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汇聚创新“源泉”激荡发展“活水”

作者:阿妮尔 发布时间:2023-01-11 来源: 江苏教育报

  我省坚持把教育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等方面持续发力,将科教资源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能——

汇聚创新“源泉”激荡发展“活水”

  ■本报记者 阿妮尔

  苏州南智传感科技有限公司研究生工作站与南京大学紧密合作,累计研发50余种传感光缆和光纤传感器,研究生全面融入研发过程;常州市高职校全面推开校企协同育人,企业优先录用合作学校毕业生,除升学、创业学生外,每年有75%以上的学生选择在校企合作企业实习或就业;南京工程学院与企业共同开发用于高校学生和企业职工、产品用户培训的项目化课程,提供多种学习选择……近年来,我省教育系统积极融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加强与企业、地方协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支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要论断。我省教育战线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聚焦高质量人才供给和高质量科研蓄能,持续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大力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努力将人才优势、科技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持续增强。

  突出服务导向:产学研协同瞄准区域产业急需

  2010年,苏州工业园区将纳米技术产业定位为“一号产业”。当时,刚建院的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瞄准产业发展急需开展科研攻关。自此,苏州工业园区纳米技术应用产业迅速成长。近几年,苏大牵头成立的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团队自主设计制造我国首条G2.5代国产OLED真空蒸镀生产线,填补OLED产线装备空白,相关技术产品质量超越国外同类产品水平。“我们不断破解‘卡脖子’难题,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展开建设。”团队技术骨干冯敏强说。

  江苏高校众多,聚集大量尖端科技资源、前沿学术成果和创新要素。利用这一优势,我省推动产学研用协同攻关,促进教育体系与科技体系、产业体系、社会体系有机衔接,围绕国家、行业和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和关键共性问题,打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创新力量间的壁垒,释放创新潜能。据了解,全省高校建有各类科研基地(平台)7000余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教育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数均居全国第一。

  创新要素充分利用,成果转化积极跟上。2022年相关数据显示,我省22所高校进入中国高校专利转让百强榜、15所高校入选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百强榜,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我们和南京、苏州、南通、常州、连云港等地方政府共建多个校地创新平台,总投入超2亿元,孵化企业50余家。”2022年,南京工业大学跻身上述两个“百强榜”。该校科学研究院院长姜岷介绍说,学校着眼国家重大战略或行业急需,与多地区多行业协同攻关,有效保障了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贡献度。

  为进一步延伸科研、办学空间,各高职院校深入贯彻《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结合自身办学特点搭建与企业的合作平台,打通产教融合“最后一公里”。

  在泰州,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与中国牧工商集团有限公司合资共建股份制中牧倍康产业学院,推进师生交流和兽药研发。在无锡,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百师百企”“百名科技副总”工程,推进教师走进企业实践锻炼,融入生产一线找准课题和研究方向,校企合作组建多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

  擦亮育人底色:为高质量发展输送高水平人才

  20世纪90年代,东南大学与华为公司开始合作;2021年,东南大学-华为十年合作框架签约暨英才计划启动,校企共同为“集成电路英才班”揭牌,“双方持续共同推动科研与产业深度融合,培养和储备一批具有强大创新能力、国际视野的高端跨学科复合型领军人才。”华为公司董事、战略研究院院长徐文伟说。借助一流教学资源及华为产业背景,东大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逐步构建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培育精专业、强创新、重实践的行业领军人才。

  与行业龙头企业深度战略合作,是我省高校对接人才链和产业链的重要方式。人才培养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任务。长期以来,我省持续探索完善校企协同、教科融合等模式,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输送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水平人才。

  “十四五”期间,我省将重点打造一批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应用能力强、社会贡献度高的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并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遴选建设100个左右省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50个左右省级产教融合重点基地、200门左右省级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和50个左右省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等新型特色学院,引导高校紧密对接区域和行业发展实际,为地方和行业培养大批适需对路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按照未来工程师执业要求,盐城工学院面向行业技术创新与企业生产管理一线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做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重、知识教育与技能训练并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南京地铁集团公司合作成立全国首家“地铁学院”,实现管理、育人、资源、文化一体化,培养新时代“地铁工匠”;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联手江苏省地坪行业协会,在地坪材料与施工领域开展技能型人才学徒制培养的探索实践,一期45名学徒已顺利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各地各校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健全产教融合推进机制,为高水平人才供给提供多元方案。

  推动终身学习:为在职学习者提供多样学习机会

  “学科交叉融合与化生医药前沿”“老子人生哲学与智慧”“行走南京、品味金陵”“二十大精神深度阐释与解读”……2022年,南京大学终身教育学院启动南京大学校友终身学习辅助计划——“诚计划”。该计划以学校终身学习智慧服务平台“暾学堂”为平台,面向校内师生和社会免费开展每周一次的线上直播专题讲座、主题沙龙等,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为师生校友和社会群众搭建“无形课桌”,吸引数万人参与学习。

  和南大类似,近年来全省高校持续推进教育向社会开放,为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赋能。2022年12月,省教育厅出台《关于推进新时代高等继续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江苏高等继续教育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将明显增强,为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智力支撑。

  “我校长期面向乡村振兴,围绕‘三农’构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为广大乡村培养大量懂农业、爱农村的基层人才。”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董维春表示。该校参与“助力乡村振兴,千门优课下乡”大型公益教育行动,为乡村居民、农业从业者提供直接向高校专家学者学习的机会,持续为江苏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教育新动能。

  “大力推进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探索建立学校、培训机构与行业企业协同开展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的制度。”《江苏省“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指出继续教育发展方向,得到众多高校积极响应。

  “京商·大讲堂”是江苏财会职业学院面向区域经济发展聚焦新零售业态打造的品牌精品活动。学校针对行业特点开发“土菜品牌电商化”“管理常识与技能”“连锁经营员工绩效提升”“服务即体验”等专题系列课程,为省内高校、企业千余人提供智力支持、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服务。“课程实用、好用,我都能听懂,也能在实操中落实。”一位参与学习的企业员工表示。

  此外,我省高校积极与地方加强沟通,共建继续教育平台。近年来,苏州市职业大学整合多方资源与苏州市教育局联建苏州市社会教育服务指导中心,创建市民学习地图,面向企业员工开展学历继续教育,并举办职业技能培训,年培训规模近10万人次。

责任编辑:陈路

汇聚创新“源泉”激荡发展“活水”
发布时间:2023-01-11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阿妮尔

  我省坚持把教育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等方面持续发力,将科教资源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能——

汇聚创新“源泉”激荡发展“活水”

  ■本报记者 阿妮尔

  苏州南智传感科技有限公司研究生工作站与南京大学紧密合作,累计研发50余种传感光缆和光纤传感器,研究生全面融入研发过程;常州市高职校全面推开校企协同育人,企业优先录用合作学校毕业生,除升学、创业学生外,每年有75%以上的学生选择在校企合作企业实习或就业;南京工程学院与企业共同开发用于高校学生和企业职工、产品用户培训的项目化课程,提供多种学习选择……近年来,我省教育系统积极融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加强与企业、地方协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支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要论断。我省教育战线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聚焦高质量人才供给和高质量科研蓄能,持续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大力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努力将人才优势、科技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持续增强。

  突出服务导向:产学研协同瞄准区域产业急需

  2010年,苏州工业园区将纳米技术产业定位为“一号产业”。当时,刚建院的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瞄准产业发展急需开展科研攻关。自此,苏州工业园区纳米技术应用产业迅速成长。近几年,苏大牵头成立的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团队自主设计制造我国首条G2.5代国产OLED真空蒸镀生产线,填补OLED产线装备空白,相关技术产品质量超越国外同类产品水平。“我们不断破解‘卡脖子’难题,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展开建设。”团队技术骨干冯敏强说。

  江苏高校众多,聚集大量尖端科技资源、前沿学术成果和创新要素。利用这一优势,我省推动产学研用协同攻关,促进教育体系与科技体系、产业体系、社会体系有机衔接,围绕国家、行业和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和关键共性问题,打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创新力量间的壁垒,释放创新潜能。据了解,全省高校建有各类科研基地(平台)7000余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教育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数均居全国第一。

  创新要素充分利用,成果转化积极跟上。2022年相关数据显示,我省22所高校进入中国高校专利转让百强榜、15所高校入选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百强榜,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我们和南京、苏州、南通、常州、连云港等地方政府共建多个校地创新平台,总投入超2亿元,孵化企业50余家。”2022年,南京工业大学跻身上述两个“百强榜”。该校科学研究院院长姜岷介绍说,学校着眼国家重大战略或行业急需,与多地区多行业协同攻关,有效保障了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贡献度。

  为进一步延伸科研、办学空间,各高职院校深入贯彻《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结合自身办学特点搭建与企业的合作平台,打通产教融合“最后一公里”。

  在泰州,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与中国牧工商集团有限公司合资共建股份制中牧倍康产业学院,推进师生交流和兽药研发。在无锡,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百师百企”“百名科技副总”工程,推进教师走进企业实践锻炼,融入生产一线找准课题和研究方向,校企合作组建多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

  擦亮育人底色:为高质量发展输送高水平人才

  20世纪90年代,东南大学与华为公司开始合作;2021年,东南大学-华为十年合作框架签约暨英才计划启动,校企共同为“集成电路英才班”揭牌,“双方持续共同推动科研与产业深度融合,培养和储备一批具有强大创新能力、国际视野的高端跨学科复合型领军人才。”华为公司董事、战略研究院院长徐文伟说。借助一流教学资源及华为产业背景,东大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逐步构建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培育精专业、强创新、重实践的行业领军人才。

  与行业龙头企业深度战略合作,是我省高校对接人才链和产业链的重要方式。人才培养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任务。长期以来,我省持续探索完善校企协同、教科融合等模式,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输送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水平人才。

  “十四五”期间,我省将重点打造一批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应用能力强、社会贡献度高的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并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遴选建设100个左右省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50个左右省级产教融合重点基地、200门左右省级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和50个左右省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等新型特色学院,引导高校紧密对接区域和行业发展实际,为地方和行业培养大批适需对路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按照未来工程师执业要求,盐城工学院面向行业技术创新与企业生产管理一线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做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重、知识教育与技能训练并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南京地铁集团公司合作成立全国首家“地铁学院”,实现管理、育人、资源、文化一体化,培养新时代“地铁工匠”;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联手江苏省地坪行业协会,在地坪材料与施工领域开展技能型人才学徒制培养的探索实践,一期45名学徒已顺利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各地各校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健全产教融合推进机制,为高水平人才供给提供多元方案。

  推动终身学习:为在职学习者提供多样学习机会

  “学科交叉融合与化生医药前沿”“老子人生哲学与智慧”“行走南京、品味金陵”“二十大精神深度阐释与解读”……2022年,南京大学终身教育学院启动南京大学校友终身学习辅助计划——“诚计划”。该计划以学校终身学习智慧服务平台“暾学堂”为平台,面向校内师生和社会免费开展每周一次的线上直播专题讲座、主题沙龙等,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为师生校友和社会群众搭建“无形课桌”,吸引数万人参与学习。

  和南大类似,近年来全省高校持续推进教育向社会开放,为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赋能。2022年12月,省教育厅出台《关于推进新时代高等继续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江苏高等继续教育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将明显增强,为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智力支撑。

  “我校长期面向乡村振兴,围绕‘三农’构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为广大乡村培养大量懂农业、爱农村的基层人才。”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董维春表示。该校参与“助力乡村振兴,千门优课下乡”大型公益教育行动,为乡村居民、农业从业者提供直接向高校专家学者学习的机会,持续为江苏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教育新动能。

  “大力推进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探索建立学校、培训机构与行业企业协同开展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的制度。”《江苏省“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指出继续教育发展方向,得到众多高校积极响应。

  “京商·大讲堂”是江苏财会职业学院面向区域经济发展聚焦新零售业态打造的品牌精品活动。学校针对行业特点开发“土菜品牌电商化”“管理常识与技能”“连锁经营员工绩效提升”“服务即体验”等专题系列课程,为省内高校、企业千余人提供智力支持、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服务。“课程实用、好用,我都能听懂,也能在实操中落实。”一位参与学习的企业员工表示。

  此外,我省高校积极与地方加强沟通,共建继续教育平台。近年来,苏州市职业大学整合多方资源与苏州市教育局联建苏州市社会教育服务指导中心,创建市民学习地图,面向企业员工开展学历继续教育,并举办职业技能培训,年培训规模近10万人次。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