任编辑:陈路

打造思政“金课” 赋能“王牌”课程
发布时间:2022-12-23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任素梅 李海博

南京中医药大学首创“思政为魂,四课堂联动”多维立体教学模式,建设一流中药学课程——

打造思政“金课” 赋能“王牌”课程

  ■本报记者 任素梅 通讯员 李海博

  “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学生邵钧初识辛弃疾的这首《满庭芳·静夜思》是在中药学的课堂上,他被词中的意境所吸引,也由此产生了对中药的浓厚兴趣。在中药学课程启发下,许多像邵钧这样的中医学子燃起对中医药的热爱之情,并在专业学习中不断树立“用一生时光挖掘中医药宝库”的高远志向。

  中药学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的“王牌”课程之一。该课程于1954年建校时开设,学校组织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本中药学高等教育教材《中药学概论》,奠定了该课程建设发展的基础,也确立了该课程在全国的学术地位。此后近70年,中药学课程体系日臻完善,该校也逐步发展出独具特色的中药学育人模式。

  在南中医实验室内,学生孙幸达跟随教师顾俊菲和王巧晗进行动物实验,验证药材大黄的泻下通便作用;在学校药用植物园药苑里,学生孙铭璐在教师周明指导下,识别各种中草药并了解其药性;在校园网络平台上,学生刘思源通过扫描中药专属二维码,在“码书”上一键获取课程的知识点。

  这一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源于南中医中药学教研团队多年来打造的“四课堂联动”教学模式,即“传统课堂教学的第一课堂,校内外实践体验的第二课堂,课外活动与竞赛的第三课堂,在线网络学习的第四课堂”之间的联动。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将中药学的理论学习、实践学习、拓展研学和网络自学有机串联成整体,宛如一支“四叶草”,形成了“德智交融、理实一体、学研并举、学用结合”的教学体系。“此模式拓展了中药学课堂的边界,强化了课程的育人功能。”中药学课程负责人唐德才说。

  “神农尝百草”、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中药进太空等众多案例,激励学生坚定中医文化自信;青蒿素的发现和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故事,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三方三药”在古今瘟疫流行期的典型应用,让学生认识到中医药济世救人的价值……在南中医中药学课堂上,中药学教研团队将一个个散发着中药味的案例编织成“思政香囊”,用思政“金课”帮助学生固本铸魂。

  “香囊可以提神醒脑,和思政课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南中医中药学教研室主任刘敏看来,中药学连通着中医与中药、基础与临床、经典与现代,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双重属性,是中医药传知、培德、启思、育能的重要途径。团队积极探索中药学课程思政建设,在国内率先提出将中药学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道德熏陶、情感培养有机融合,传承中医文化根脉。

  得益于独具特色的课程思政新范式,南中医中药学课程先后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首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学完中药学课程后,该校学生唐心浩在课程评价中写道:“这门课不仅让我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也让我更加坚定要为推动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贡献青年力量,努力将中医药这一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经过多年实践与探索,该校中药学教研团队主编“十三五”“十四五”行业规划教材《中药学》使用单位超过20家,2016年首次发行至今已重印10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高校重点教材、广东省精品教材,并荣获全国首届优秀教材二等奖。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新加坡等地的众多中医教学单位将团队编写的书籍作为指定教材。

  在“思政为魂,四课堂联动”新型教学模式的引领下,南中医中药学课程改革成效显著,学生在收获专业知识、情感价值、综合素养成长的同时,中药综合应用能力也显著提升。有数据显示,该校学生在中医执业医师考核中,中药学认知层次的记忆性、理解性和应用性得分位居全国前列。截至目前,南中医中药学教研团队拥有首批国家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项,首批国家一流课程2门,首批国家优秀教材奖1项。全校已有6项大学生中药学“双创”项目获批国家级立项,11项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获国家级、省级立项并结题。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