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个世纪来,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张洪程奔走在田间地头,以粮食梦助圆中国梦,为守卫大国粮仓、培育兴农“后浪”作出卓越贡献——
稻花香里的“守望者”
人物简介:
张洪程,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国家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带头人、农业农村部水稻专家指导组顾问、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专家指导组副组长。
张洪程研创的水稻轻简化、精确化、机械化等技术成果获选全国农业主推技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卓越贡献。他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足迹遍布苏皖鄂赣等省份的广袤土地。他爱生如子、严慈相济,专门开设“兴农课堂”,引导学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与团队成员共同创立了“创新基金”,助力学子成就梦想。由其领衔的扬州大学“水稻丰产优质技术创新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先后承担完成国家与部省级重大或重点课题3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20多项;获全国“最美”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本报记者 任素梅 通讯员 王一凡
“4月10日,参加江苏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专家学者座谈会。”“4月11日,组织江苏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2023年度总结考评与2024年实施方案研讨暨产业科技培训会。”“4月12日,上午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下午参加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启动会……”一本普通的黑色笔记本,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张洪程充实而紧凑的日程,这是他专注“守望”稻田49载的生动写照。
近半个世纪来,张洪程情系农业、农村、农民,倾力农学、农艺、农作,奔走农时、农田、农间,在丰富发展我国作物栽培耕作理论体系的同时,更让亿万农民腰板“直起来”、“中国饭碗”满起来,为守卫大国粮仓、培育兴农“后浪”作出卓越贡献。
1972年,张洪程踏入了江苏农学院(今扬州大学)农学专业的大门。从此,他的命运便与“中国饭碗”紧密相连。
作为农民的儿子,张洪程自幼便深切体会到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于是在毕业后他便主动投身于农业轻简化领域研究。经过长达7年的不懈努力和深入研究,他成功研发出水稻抛秧技术系统,并率先在国内进行应用。这一创新不仅彻底改变了千百年来农民“弯腰栽秧”的传统劳作方式,更是推动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时至今日,“抛秧”技术仍然在全国1.2亿亩水稻田中使用。
21世纪是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也是农业智能化的时代。作为走在农业科技前沿的农学专家,张洪程始终坚持“藏粮于技”的理念,坚持“向耕地和科技要产能”。
近10年来,张洪程带领团队打响了“水稻丰产优质高效协同栽培”“稻麦‘无人化’栽培”等一个又一个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多项成果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主推技术,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稳稳地筑牢了我国粮食安全的根基。
张洪程说,只有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躺”在实验室的科研成果才能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农民收益。为此,年过七旬的张洪程依然常年奔走在乡间田头,冲在农业科研第一线。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撸起袖子看苗,脱下鞋子下田。
2023年9月初,在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张洪程荣获2023年全国“最美教师”称号。即便在赴京领奖前夕,他依旧忙碌于江苏的多个水稻试验基地之间,仔细巡查当季水稻的生长情况。对他而言,水稻生长的每一个细微环节都至关重要。“必须亲自下田查看,才能心安。”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在张洪程出差的随行物品中,一条腈纶薄被总是占据着一席之地。无数个夜晚,当别人沉浸在梦乡时,他就在汽车里用这条简陋的薄棉被帮助自己补觉。这条普通的薄棉被,不仅陪伴他度过了数十个春夏秋冬,更见证了他披星戴月、风雨兼程的奋斗历程,如同他与“三农”事业紧密相连的情感纽带,共同编织着每一个与农业、农村、农民息息相关的日夜。
49年来,张洪程步履不停,不知疲倦地奔走在农业技术推广的第一线,为农业生产“把脉问诊”,为农民致富“传经送宝”,坚持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助农增收的广阔田野上开花结果,足迹跨越苏、浙、皖、赣等10多个水稻主产省份。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多年来,张洪程始终不离课堂教学的第一线,兢兢业业、履职尽责。
“只有把课堂学习和农业实践紧密结合,以乡村作课堂、把作物当教材,才能引导学生们真正求得真学问,学到真本领,培养更多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在张洪程看来,要想让学生们真正学以致用,“实践课堂”是关键。
多年来,他孜孜不倦地投身于农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牵头创建了“课堂—实验室—基地—生产田”四位一体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以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建立的20多个创新试验基地为“大舞台”,把下田、下基地“蹲点”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必修课”,把“种好一片试验田、管好一方高产地”作为培养学生的“金标准”。
数十年来,140余名博士、硕士接力走进乡村一线“自找苦吃”,把科研搬到田间地头、把成果转化送到千家万户,练就兴农本领、奋力建功立业。如今,他们中的大多数已成长为农业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管理服务一线的中坚力量,在各自的岗位上奋斗拼搏、建功立业。
身为土生土长的农村“老学长”,张洪程对农村孩子的艰辛和不易有着深刻体会。他深知,学农之路充满坎坷,农村孩子需要克服的困难更是层出不穷。为了减轻部分学生的经济负担,张洪程在实验室内设立了多个助研岗位,鼓励学生自立自强、奋斗不息。他和团队成员还一起拿出150万元设立科技创新奖,用于奖励科研业绩突出的学生,激励他们不断探索、勇攀高峰。
“今生,我只想做好一件事——以粮食梦助圆中国梦,在‘中国式’水稻栽培研究这条路上坚定地走下去。”看着眼前的绿浪翻涌,张洪程怀揣纯朴的梦想和深沉的热爱,坚定地“守望”着这片希望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