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从访企到录用仅花了12小时 江理工毕业生的就业“加速度”

作者:卢俊铭 许琳 王艳芳 发布时间:2024-05-17 来源: 江苏教育报

从访企到录用仅花了12小时——

江理工毕业生的就业“加速度”

  ■本报通讯员 卢俊铭 许琳 记者 王艳芳

  “本来还焦虑着呢,哪知道这么快就搬开了压在心上的‘大石头’!”日前,江苏理工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专业大四毕业生刘鑫阳开心的嘴角抑制不住地上扬,他不久前成功应聘了一家本地医疗器械研发公司。

  从在老师口中听说企业名字,到确定录用,仅仅用了不到12小时,刘鑫阳迅速从“谈起工作就忍不住唉声叹气的大四毕业生”,成为其他同学羡慕的“离家近、工作好的准职场人”。“加速度”的背后,刘鑫阳又经历了什么?记者来到江理工,探访背后的故事。

  “前段时间,我凌晨起床上厕所时,发现阳台上还坐着一个人,刘鑫阳竟然还没睡觉。”刘鑫阳的室友张铮说。当他询问刘鑫阳是不是遇到了烦心事时,刘鑫阳吐槽说:“我爸妈都不同意我去外地工作,可这个工作那么好,我又舍不得放弃,真纠结!”

  找工作这事,刘鑫阳从大四上学期就开始忙碌了,也早早拿到了企业录用协议,可他一直闷闷不乐。一开始,周围同学觉得难以理解,其他人还在广投简历的时候,他已与外地某供应链企业达成就业意向,这么好的事情他却开心不起来。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就业指导教师朱建飞得知情况后,及时找到刘鑫阳,和他一起分析优劣势,希望他响应“青春留常”的政策号召留下来,并帮助他解决家庭和工作的冲突。

  尽管已经4月底,大型就业招聘会已经结束,但江理工一直与专业对口的优质企业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访企拓岗工作持续推进。与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深度合作的企业有30余家,其中近八成是常州本地优质企业。

  4月30日,心里一直装着学生择业问题的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钱小雪,带着刘鑫阳和几名学生,前往常州市天宁区的两家企业参观、面试。“这次走访是专门为这几名学生组织的,他们都是常州本地人,都希望能在家门口就业,经过筛选,学院对接的企业里有几家很符合他们的要求。”

  经过半个小时的参观了解,刘鑫阳决定应聘一家医疗器械研发公司。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操作实践能力和清晰的未来发展规划,刘鑫阳成功获得面试官的青睐。“你最快什么时候能来上班?五一假期结束就过来谈谈工作细节吧!”企业负责人心情迫切地邀请刘鑫阳。

  “我们并不是有了学校推荐,就一股脑地把他们都招进来,而是通过专业面试筛选后,最终决定录用他们。”该医疗器械研发公司负责人表示。从开始参观到确定录用不到12小时,刘鑫阳成熟的面试水平及丰富的学识积累给面试官留下了深刻印象。

  刘鑫阳告诉记者,学校专门为毕业生开设面试应试技巧培训,帮助学生在求职中掌握主动权。“学院还开设了‘简历门诊’,一对一帮助有需要的学生优化简历,将学生个人能力中与企业需求相匹配的部分重点标注,第一时间抓住招聘人员的注意力。”

  从领导带队访企拓岗到专任教师向熟悉的企业推荐学生,从学生工作辅导员精准帮扶到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灵活处理毕业设计时间,从学生心理访谈到简历细节修改……江理工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高凯表示:“我们努力集全院之力,为毕业生们创造更加丰富的就业条件,提供更加优质的就业环境。”

  据江理工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副书记、副院长卢丹介绍,近3年来,电气信息工程学院举办校园专场招聘会8场,企业宣讲会60场,累计参会企业600余家,提供就业岗位近2万个,1300余名毕业生实现就业,其中400余人实现常州本地就业。

  为进一步优化教育教学方案,江理工在积极访企拓岗的同时,主动与相关行业领军企业开展人才培养座谈会,将行业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转化成人才培养创新改革的内容,将行业新动态与前沿知识融入教学,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做到无缝衔接,这也是刘鑫阳被企业一眼相中的重要原因。

  2023年,刘鑫阳和同学组成的参赛队在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中斩获二等奖。“近年来,我们非常重视提升学生参加专业类学科竞赛的能力,鼓励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成自己的实践成果,将知识‘学活’‘用活’,让学生在求职中更有竞争力。”江理工电气信息工程学院院长俞洋表示,学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大唐杯”全国大学生新一代信息技术大赛、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等专业类比赛中均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2023年底,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多次组织“就业大巴”,载着有求职意向的学生,直接开赴企业参加现场面试,为毕业生“打call”站台。“我们非常愿意与江理工这样的本地高校合作,学生自身实力强又愿意长期在本地企业工作。”不少企业负责人表示,尽管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但人员流动性大的问题也十分突出,“有时甚至出现新员工刚接受完入职培训就辞职跑路的情况,让我们苦不堪言。”江理工积极响应“青春留常”政策,号召学生学习在常州、工作在常州,毕业生工作稳定性好、归属感强。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我们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绞尽脑汁想办法,为的就是实现学生从‘就得了业’到‘更高质量就业’的转变。”江理工学生工作处处长许晓星说。

责任编辑:陈路

从访企到录用仅花了12小时 江理工毕业生的就业“加速度”
发布时间:2024-05-17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卢俊铭 许琳 王艳芳

从访企到录用仅花了12小时——

江理工毕业生的就业“加速度”

  ■本报通讯员 卢俊铭 许琳 记者 王艳芳

  “本来还焦虑着呢,哪知道这么快就搬开了压在心上的‘大石头’!”日前,江苏理工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专业大四毕业生刘鑫阳开心的嘴角抑制不住地上扬,他不久前成功应聘了一家本地医疗器械研发公司。

  从在老师口中听说企业名字,到确定录用,仅仅用了不到12小时,刘鑫阳迅速从“谈起工作就忍不住唉声叹气的大四毕业生”,成为其他同学羡慕的“离家近、工作好的准职场人”。“加速度”的背后,刘鑫阳又经历了什么?记者来到江理工,探访背后的故事。

  “前段时间,我凌晨起床上厕所时,发现阳台上还坐着一个人,刘鑫阳竟然还没睡觉。”刘鑫阳的室友张铮说。当他询问刘鑫阳是不是遇到了烦心事时,刘鑫阳吐槽说:“我爸妈都不同意我去外地工作,可这个工作那么好,我又舍不得放弃,真纠结!”

  找工作这事,刘鑫阳从大四上学期就开始忙碌了,也早早拿到了企业录用协议,可他一直闷闷不乐。一开始,周围同学觉得难以理解,其他人还在广投简历的时候,他已与外地某供应链企业达成就业意向,这么好的事情他却开心不起来。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就业指导教师朱建飞得知情况后,及时找到刘鑫阳,和他一起分析优劣势,希望他响应“青春留常”的政策号召留下来,并帮助他解决家庭和工作的冲突。

  尽管已经4月底,大型就业招聘会已经结束,但江理工一直与专业对口的优质企业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访企拓岗工作持续推进。与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深度合作的企业有30余家,其中近八成是常州本地优质企业。

  4月30日,心里一直装着学生择业问题的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钱小雪,带着刘鑫阳和几名学生,前往常州市天宁区的两家企业参观、面试。“这次走访是专门为这几名学生组织的,他们都是常州本地人,都希望能在家门口就业,经过筛选,学院对接的企业里有几家很符合他们的要求。”

  经过半个小时的参观了解,刘鑫阳决定应聘一家医疗器械研发公司。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操作实践能力和清晰的未来发展规划,刘鑫阳成功获得面试官的青睐。“你最快什么时候能来上班?五一假期结束就过来谈谈工作细节吧!”企业负责人心情迫切地邀请刘鑫阳。

  “我们并不是有了学校推荐,就一股脑地把他们都招进来,而是通过专业面试筛选后,最终决定录用他们。”该医疗器械研发公司负责人表示。从开始参观到确定录用不到12小时,刘鑫阳成熟的面试水平及丰富的学识积累给面试官留下了深刻印象。

  刘鑫阳告诉记者,学校专门为毕业生开设面试应试技巧培训,帮助学生在求职中掌握主动权。“学院还开设了‘简历门诊’,一对一帮助有需要的学生优化简历,将学生个人能力中与企业需求相匹配的部分重点标注,第一时间抓住招聘人员的注意力。”

  从领导带队访企拓岗到专任教师向熟悉的企业推荐学生,从学生工作辅导员精准帮扶到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灵活处理毕业设计时间,从学生心理访谈到简历细节修改……江理工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高凯表示:“我们努力集全院之力,为毕业生们创造更加丰富的就业条件,提供更加优质的就业环境。”

  据江理工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副书记、副院长卢丹介绍,近3年来,电气信息工程学院举办校园专场招聘会8场,企业宣讲会60场,累计参会企业600余家,提供就业岗位近2万个,1300余名毕业生实现就业,其中400余人实现常州本地就业。

  为进一步优化教育教学方案,江理工在积极访企拓岗的同时,主动与相关行业领军企业开展人才培养座谈会,将行业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转化成人才培养创新改革的内容,将行业新动态与前沿知识融入教学,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做到无缝衔接,这也是刘鑫阳被企业一眼相中的重要原因。

  2023年,刘鑫阳和同学组成的参赛队在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中斩获二等奖。“近年来,我们非常重视提升学生参加专业类学科竞赛的能力,鼓励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成自己的实践成果,将知识‘学活’‘用活’,让学生在求职中更有竞争力。”江理工电气信息工程学院院长俞洋表示,学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大唐杯”全国大学生新一代信息技术大赛、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等专业类比赛中均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2023年底,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多次组织“就业大巴”,载着有求职意向的学生,直接开赴企业参加现场面试,为毕业生“打call”站台。“我们非常愿意与江理工这样的本地高校合作,学生自身实力强又愿意长期在本地企业工作。”不少企业负责人表示,尽管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但人员流动性大的问题也十分突出,“有时甚至出现新员工刚接受完入职培训就辞职跑路的情况,让我们苦不堪言。”江理工积极响应“青春留常”政策,号召学生学习在常州、工作在常州,毕业生工作稳定性好、归属感强。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我们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绞尽脑汁想办法,为的就是实现学生从‘就得了业’到‘更高质量就业’的转变。”江理工学生工作处处长许晓星说。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