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做好科学教育的“江苏加法”

作者:杨潇 陈思洋 发布时间:2023-07-14 来源: 江苏教育报

“双减”下,我省将科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顶层设计,赋能科学课程,盘活社会资源——

做好科学教育的“江苏加法”

  ■本报记者 杨潇 陈思洋

  今年“六一”,苏州市相城区望亭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度过了一个特别的节日。当天,相城区中医院“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讲师团走进该校,带领学生们开启“校园寻药之旅”。在药香的浸润中,孩子们深度学习实践,感受中医药文化魅力,涵养科学素养。

  科学教育是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日前,教育部等1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双减”中,如何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我省各地各校加强顶层设计、设计科学课程、盘活社会资源,展开了生动有力的实践。

  统筹规划定好“思路”

  今年2月,省教育厅召开座谈会,省教育厅副厅长顾月华就如何做好“双减”中科学教育“加法”提出“江苏方案”。她说:“我们要提高站位,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重大意义,从课堂教学、课后服务、作业管理、家校沟通协作、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素质类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等6个方面,回答好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这份问卷。”

  “全面提升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徐州市鼓楼区及时出台《关于“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实施意见》,明确学校、教师、学生的科学教育目标及路径。“我们就‘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进行了系统性设计和体系化架构,从完善课程体系、深化课堂改革、做好资源建设、健全评价机制、提升教师素养、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等6个方面,细化工作举措,全面形成科学教育合力。”该区教育局副局长刘文琪告诉记者。

  南京市玄武区建立健全保障机制,确立“政府重视、行政主抓、学校主体、双翼(区教师发展中心、区少年宫)支持”的五位一体管理模式。区政府特设“玄武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区长奖”,出台《青少年科技创新区长奖实施办法》,激发青少年学生科学创造的热情和潜力;区教育局将中小学科创教育纳入“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要点,制定《玄武区中小学STEM教育实施指导意见》;区教师发展中心出台《玄武区小学科学学科建设方案》;区少年宫面向全区儿童定期开展“科学创新公益体验活动”。“我们通过五位一体形成合力,全方位、多层次确保区域学校科创教育科学布局、均衡发展。”该区教育局局长张恒柱表示。

  记者了解到,“双减”以来,我省将科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统筹,全力推进。2022年11月,省教育厅、省科协联合研究制定《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的实施意见》,对该项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泰州市率先印发《关于“双进”助力“双减”科普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这是全省设区市层面落实教育部、科协相关通知的首个地方性文件。该市教育局局长万永良说:“我们从本地实际出发,发挥科协系统资源优势,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丰富和提升青少年科学教育内容和水平。”

  课程赋能科技“底色”

  在南通市海门区新教育小学,校园中轴线两侧陈列着日晷、圭表、地动仪、四大发明等古代科技产品雕塑;“尚思园”里有太阳能风车;六大“学习中心”里还有大黄蜂科创中心。据介绍,该校从建校之初就着力打造充满科技特色的“理趣”校园文化。孩子们置身校园,感受科学魅力,参与科学活动,一颗颗科学的“种子”在心中悄悄发芽。“做好科学教育的关键,首先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的做法是以校园文化特色赋能科学教育。”该校校长仇丽君说。

  “夏天到了,鸟儿们也忙着避暑。当温度很高时,它们往往把羽毛蓬松起来,让掩藏在羽毛下的皮肤与空气亲密接触,更好地散热。”徐州市万科城民主小学的孩子们在“观玩”主题场景中,细心观察鸟的习性、记录节气特征。该校基于“滋天性 扬个性”儿童立场,以“玩”为轴心,绘制科学玩“+”课程图谱,打造“观玩”“探玩”“创玩”3类延展课程,并以此反哺基础课程,形成系列校本科学课程。截至目前,全校已形成200余份学生观察报告。

  “双减”背景下,我省各地各校积极探索充满乐趣的“科学+”育人模式,从校本课程开发出发,推进科学教育课程化、体系化。常州市钟楼外国语学校将“强基计划”植根于小学起始学段,系统设计一至九年级自然科学课程,特别增设科学探究类课程,开展“混龄学习”实践,让学生们在数学实验、创造发明、科学探究等学科实践中涵养素养、成长发展。

  为了让孩子们畅游科学海洋,感受科学教育带来的无穷魅力,我省各地各校还将科学教育作为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的关键载体来打造,以多主题、多学科融合的特色社团课程推动科学教育走向深化。

  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的“钟山少年科学院”与南京理工大学深度合作,构建基于小学生情智发展的航天教育,打造“田园一号”卫星项目化课程。在课后服务时间,该校邀请航天专家团队走进校园,带领孩子们深度认识卫星、学习航天知识,如今,航天卫星课程已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之一。宜兴市官林实验小学组织学生在课后服务时间开展“自然笔记”课程实践。“自然笔记”需要孩子们借助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五感,对身边的自然物进行观察和记录。“我们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采用跨学科学习的方式,将科学教育和美术教育融合在一起,打通了知识壁垒。”该校校长顾雪飞说。

  “走出去”也要“请进来”

  近日,南京市孝陵卫初级中学小学部高年级的学生们开展了一场生动的研学活动,他们来到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走进奇妙的果蔬世界。“这里的西葫芦、黄瓜、南瓜和我们餐桌上见到的有哪些不同?”“黄瓜的小花为什么套上了纸套?”蔬菜馆里,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观察、认真记录,遇到不解之处随时向专家请教,兴味十足。

  记者了解到,孝陵卫初级中学所在的南京市玄武区以创新打造“15分钟教育圈”为抓手,让孩子们走出校园,以现场学习的方式,深度感受科学世界的无穷乐趣。“我区梳理了60个科教文博及高校科研院所作为教育场馆资源,形成一份‘课后服务科教资源清单’。”张恒柱介绍说,根据这份清单,各校可将学生出校步行约15分钟到达的公益性科普文博场域或空间纳入课后服务资源,形成多个校级教育实践基地。“‘双减’下的科学教育加法,还要加在校外资源上。我区科教资源丰富,盘活区内科教资源,鼓励学校积极‘走出去’,可以将科学教育拓展到更加广阔的天地。”

  除了“走出去”,我省不少地区和学校还以引进、共建等方式,把周边的科教资源“请进来”。盐城市串场河小学与盐城市科技馆、中国海盐博物馆、黄海湿地博物馆等单位开展“馆校共建”,共建科学类社团“小水滴科探营”,打造30多个科探主题活动与“科学碰碰乐”大课堂,全体学生都参与其中。该校还与盐城市科协、市科技馆合作,编写系列科普读本,正式出版《玩转科学》校本教材,设计100余项科学小实验,引导孩子们在课后服务中开展科学实验探究。

  做好“双减”下的科学教育加法,对专业师资提出了更高要求。1∶6的师生比,覆盖全校630名学生,导师库数量逾100人……南京市光华东街小学有一支业务精湛的科学教育导师队伍。该校创设联动机制,通过建基地、签协议、结对子等形式,与高校、科技场馆、科研机构建立广泛联系,将大学教授、科技工作者等引入学校科学教育“教师群”。“强大的导师团队不仅为学生带来专业指导,也为课后服务特色社团课程的开展注入新活力,点燃了孩子们的科研热情。”该校副校长吴宁说。

责任编辑:陈路

做好科学教育的“江苏加法”
发布时间:2023-07-14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杨潇 陈思洋

“双减”下,我省将科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顶层设计,赋能科学课程,盘活社会资源——

做好科学教育的“江苏加法”

  ■本报记者 杨潇 陈思洋

  今年“六一”,苏州市相城区望亭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度过了一个特别的节日。当天,相城区中医院“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讲师团走进该校,带领学生们开启“校园寻药之旅”。在药香的浸润中,孩子们深度学习实践,感受中医药文化魅力,涵养科学素养。

  科学教育是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日前,教育部等1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双减”中,如何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我省各地各校加强顶层设计、设计科学课程、盘活社会资源,展开了生动有力的实践。

  统筹规划定好“思路”

  今年2月,省教育厅召开座谈会,省教育厅副厅长顾月华就如何做好“双减”中科学教育“加法”提出“江苏方案”。她说:“我们要提高站位,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重大意义,从课堂教学、课后服务、作业管理、家校沟通协作、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素质类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等6个方面,回答好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这份问卷。”

  “全面提升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徐州市鼓楼区及时出台《关于“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实施意见》,明确学校、教师、学生的科学教育目标及路径。“我们就‘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进行了系统性设计和体系化架构,从完善课程体系、深化课堂改革、做好资源建设、健全评价机制、提升教师素养、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等6个方面,细化工作举措,全面形成科学教育合力。”该区教育局副局长刘文琪告诉记者。

  南京市玄武区建立健全保障机制,确立“政府重视、行政主抓、学校主体、双翼(区教师发展中心、区少年宫)支持”的五位一体管理模式。区政府特设“玄武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区长奖”,出台《青少年科技创新区长奖实施办法》,激发青少年学生科学创造的热情和潜力;区教育局将中小学科创教育纳入“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要点,制定《玄武区中小学STEM教育实施指导意见》;区教师发展中心出台《玄武区小学科学学科建设方案》;区少年宫面向全区儿童定期开展“科学创新公益体验活动”。“我们通过五位一体形成合力,全方位、多层次确保区域学校科创教育科学布局、均衡发展。”该区教育局局长张恒柱表示。

  记者了解到,“双减”以来,我省将科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统筹,全力推进。2022年11月,省教育厅、省科协联合研究制定《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的实施意见》,对该项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泰州市率先印发《关于“双进”助力“双减”科普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这是全省设区市层面落实教育部、科协相关通知的首个地方性文件。该市教育局局长万永良说:“我们从本地实际出发,发挥科协系统资源优势,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丰富和提升青少年科学教育内容和水平。”

  课程赋能科技“底色”

  在南通市海门区新教育小学,校园中轴线两侧陈列着日晷、圭表、地动仪、四大发明等古代科技产品雕塑;“尚思园”里有太阳能风车;六大“学习中心”里还有大黄蜂科创中心。据介绍,该校从建校之初就着力打造充满科技特色的“理趣”校园文化。孩子们置身校园,感受科学魅力,参与科学活动,一颗颗科学的“种子”在心中悄悄发芽。“做好科学教育的关键,首先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的做法是以校园文化特色赋能科学教育。”该校校长仇丽君说。

  “夏天到了,鸟儿们也忙着避暑。当温度很高时,它们往往把羽毛蓬松起来,让掩藏在羽毛下的皮肤与空气亲密接触,更好地散热。”徐州市万科城民主小学的孩子们在“观玩”主题场景中,细心观察鸟的习性、记录节气特征。该校基于“滋天性 扬个性”儿童立场,以“玩”为轴心,绘制科学玩“+”课程图谱,打造“观玩”“探玩”“创玩”3类延展课程,并以此反哺基础课程,形成系列校本科学课程。截至目前,全校已形成200余份学生观察报告。

  “双减”背景下,我省各地各校积极探索充满乐趣的“科学+”育人模式,从校本课程开发出发,推进科学教育课程化、体系化。常州市钟楼外国语学校将“强基计划”植根于小学起始学段,系统设计一至九年级自然科学课程,特别增设科学探究类课程,开展“混龄学习”实践,让学生们在数学实验、创造发明、科学探究等学科实践中涵养素养、成长发展。

  为了让孩子们畅游科学海洋,感受科学教育带来的无穷魅力,我省各地各校还将科学教育作为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的关键载体来打造,以多主题、多学科融合的特色社团课程推动科学教育走向深化。

  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的“钟山少年科学院”与南京理工大学深度合作,构建基于小学生情智发展的航天教育,打造“田园一号”卫星项目化课程。在课后服务时间,该校邀请航天专家团队走进校园,带领孩子们深度认识卫星、学习航天知识,如今,航天卫星课程已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之一。宜兴市官林实验小学组织学生在课后服务时间开展“自然笔记”课程实践。“自然笔记”需要孩子们借助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五感,对身边的自然物进行观察和记录。“我们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采用跨学科学习的方式,将科学教育和美术教育融合在一起,打通了知识壁垒。”该校校长顾雪飞说。

  “走出去”也要“请进来”

  近日,南京市孝陵卫初级中学小学部高年级的学生们开展了一场生动的研学活动,他们来到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走进奇妙的果蔬世界。“这里的西葫芦、黄瓜、南瓜和我们餐桌上见到的有哪些不同?”“黄瓜的小花为什么套上了纸套?”蔬菜馆里,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观察、认真记录,遇到不解之处随时向专家请教,兴味十足。

  记者了解到,孝陵卫初级中学所在的南京市玄武区以创新打造“15分钟教育圈”为抓手,让孩子们走出校园,以现场学习的方式,深度感受科学世界的无穷乐趣。“我区梳理了60个科教文博及高校科研院所作为教育场馆资源,形成一份‘课后服务科教资源清单’。”张恒柱介绍说,根据这份清单,各校可将学生出校步行约15分钟到达的公益性科普文博场域或空间纳入课后服务资源,形成多个校级教育实践基地。“‘双减’下的科学教育加法,还要加在校外资源上。我区科教资源丰富,盘活区内科教资源,鼓励学校积极‘走出去’,可以将科学教育拓展到更加广阔的天地。”

  除了“走出去”,我省不少地区和学校还以引进、共建等方式,把周边的科教资源“请进来”。盐城市串场河小学与盐城市科技馆、中国海盐博物馆、黄海湿地博物馆等单位开展“馆校共建”,共建科学类社团“小水滴科探营”,打造30多个科探主题活动与“科学碰碰乐”大课堂,全体学生都参与其中。该校还与盐城市科协、市科技馆合作,编写系列科普读本,正式出版《玩转科学》校本教材,设计100余项科学小实验,引导孩子们在课后服务中开展科学实验探究。

  做好“双减”下的科学教育加法,对专业师资提出了更高要求。1∶6的师生比,覆盖全校630名学生,导师库数量逾100人……南京市光华东街小学有一支业务精湛的科学教育导师队伍。该校创设联动机制,通过建基地、签协议、结对子等形式,与高校、科技场馆、科研机构建立广泛联系,将大学教授、科技工作者等引入学校科学教育“教师群”。“强大的导师团队不仅为学生带来专业指导,也为课后服务特色社团课程的开展注入新活力,点燃了孩子们的科研热情。”该校副校长吴宁说。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