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所高校“藏”着67家“博物馆”,南京首次为它们办了个联展
进高校“挖宝”,数十万鲜见藏品亮相
走进南京大学鼓楼校区一栋不起眼的教学楼,跨过一扇普通的门,一个数亿万年前的“秘境”展现在眼前:恐龙的“远亲”、嘴巴像鸭嘴兽的龙鱼,植物模样的海底动物海百合化石,长约4米的“新中国龙”爬行动物……
这些都是南京大学地球科学博物馆里的化石。在这个两百多平方米的展厅里,时间是以百万年为单位的。1000多件展品的“出生时间”从晚古生代到新生代,“年龄差”跨越5亿年。其中“新中国龙”化石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珍宝,距今已有2.2亿年,是当代与未来人类探索地球早期生命起源的珍贵媒介。
虽小但精、珍贵却低调,这是在宁高校博物馆的共同特征。南京这座“大学之城”,51所高校中“藏”着67家大大小小的展馆,数量众多、类型多样、馆藏资源丰富,可谓是南京打造“博物馆之城”中一块待挖的“宝藏”。
9月1日,由南京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文联、市委网信办、团市委共同主办,新华日报社南京分社特别支持的首届南京高校“博物馆”联展暨大学新生“第一课”活动启动。作为南京艺术节的重要内容,此次“见微知著——第五届24+城市微展”的活动将南京高校新生的“第一课”搬进了各种专业类或综合性的博物馆。接下来一个月,面对来自各个高校的新生,高校博物馆将第一次集体打开大门,展示数十万藏品。
高校院墙里“卧虎藏龙”
当地球上的远古生命被埋藏进了地层,数亿年前的时间被固化。并不是地球上所有的动物都能够被保存为化石,也不是所有的化石都能够被人类发现。而与人类相遇的化石,就成了解密生命起源的途径。
8月26日,南京大学安邦书院地质大类专业的新生占宁丽就跟着十几个新同学走进了南京大学地球科学博物馆。她不仅看到了最喜欢的玉石类藏品,还学到了古生物是如何进化的、化石是如何形成的。“来之前,我根本不知道原来学校里的博物馆会这么丰富,这里面的藏品让我大开眼界。有机会我也想去其他学校的博物馆转一转。”
高校博物馆的学科属性往往很强,是影响最大的行业博物馆。一般来说,不少高校都会有自己专属的校史陈列馆,这是最常见的一种高校博物馆。除此之外,有些高校更是建立了与学科相关的博物馆。凭借其专业性,不少博物馆藏品“人无我有”,还有不少藏品是“唯一”“第一”。
在南京师范大学,就有一座江苏省馆藏标本最全、数量最多的大型动植物博物馆。华南虎、白鱀豚、南极企鹅、褐马鸡……头一回去南京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博物馆,很难不误认为是走进了一座“动物大观园”,这里的标本似在飞翔、游泳或者走动,仿佛下一秒就要“活过来”。
“光大型动物标本就有约1万件,因为有些物种已经灭绝、极危、濒危或近危,价值更为珍贵。”南师大珍稀动植物博物馆馆长戴建华介绍,比如镇馆之宝标本白鱀豚,被称为“长江中的大熊猫”,2002年被宣告灭绝。目前有资料记载的白鱀豚剥制标本全世界共39件,南师大有5件。
南京农业大学的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系统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国农业历史与文化的高校专题博物馆,镇馆之宝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摊煎饼神器”——汉代铁鏊。“在汉代以前农业生产者无法将粮食做精加工处理,只能吃煮熟或蒸熟的粮食。到汉代学会了用工具将粮食加工成面粉,大大丰富了人们日常饮食的种类。”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卢勇介绍,这小小的“煎饼锅”见证了小麦由粒食到面食的过程,体现着我国饮食结构的不断进步,因此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指纹”背后也藏着大学问,江苏警官学院拥有国内唯一以指纹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南京中华指纹博物馆。观众可以溯源指纹文化历史,了解指纹学的发展状况。馆内收藏有一本珍贵的《指纹法》,这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系统的指纹学术专著。
除此以外,其他高校博物馆也各有千秋。南京大学博物馆藏有各类文物及动植物、矿石等标本近十万件(套),藏品覆盖的时代长、地域广,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在高校界都名列前茅;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中医药博物馆藏有各类中医药器具、医籍文献和中药材标本,展示呈现了中医药的悠久历史;南京审计大学货币博物馆,专门收藏“钱”, 收藏了我国第一套人民币,被称为“史上最牛人民币”……
从一座博物馆认识一所大学
高校博物馆的百花齐放,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对上个世纪初的中国来说,博物馆是个新鲜事物。
博物馆的诞生与成熟均在西方世界,中国的博物馆事业起步较晚。南京地区高校博物馆的创建历史可追溯至1915年设立的南京大学生物标本馆,该馆的前身是原中央大学及金陵大学的标本室,该馆是我国最早、最有特色的大学生物标本馆之一。
根据研究人员的梳理,改革开放前南京地区高校博物馆的数量较少,仅有6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逐渐增强,高校博物馆迎来了大发展。南京地区高校加大对博物馆的建设力度,逐渐将一些动植物标本馆和文物陈列室扩建为博物馆。如今,南京的博物馆数量在全国不算突出,但这座“大学之城”,高校博物馆的数量却位居全国前列。
博物馆既是藏品的“家”,也凝结了学校的人文精神。发展中的博物馆,高校的人文精神也逐步显现、强化。“认识一所大学,就要先从大学的博物馆开始,走进去感受大学的精神文化。”南京大学博物馆副馆长赵东升说。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军路校区的南航御风园展示了各种酷炫的飞行器。其中,新中国自行生产的第一型飞机初教5颇有故事。“1954年,中国第一代航空人仅仅用了90多天就完成了这一艰巨任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郑祥明介绍,紧张严格的试飞中,以张阿舟为首的工程师们摸着石头过河,独立完成了飞机的静力试验,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初教5的首飞拉开了一个新时代,吴继周、张阿舟等众多参与初教5研制的前辈来到南航,将航空报国的精神根植在了南航。“初教5作为新中国航空工业从修理到制造的一个代表性缩影,见证了新中国航空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向强的历史,犹如一座丰碑,激励一代又一代南航人投身国防、献身航空。”郑祥明说。
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的吴健雄纪念馆,可以回答“世界顶级的科学家是什么样的”。吴健雄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被称为“中国居里夫人”,也是东南大学校友。纪念馆研究馆员肖太桃介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她是一个以毅力和能力闻名的科学家,她对每个细节问题从来不敷衍了事。遇到困难,她会坚持不懈直到找到答案。她的故事激励着青年学子不断前行,鼓励他们在科学事业中不忘初心。”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一个博物馆也能助推大学全面发展。”赵东升说。
今年9月的开学季,在宁高校的大学新生第一课就从这样一座座博物馆开始,主办方将组织百场打卡高校博物馆的线下活动,通过高校博物馆这一窗口,感受高校的人文精神,触摸一座城市甚至一个国家涌动的血脉。
高校博物馆有望打开“闺门”
在持续升温的“博物馆热”中,高校院墙里的博物馆反倒是一块“冷门地”,反过来,这也意味着是一块待挖的“宝藏”。
相比社会博物馆,高校博物馆开放程度较低,主要为本校教学和科研服务。它们大多围绕教学科研而建,藏品多与学校学术研究领域相关。如江苏警官学院的南京中华指纹博物馆、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江苏省中医药博物馆、中国药科大学的药学博物馆、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等。
然而,“能见度”不高的高校博物馆大多不为公众所熟悉。这背后是高校愿不愿意打开、能不能打得开的问题。高校博物馆首先是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科普的意愿不强,此外大多数高校博物馆靠学校财政支撑,普遍存在人手不足、资金匮乏等问题,打开后如何应对汹涌而来的人群和确保不影响教学秩序等,都成了高校的顾虑所在。扩大开放,让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成为高校博物馆面临的时代课题。
对于南京来说,这也是打造“博物馆之城”的重要支点。南京市文旅局博物馆处处长王为表示,目前,南京共有备案博物馆80多座。在宁高校资源丰富,高校博物馆是南京打造“博物馆之城”的重要“储备库”。
活动当天,南京高校“博物馆”联盟成立。67个“博物馆”所在的26所高校作为“联合发起单位”全部加入了南京高校“博物馆”联盟。联盟方表示,这是在宁高校博物馆首次大规模集中发力,联盟将进一步组织面向师生及公众的博物馆开放活动,集结各校博物馆的文物资源,举办主题鲜明的展览,让更多高校博物馆的珍贵藏品和研究成果和大家“见面”,推动高校博物馆的常态化开放。
除了教育科普活动,联盟还将每年召开联盟会议,邀请博物馆馆长、工作人员就博物馆的发展、管理、教育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推动学科发展和知识创新。主办方表示,“希望大家共同把博物馆建设得更完善、更成体系,也为南京高质量打造‘博物馆之城’贡献高校的力量。”
作者:王丽华
原载:2024年9月2日《新华日报》,版次: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