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凝心聚力开创教育强国建设新局面

作者:陈思洋 发布时间:2024-03-08 来源: 江苏教育报

全国两会上,江苏教育战线代表委员围绕政府工作报告谈感受、议思路、话发展——

凝心聚力开创教育强国建设新局面

  ■本报记者 陈思洋

  2024年全国两会正在进行时。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部署实施,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围绕报告中教育领域相关内容,江苏教育战线代表委员积极履职尽责,建言献策。

  明确方向,把牢高质量发展生命线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开展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大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报告对各级各类教育工作的部署,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高校作为科技要素、人才要素、创新要素的集聚地和策源地,应充分发挥在区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国人大代表、江南大学校长陈卫表示,未来,学校将继续以深化部省共建、市校合作为契机,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深入谋划、思考学校发展的价值与支点,牢牢把握住科技创新这个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积极拓展校地、校区、校企合作,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鼓励更多的科研团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为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更多高校的智慧和力量。

  “新质生产力需要高水平的职业技术院校培养适应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者。”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教务处处长王红军今年格外关注“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相互促进”。他建议,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完善相关支持政策,特别是推动产业融合校企合作政策落地落实;职业院校要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和提升内涵建设水平,提高职教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吸引力,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过去一年,我们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上已开始谋划,根据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细化形成了若干子行动方案来加以落实。”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外国语学校副校长李鸿彬表示,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个性特长发展为目标取向,努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兴趣,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成才。

  勇担使命,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丰硕”“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持续提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了过去一年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成果,令人振奋。报告强调,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高校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奋勇争先、勇担使命。

  “作为一名从事基础研究的高校科研工作者,我切实感受到国家对科技发展和科技工作者的关怀与期待,这让我们在科研的路上脚步更坚定,更有信心,更有盼头。”全国人大代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副院长王立峰表示,从事基础研究必须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努力攻克“卡脖子”难题,将论文写在国之重器和尖端科技上,以只争朝夕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抢抓全球科技发展先机,在基础前沿领域奋勇争先。

  “能源类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全面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的重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矿业大教授王虹今年带来关于优化布局支持能源类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一是建议国家在优化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的基础上,加强高校办学方向布局的规划协调,参照中西部高校,给予能源特色型高校更多政策支持;二是建议国家关注解决能源特色高校教职工编制和岗位总量严重不足的问题;三是建议支持中国矿业大学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增加相关学科博士生招生指标。”

  “当前,低空经济正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作为重要基础设施,低空通信网络建设尤为重要。”全国人大代表、南京邮电大学校长叶美兰表示,目前该校正在进行相关方面的科技创新,围绕空间测控通信、新一代地面移动通信等通信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开展研究,解决空天地海通信中的超远距离微弱信号检测、特种科研自主可控大型软件等系列“卡脖子”技术难题。

  厚植沃土,涵养人才发展“活水”

  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人才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聚焦人才培养中的热点、难点,教育界代表委员提出相关对策。

  “以大模型与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新技术的出现,促使我们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深程度上探索与实践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高层次拔尖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以直面人工智能新时代对基础学科高层次拔尖人才培养提出的巨大挑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原校长吕建今年带来一份《关于加强新时代基础学科高层次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建议》,提出在基础学科高层次拔尖人才培养中强化应对人工智能新时代挑战的举措,适度扩大“数理化生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建设规模、适度增加“基础学科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覆盖的学科类别并提出内涵要求。

  同样关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还有全国政协委员、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高金凤,她提交了“关于支持和保障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的提案。“首先,我们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让更多教师愿意投身到科学教育工作当中;同时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形成鼓励支持孩子敢于创新、敢于探索未知的良好‘土壤’和社会生态,进一步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科技自立自强筑牢人才根基。”

  “目前科学课教学师资紧缺的情况仍然存在,‘文科’教师兼职科学教师也并不鲜见,教师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尚有不足。”就如何建强师资、更好地开展科学教育,全国人大代表、淮安市新安小学校长张大冬提交了一份议案。他建议加强中小学实验员、各级教研部门科学教研员配备,逐步推动实现每所小学至少有1名具有理工类硕士学位的科学教师,并配强科学副校长、科技辅导员,为提高中小学科学教育水平做好师资准备。

责任编辑:陈路

凝心聚力开创教育强国建设新局面
发布时间:2024-03-08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陈思洋

全国两会上,江苏教育战线代表委员围绕政府工作报告谈感受、议思路、话发展——

凝心聚力开创教育强国建设新局面

  ■本报记者 陈思洋

  2024年全国两会正在进行时。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部署实施,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围绕报告中教育领域相关内容,江苏教育战线代表委员积极履职尽责,建言献策。

  明确方向,把牢高质量发展生命线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开展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大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报告对各级各类教育工作的部署,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高校作为科技要素、人才要素、创新要素的集聚地和策源地,应充分发挥在区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国人大代表、江南大学校长陈卫表示,未来,学校将继续以深化部省共建、市校合作为契机,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深入谋划、思考学校发展的价值与支点,牢牢把握住科技创新这个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积极拓展校地、校区、校企合作,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鼓励更多的科研团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为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更多高校的智慧和力量。

  “新质生产力需要高水平的职业技术院校培养适应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者。”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教务处处长王红军今年格外关注“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相互促进”。他建议,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完善相关支持政策,特别是推动产业融合校企合作政策落地落实;职业院校要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和提升内涵建设水平,提高职教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吸引力,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过去一年,我们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上已开始谋划,根据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细化形成了若干子行动方案来加以落实。”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外国语学校副校长李鸿彬表示,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个性特长发展为目标取向,努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兴趣,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成才。

  勇担使命,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丰硕”“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持续提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了过去一年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成果,令人振奋。报告强调,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高校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奋勇争先、勇担使命。

  “作为一名从事基础研究的高校科研工作者,我切实感受到国家对科技发展和科技工作者的关怀与期待,这让我们在科研的路上脚步更坚定,更有信心,更有盼头。”全国人大代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副院长王立峰表示,从事基础研究必须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努力攻克“卡脖子”难题,将论文写在国之重器和尖端科技上,以只争朝夕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抢抓全球科技发展先机,在基础前沿领域奋勇争先。

  “能源类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全面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的重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矿业大教授王虹今年带来关于优化布局支持能源类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一是建议国家在优化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的基础上,加强高校办学方向布局的规划协调,参照中西部高校,给予能源特色型高校更多政策支持;二是建议国家关注解决能源特色高校教职工编制和岗位总量严重不足的问题;三是建议支持中国矿业大学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增加相关学科博士生招生指标。”

  “当前,低空经济正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作为重要基础设施,低空通信网络建设尤为重要。”全国人大代表、南京邮电大学校长叶美兰表示,目前该校正在进行相关方面的科技创新,围绕空间测控通信、新一代地面移动通信等通信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开展研究,解决空天地海通信中的超远距离微弱信号检测、特种科研自主可控大型软件等系列“卡脖子”技术难题。

  厚植沃土,涵养人才发展“活水”

  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人才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聚焦人才培养中的热点、难点,教育界代表委员提出相关对策。

  “以大模型与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新技术的出现,促使我们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深程度上探索与实践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高层次拔尖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以直面人工智能新时代对基础学科高层次拔尖人才培养提出的巨大挑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原校长吕建今年带来一份《关于加强新时代基础学科高层次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建议》,提出在基础学科高层次拔尖人才培养中强化应对人工智能新时代挑战的举措,适度扩大“数理化生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建设规模、适度增加“基础学科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覆盖的学科类别并提出内涵要求。

  同样关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还有全国政协委员、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高金凤,她提交了“关于支持和保障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的提案。“首先,我们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让更多教师愿意投身到科学教育工作当中;同时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形成鼓励支持孩子敢于创新、敢于探索未知的良好‘土壤’和社会生态,进一步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科技自立自强筑牢人才根基。”

  “目前科学课教学师资紧缺的情况仍然存在,‘文科’教师兼职科学教师也并不鲜见,教师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尚有不足。”就如何建强师资、更好地开展科学教育,全国人大代表、淮安市新安小学校长张大冬提交了一份议案。他建议加强中小学实验员、各级教研部门科学教研员配备,逐步推动实现每所小学至少有1名具有理工类硕士学位的科学教师,并配强科学副校长、科技辅导员,为提高中小学科学教育水平做好师资准备。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