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擦亮“江南福地”的教育底色

作者:缪志聪 阿妮尔 发布时间:2024-02-28 来源: 江苏教育报

常熟锚定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不断强化资源配置、师资力量和内涵建设——

擦亮“江南福地”的教育底色

  ■本报记者 缪志聪 阿妮尔

  “绵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这里的牌匾、楹联、碑刻无不提醒我们做有文化、有志气、有修养的好少年。”不久前,在翁同龢纪念馆参与“馆长课程”研学后,常熟市石梅小学四年级学生陆沈镐深受启发。

  位于常熟市虞山东南麓的石梅小学,前身是清代常熟县学“游文书院”。百余年前,两代帝师翁同龢曾就读于此;现在,诸如翁同龢纪念馆这样的优质历史文化资源遍布石梅小学周边,学校将前往这些馆所研学作为“奖品”,激励在各类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在古城的深厚底蕴中开阔视野,收获成长。

  常熟,因“土壤膏沃,岁无水旱之灾”得名,素有“江南福地”的美誉。这里的教育的文脉和城市的历史一样悠长,长居于此的“老市民”和不断涌入的“新市民”都对教育抱有很高期待。2012年首批高分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区)评估后,常熟锚定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不断强化资源配置、师资力量和内涵建设,进一步实现从“人人有其学”到“人人优其学”的蜕变。

  高位统筹,创设“一样”公平的环境

  “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都是就近入学,没有例外,我们不折不扣地做到了‘零择校’。”提及“公平”,常熟市委教育工委书记赵明华脱口而出“零择校”这一已在常熟深入推行10年的政策。

  早在本世纪初,常熟就在江苏率先实行全域义务教育“划区招生,就近入学”,实施“定向派位、随机摇号”招生办法。2014年开始,全市实行“零择校”,同年,常熟启动实施新市民积分管理制度,在常熟务工、经商、学习的外来人口都可以通过参与常熟建设获取“积分”,享受与本地市民一样的入学、就医等“同城待遇”。历经10年,常熟市域内每个孩子都有公平的就学机会。

  目前,常熟市义务教育阶段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新市民学生数达56599人,占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总数的46%。2023年,符合条件的新市民子女公办学校积分准入率达100%。“我们孩子上学和本地孩子没有任何区别,大家平等就学,我们很放心。”来自浙江的新市民陈聪告诉记者。她的两个孩子均在石梅小学就读,成熟的招生政策让孩子入学十分顺利。

  “零择校”是常熟把教育上升到“城市核心竞争力”高度进行谋划部署的生动体现。围绕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常熟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创建工作小组,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讨解决布局优化和学校建设问题,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达标比例还被纳入乡镇(街道)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体系。

  “怎么化解大班额?在原有学校附近建设新学校或安排学生就近分流到学位充足的学校。怎么顺利分流?不管到哪所学校都能享受优质资源,大家自然愿意。”常熟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潘一兵说。2021年以来,常熟小学起始班级和初中学校连续3年全部达到班额标准。

  如今,“全市处处有新学校、学校处处有新亮点”成为常熟的亮丽名片。近5年,全市新建投用义务教育学校28所,改扩建投用18所,总投入71亿元。先后组建一体型办学集团12个、帮扶型办学集团10个、协作型办学集团9个,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全面覆盖、均衡配置。

  “让有丰富育人经验和管理经验、有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视野的校长到乡村去,对乡村学校办学质量提升至关重要。”潘一兵说。得益于城乡办学条件、教师待遇等“硬件”差异不大,常熟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越来越多的优秀校长“掌舵”乡镇学校,有效缩小了城乡学校之间办学理念、内涵建设的差距。

  精研细磨,培育“一样”精干的师资

  “刚到学校那几年,导师们对我的课堂教学行为给出明确的改进方向。现在,我也能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帮助年轻教师成长。”常熟市王庄中心小学英语教师俞莉工作已有十余年。她告诉记者,“双导师”制让她的专业素养迅速提升,“磨课很辛苦,但效果很显著。”

  地处乡村的王庄中心小学,校内外“双导师”制是青年教师的“成长密码”。校长沈亚红介绍说,2015年,面对学校教师平均年龄32.4岁、3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达三分之二的局面,学校安排校级学科带头人担任校内导师,常熟市教育局教研室安排教研员成立导师团担任校外导师。“双导师”全程跟踪青年教师成长,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建议。经过近10年努力,如今,王庄中心小学骨干教师比例超40%。

  “在常熟,坚持专业学习已经成为全市教师的最大共识。”常熟市教育局教育科负责人丁永忠说,该市要求每名义务教育教师都要有微型课题,人人参与项目,个个实现发展。

  “2011年确定的微型课题‘每日一记’,至今仍在跟进。”常熟市第一中学教师蒋金娣是语文教师,也是班主任。她要求班上每名学生每天写不少于50字的日常记录,“想写什么写什么。字数少,学生愿意写,我每天都会写评语。”蒋金娣说。“每日一记”让学生的写作和交流能力越来越强,师生关系也越来越融洽。实践中归纳的经验就是结题报告,十多年坚持下来,“小课题”让教师有了“大成长”。

  “人人有项目”不仅带来了教师的个人成长,还让更多“专业的人”放手做“专业的事”。在课题带动下,传统的管理模式被打破,一线教师能更多参与到学校建设管理中。“学校发展的10件年度大事均由课题负责人领衔,所有人围绕课题开展工作。”常熟市琴湖小学校长曹丽秋告诉记者,推行微型课题20余年,教师有了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

  在教师专业水平全面提升的基础上,师资合理流动也是推进区域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2023年,常熟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共有687名教师参与交流、支教,其中骨干教师346名;近5年来,有357名校级领导参与校际交流任职。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市级调动、集团统筹等方式在全市范围内有序流动。

  “我校和新建的常熟市游文中学是一体型办学集团。2023年,我校11名骨干教师到游文中学交流,游文中学的年轻教师也到我校进行为期3年的培养。”常熟市外国语初级中学校长支耀红介绍说。作为集团中心校,该校积极组织教师参与集团内交流,还注重吸纳一体型、协作型的10所集团校教师加入中心校组建的苏州市“泉涌珠联”四有好教师重点培育团队,“抱团”成长。

  素质导向,深挖“一样”丰富的内涵

  在小池塘里通过种养植物改造污水废水;走进实验室学习发酵技术,蒸一锅酸奶馒头;和小伙伴一起焊接收音机,练习电子摆拼……这是常熟市大义中学学生在校内就能体验的科技实践。“我校地处乡镇,但紧邻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区,这样宝贵的资源可要利用好。”大义中学校长邱利军说。该校以科学教育为抓手,与邻近企业、园区、学校积极联动,共享资源、共创课程、共办科技节,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优质均衡是“百花齐放”,而非“千校一面”。“常熟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丰富的发展活力,学校发展拥有‘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土壤。”潘一兵说。在政策资源统筹、师资充分流动的基础上,常熟鼓励各校充分挖掘自身资源特色,结合学校、区域实际不断丰富办学内涵。

  “建设好学校,课程是关键。”这是常熟市义庄小学始终坚持的办学理念。进入“十三五”,学校立项苏州市级规划课题“促核心素养落地的‘求真微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精心梳理学校传统特色、教师个性特长、地域环境文化,构建文博课程“虞风琴韵”、服博课程“虞衣风裳”、地域文化课程“城南故事”、科技课程“小星宇”等,不断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学习方式。

  义庄小学英语教师林小芳告诉记者,“既基于学生当下的需要和兴趣,也引领学生面向未来探究实践”,她和同事创设了“字母藏进中草药”微课程,引导学生从中草药绘画中寻找、认识字母,“依托英语教学,结合中华文化,孩子们提升了动手能力与审美能力,学习很开心。”

  近年来,常熟全面启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以“培育—项目—星级”评估的方式实现特色创建全覆盖,国家、省、苏州市级以上特色实验学校比例达60%,丰富的内涵建设为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学校现在有18个社团,4间专用教室,学生可以学习编织、泥塑、糕团制作等多种特色技能”“制饼、加工货架都是村子周边的热门产业,孩子们可以近距离观察学习,成为有乡土气息的‘小匠人’”……“双减”背景下,常熟积极探索课后服务样态,在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覆盖、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的基础上,开拓形成“答疑解惑”“主题教育”“张扬个性”“阅读铸魂”“素质拓展”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服务内容,课后服务成为又一个有爱心、有温度、有深度的教育平台。

  “我市将全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持续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以教育之力、教育之强擦亮‘江南福地’底色,厚植市民幸福根基。”赵明华表示。

责任编辑:陈路

擦亮“江南福地”的教育底色
发布时间:2024-02-28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缪志聪 阿妮尔

常熟锚定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不断强化资源配置、师资力量和内涵建设——

擦亮“江南福地”的教育底色

  ■本报记者 缪志聪 阿妮尔

  “绵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这里的牌匾、楹联、碑刻无不提醒我们做有文化、有志气、有修养的好少年。”不久前,在翁同龢纪念馆参与“馆长课程”研学后,常熟市石梅小学四年级学生陆沈镐深受启发。

  位于常熟市虞山东南麓的石梅小学,前身是清代常熟县学“游文书院”。百余年前,两代帝师翁同龢曾就读于此;现在,诸如翁同龢纪念馆这样的优质历史文化资源遍布石梅小学周边,学校将前往这些馆所研学作为“奖品”,激励在各类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在古城的深厚底蕴中开阔视野,收获成长。

  常熟,因“土壤膏沃,岁无水旱之灾”得名,素有“江南福地”的美誉。这里的教育的文脉和城市的历史一样悠长,长居于此的“老市民”和不断涌入的“新市民”都对教育抱有很高期待。2012年首批高分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区)评估后,常熟锚定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不断强化资源配置、师资力量和内涵建设,进一步实现从“人人有其学”到“人人优其学”的蜕变。

  高位统筹,创设“一样”公平的环境

  “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都是就近入学,没有例外,我们不折不扣地做到了‘零择校’。”提及“公平”,常熟市委教育工委书记赵明华脱口而出“零择校”这一已在常熟深入推行10年的政策。

  早在本世纪初,常熟就在江苏率先实行全域义务教育“划区招生,就近入学”,实施“定向派位、随机摇号”招生办法。2014年开始,全市实行“零择校”,同年,常熟启动实施新市民积分管理制度,在常熟务工、经商、学习的外来人口都可以通过参与常熟建设获取“积分”,享受与本地市民一样的入学、就医等“同城待遇”。历经10年,常熟市域内每个孩子都有公平的就学机会。

  目前,常熟市义务教育阶段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新市民学生数达56599人,占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总数的46%。2023年,符合条件的新市民子女公办学校积分准入率达100%。“我们孩子上学和本地孩子没有任何区别,大家平等就学,我们很放心。”来自浙江的新市民陈聪告诉记者。她的两个孩子均在石梅小学就读,成熟的招生政策让孩子入学十分顺利。

  “零择校”是常熟把教育上升到“城市核心竞争力”高度进行谋划部署的生动体现。围绕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常熟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创建工作小组,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讨解决布局优化和学校建设问题,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达标比例还被纳入乡镇(街道)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体系。

  “怎么化解大班额?在原有学校附近建设新学校或安排学生就近分流到学位充足的学校。怎么顺利分流?不管到哪所学校都能享受优质资源,大家自然愿意。”常熟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潘一兵说。2021年以来,常熟小学起始班级和初中学校连续3年全部达到班额标准。

  如今,“全市处处有新学校、学校处处有新亮点”成为常熟的亮丽名片。近5年,全市新建投用义务教育学校28所,改扩建投用18所,总投入71亿元。先后组建一体型办学集团12个、帮扶型办学集团10个、协作型办学集团9个,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全面覆盖、均衡配置。

  “让有丰富育人经验和管理经验、有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视野的校长到乡村去,对乡村学校办学质量提升至关重要。”潘一兵说。得益于城乡办学条件、教师待遇等“硬件”差异不大,常熟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越来越多的优秀校长“掌舵”乡镇学校,有效缩小了城乡学校之间办学理念、内涵建设的差距。

  精研细磨,培育“一样”精干的师资

  “刚到学校那几年,导师们对我的课堂教学行为给出明确的改进方向。现在,我也能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帮助年轻教师成长。”常熟市王庄中心小学英语教师俞莉工作已有十余年。她告诉记者,“双导师”制让她的专业素养迅速提升,“磨课很辛苦,但效果很显著。”

  地处乡村的王庄中心小学,校内外“双导师”制是青年教师的“成长密码”。校长沈亚红介绍说,2015年,面对学校教师平均年龄32.4岁、3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达三分之二的局面,学校安排校级学科带头人担任校内导师,常熟市教育局教研室安排教研员成立导师团担任校外导师。“双导师”全程跟踪青年教师成长,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建议。经过近10年努力,如今,王庄中心小学骨干教师比例超40%。

  “在常熟,坚持专业学习已经成为全市教师的最大共识。”常熟市教育局教育科负责人丁永忠说,该市要求每名义务教育教师都要有微型课题,人人参与项目,个个实现发展。

  “2011年确定的微型课题‘每日一记’,至今仍在跟进。”常熟市第一中学教师蒋金娣是语文教师,也是班主任。她要求班上每名学生每天写不少于50字的日常记录,“想写什么写什么。字数少,学生愿意写,我每天都会写评语。”蒋金娣说。“每日一记”让学生的写作和交流能力越来越强,师生关系也越来越融洽。实践中归纳的经验就是结题报告,十多年坚持下来,“小课题”让教师有了“大成长”。

  “人人有项目”不仅带来了教师的个人成长,还让更多“专业的人”放手做“专业的事”。在课题带动下,传统的管理模式被打破,一线教师能更多参与到学校建设管理中。“学校发展的10件年度大事均由课题负责人领衔,所有人围绕课题开展工作。”常熟市琴湖小学校长曹丽秋告诉记者,推行微型课题20余年,教师有了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

  在教师专业水平全面提升的基础上,师资合理流动也是推进区域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2023年,常熟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共有687名教师参与交流、支教,其中骨干教师346名;近5年来,有357名校级领导参与校际交流任职。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市级调动、集团统筹等方式在全市范围内有序流动。

  “我校和新建的常熟市游文中学是一体型办学集团。2023年,我校11名骨干教师到游文中学交流,游文中学的年轻教师也到我校进行为期3年的培养。”常熟市外国语初级中学校长支耀红介绍说。作为集团中心校,该校积极组织教师参与集团内交流,还注重吸纳一体型、协作型的10所集团校教师加入中心校组建的苏州市“泉涌珠联”四有好教师重点培育团队,“抱团”成长。

  素质导向,深挖“一样”丰富的内涵

  在小池塘里通过种养植物改造污水废水;走进实验室学习发酵技术,蒸一锅酸奶馒头;和小伙伴一起焊接收音机,练习电子摆拼……这是常熟市大义中学学生在校内就能体验的科技实践。“我校地处乡镇,但紧邻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区,这样宝贵的资源可要利用好。”大义中学校长邱利军说。该校以科学教育为抓手,与邻近企业、园区、学校积极联动,共享资源、共创课程、共办科技节,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优质均衡是“百花齐放”,而非“千校一面”。“常熟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丰富的发展活力,学校发展拥有‘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土壤。”潘一兵说。在政策资源统筹、师资充分流动的基础上,常熟鼓励各校充分挖掘自身资源特色,结合学校、区域实际不断丰富办学内涵。

  “建设好学校,课程是关键。”这是常熟市义庄小学始终坚持的办学理念。进入“十三五”,学校立项苏州市级规划课题“促核心素养落地的‘求真微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精心梳理学校传统特色、教师个性特长、地域环境文化,构建文博课程“虞风琴韵”、服博课程“虞衣风裳”、地域文化课程“城南故事”、科技课程“小星宇”等,不断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学习方式。

  义庄小学英语教师林小芳告诉记者,“既基于学生当下的需要和兴趣,也引领学生面向未来探究实践”,她和同事创设了“字母藏进中草药”微课程,引导学生从中草药绘画中寻找、认识字母,“依托英语教学,结合中华文化,孩子们提升了动手能力与审美能力,学习很开心。”

  近年来,常熟全面启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以“培育—项目—星级”评估的方式实现特色创建全覆盖,国家、省、苏州市级以上特色实验学校比例达60%,丰富的内涵建设为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学校现在有18个社团,4间专用教室,学生可以学习编织、泥塑、糕团制作等多种特色技能”“制饼、加工货架都是村子周边的热门产业,孩子们可以近距离观察学习,成为有乡土气息的‘小匠人’”……“双减”背景下,常熟积极探索课后服务样态,在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覆盖、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的基础上,开拓形成“答疑解惑”“主题教育”“张扬个性”“阅读铸魂”“素质拓展”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服务内容,课后服务成为又一个有爱心、有温度、有深度的教育平台。

  “我市将全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持续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以教育之力、教育之强擦亮‘江南福地’底色,厚植市民幸福根基。”赵明华表示。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