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AI时代,教育何为

作者:陈思洋 发布时间:2024-04-17 来源: 江苏教育报

4月12日,中国教育报“智慧教育公益行”首站活动落地江苏无锡,全国各地百余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共话——

AI时代,教育何为

  ■本报记者 陈思洋

  “小飞,你能协助外国访客游览我们的人工智能基地吗?”在无锡市尚贤万科小学,一堂妙趣横生的信息科技观摩课正在进行。学生们学习设计和开发一个具备听说能力的翻译机器人“小飞”,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真实的应用场景和深入浅出的课堂展示给现场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4月12日,中国教育报“智慧教育公益行”首站活动在无锡经济开发区举行,这堂利用数字化手段将先进教学理念融入课堂的案例展示课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为深入推动智慧教育发展,促进智慧教育领域的经验总结和互学互建,中国教育报联合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智慧教育区域创新案例征集活动,并同期举办6期中国教育报“智慧教育公益行”活动,采用基层学校调研、专家报告、交流研讨等形式,围绕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背景下各地各校智慧教育建设情况展开深入交流。

  开幕式上,中国教育报刊社副总编辑、中国教育报总编辑周飞,教育部宣传教育中心副主任蔡继乐,江苏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周玖华出席并启动“智慧教育公益行”无锡经开首站暨“智慧教育案例征集”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和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通过主旨报告、成果展览、课堂观摩等形式,共同探讨“AI时代,教育何为”,进一步挖掘智慧教育领域的优秀实践和创新成果,推广成功经验。

  近年来,江苏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紧紧围绕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的目标,在数字资源建设、融合创新应用、网络安全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全省教育数字化转型顺利。周玖华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是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实施的第三年,江苏教育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着力培育师生数字素养和技能,着力推动区域教育数字化创新应用,着力打造江苏数字经济发展人才高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实现江苏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为全国教育数字化转型供给江苏智慧。

  “目前,无锡教育紧密结合无锡市委市政府建设高水平‘数字无锡’的全面规划,制订无锡教育数字化三年行动计划,构建智慧教育‘一中心、五平台’公共服务体系,拓展教育业务数字场景,全面推动教学研评训一体化。”无锡市教育局局长宋新春表示,无锡将围绕AI赋能教育,不断加强教育改革创新,持续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孵化更多“新质学校”,厚植教育“新质生产力”,以最优功能、最佳方式、最亮成果擦亮“无锡数字教育”名片。

  无锡经开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杨柳介绍了该区以数智技术驱动教育教学变革,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典型经验。一是建好数字化教育底座,建优区域教育城域网、搭建教育数字大脑、建设数智化学习场域;二是探索数字化创新机制,以国家、省、市项目为引领,纵向赋能区域发展,以专业力量为支撑,横向联动各部门、高校及高新科技企业,推进智慧教育应用;三是打造数字化教育场景,创新智慧课堂教学、实现个性高效学习、建立精准评价系统、加强教师数智研训;四是丰富数字化发展内涵,实施智慧教育研究项目、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打造数智教育实践案例。

  人工智能与教育应该如何有效结合?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副院长曾海军从智慧学习环境、新型教学模式应用、协同创新机制探索等方面,介绍了目前国内各地区智慧教育建设的创新实践,同时结合政策,为区域智慧教育发展提供了方向性建议。他认为,要在全面推进的态势中凸显区域特色;要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中发挥科技支撑力量;要建立长周期跟踪研究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区域内分散的数字平台要整合并上下贯通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和学校平台;智能技术教育应用要从“浮于表层”走向“深度融合”。

  “教师职业不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但每一位教师必须重置角色,提升技能,更新素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胡小勇在报告中强调了教师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提升素养的重要性。他认为,在教育数字转型、智能升级的背景下,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方式方法、技术手段等要抓住新的发展契机进行融合创新,而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也要适应时代发展和技术变革的新要求,不断提升自身教学素养,着力提高“学科素养和信息素养”双核融合能力,以问题导向式、探究式、研究型教学为主,激发学生批判性、创造性的高阶思维能力,为智能时代做好准备。

  活动当天,无锡经开区青年教师代表发出“AI时代,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行动”倡议。与会人员现场参观了无锡市教育数字化转型成果展,走进无锡市尚贤万科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观摩学习,并实地参观人工智能教育基地的硬件设施与实践区域,现场聆听将数字化手段融入课堂的生动课例展示。

责任编辑:陈路

AI时代,教育何为
发布时间:2024-04-17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陈思洋

4月12日,中国教育报“智慧教育公益行”首站活动落地江苏无锡,全国各地百余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共话——

AI时代,教育何为

  ■本报记者 陈思洋

  “小飞,你能协助外国访客游览我们的人工智能基地吗?”在无锡市尚贤万科小学,一堂妙趣横生的信息科技观摩课正在进行。学生们学习设计和开发一个具备听说能力的翻译机器人“小飞”,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真实的应用场景和深入浅出的课堂展示给现场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4月12日,中国教育报“智慧教育公益行”首站活动在无锡经济开发区举行,这堂利用数字化手段将先进教学理念融入课堂的案例展示课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为深入推动智慧教育发展,促进智慧教育领域的经验总结和互学互建,中国教育报联合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智慧教育区域创新案例征集活动,并同期举办6期中国教育报“智慧教育公益行”活动,采用基层学校调研、专家报告、交流研讨等形式,围绕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背景下各地各校智慧教育建设情况展开深入交流。

  开幕式上,中国教育报刊社副总编辑、中国教育报总编辑周飞,教育部宣传教育中心副主任蔡继乐,江苏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周玖华出席并启动“智慧教育公益行”无锡经开首站暨“智慧教育案例征集”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和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通过主旨报告、成果展览、课堂观摩等形式,共同探讨“AI时代,教育何为”,进一步挖掘智慧教育领域的优秀实践和创新成果,推广成功经验。

  近年来,江苏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紧紧围绕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的目标,在数字资源建设、融合创新应用、网络安全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全省教育数字化转型顺利。周玖华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是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实施的第三年,江苏教育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着力培育师生数字素养和技能,着力推动区域教育数字化创新应用,着力打造江苏数字经济发展人才高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实现江苏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为全国教育数字化转型供给江苏智慧。

  “目前,无锡教育紧密结合无锡市委市政府建设高水平‘数字无锡’的全面规划,制订无锡教育数字化三年行动计划,构建智慧教育‘一中心、五平台’公共服务体系,拓展教育业务数字场景,全面推动教学研评训一体化。”无锡市教育局局长宋新春表示,无锡将围绕AI赋能教育,不断加强教育改革创新,持续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孵化更多“新质学校”,厚植教育“新质生产力”,以最优功能、最佳方式、最亮成果擦亮“无锡数字教育”名片。

  无锡经开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杨柳介绍了该区以数智技术驱动教育教学变革,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典型经验。一是建好数字化教育底座,建优区域教育城域网、搭建教育数字大脑、建设数智化学习场域;二是探索数字化创新机制,以国家、省、市项目为引领,纵向赋能区域发展,以专业力量为支撑,横向联动各部门、高校及高新科技企业,推进智慧教育应用;三是打造数字化教育场景,创新智慧课堂教学、实现个性高效学习、建立精准评价系统、加强教师数智研训;四是丰富数字化发展内涵,实施智慧教育研究项目、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打造数智教育实践案例。

  人工智能与教育应该如何有效结合?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副院长曾海军从智慧学习环境、新型教学模式应用、协同创新机制探索等方面,介绍了目前国内各地区智慧教育建设的创新实践,同时结合政策,为区域智慧教育发展提供了方向性建议。他认为,要在全面推进的态势中凸显区域特色;要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中发挥科技支撑力量;要建立长周期跟踪研究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区域内分散的数字平台要整合并上下贯通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和学校平台;智能技术教育应用要从“浮于表层”走向“深度融合”。

  “教师职业不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但每一位教师必须重置角色,提升技能,更新素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胡小勇在报告中强调了教师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提升素养的重要性。他认为,在教育数字转型、智能升级的背景下,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方式方法、技术手段等要抓住新的发展契机进行融合创新,而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也要适应时代发展和技术变革的新要求,不断提升自身教学素养,着力提高“学科素养和信息素养”双核融合能力,以问题导向式、探究式、研究型教学为主,激发学生批判性、创造性的高阶思维能力,为智能时代做好准备。

  活动当天,无锡经开区青年教师代表发出“AI时代,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行动”倡议。与会人员现场参观了无锡市教育数字化转型成果展,走进无锡市尚贤万科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观摩学习,并实地参观人工智能教育基地的硬件设施与实践区域,现场聆听将数字化手段融入课堂的生动课例展示。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