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业跟不上,是因为没上辅导班?

作者:曹平晶 发布时间:2019-03-11 来源: 最美教育人

  娃道·百家谈 第85篇

  寒假期间,邻居小张早早地给刚上一年级的儿子轩轩到某培训机构报了语文和数学补习班。小张称这样做是想“亡羊补牢”。原来,去年暑假,在小张的坚持下,轩轩没有像其他小朋友一样上“幼小衔接”班。于是,一开学儿子就出现了各种不适应:拼音读不出,汉字写不好,计算老出错……

  面对儿子“人家暑假学过了,当然会!”的抱怨,小张有些后悔当初的决定。所以,这次寒假,小张一下帮儿子报了语文和数学两个培训班。

  谁知,新年开学以来,轩轩的学业还是跟不上,作业依旧老出错……对于父母的指导说教,常常充耳不闻,甚至会找各种理由搪塞狡辩。为此,小张头痛不已,无计可施。

  面对小张这样的家长和轩轩这一类的孩子,我只想说:孩子的学习跟不上,其实与上不上培训班关系并不大。家长该给孩子补的不是语文和数学等学科知识类课程,而应该是下面这些课。

  1. 多陪伴,给孩子补上亲情课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基石。”由于夫妇俩工作忙,轩轩从小基本是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一直到上一年级,小张才把孩子接过来。所以,儿子与小张夫妇并不亲近。

  心理学者郑立峰曾经说过:0—7岁期间,如果孩子和父母(尤其是母亲)有一段显著的分离时间,那么孩子就有所谓的“亲子中断”创伤。这样的孩子往往容易出现性格内向、情感脆弱、内心封闭、长大后难以跟其他人建立信任的关系……所以,工作再忙,时间再紧,父母都得经常陪陪孩子,补上亲情课。

  需要强调的是,陪伴孩子时,父母不能做“隐形人”,即“他玩他的玩具,我做我的家务”“他看他的电视,我玩我的游戏”等形式上的跟孩子“在一起”。这种缺少互动,没有沟通交流,止于形式的陪伴属于“无效陪伴”。真正的高质量的陪伴应该是父母参与到孩子所做的事情中去。比如,陪孩子读读书,给他们讲讲故事,一起做做游戏……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适当安排一些户外活动,比如全家人一起旅游、爬山、打羽毛球或是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或者志愿服务等。在活动中,家长要放下架子,以朋友伙伴的身份与孩子沟通交流,互帮互助,进而增进感情,取得信任,形成依恋。亲子关系好了,教育也会轻松许多。

  2. 多引导,给孩子补上习惯课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好习惯,才会有好成绩。很多学业优秀的孩子不是有多聪敏,而是因为他们的学习习惯好。因此,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特别是孩子小学低年级时,一定要注重其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也许那些上了培训班的孩子,在低年级可能会比“零基础”的孩子学得快,考得好,但是这种提前学习的优势,通常一段时间以后就基本消失。在后续的学习中,孩子能否跟得上节奏,更多的还是取决于是否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所以,对于低年级学业不太理想的孩子,家长最需要做的是跟孩子一起分析学业跟不上的原因(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的都要分析,重点是主观方面),然后对症下药,在孩子的习惯培养上下功夫。

  比如,孩子作业老出错,是听不懂,没认真听,还是粗心?若是听不懂,家长就要注意培养孩子提前预习的习惯。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家长可以适当引导孩子提前预习,在不会的地方做上记号,第二天带着问题听课,提高听课效率,做到事半功倍。

  要是听课不认真,那家长就要提醒孩子,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讲,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而且为了帮其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家长还可以采用家庭模拟课堂的游戏形式,每天晚上,让孩子当小老师,试着给家人讲解需要掌握的内容。孩子一般好为人师,为了更好地给大人讲课,孩子上课可能会更加认真听老师所讲的内容。

  而如果是粗心,那家长就要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比如,给孩子提供安静整洁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不受干扰;给孩子选择适宜的书籍绘本,通过阅读,训练孩子的专注力,增强文字的理解力,为其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当然,培养孩子良好习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是需要长期坚持的。

  3. 多放手,给孩子补上责任意识课

  有些孩子常常把自己孩子学习不行,分数考不高,是因为没有找老师补课,不曾上“兴趣班”“特长班”。当然,不仅仅是孩子,我们大人有时候也会这样想。这其实是推卸责任的表现,是人的一种“自我防御策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属于“行为外归因”,即一个人总是把自己的失败和问题,归咎于他人、机遇或背景等外部因素,以减轻自己的内疚和责任。

  所以,家长要加强对孩子责任意识的培养,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的事情,如平时的穿衣吃饭、作息安排、学习计划、兴趣发展等,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家长只帮着分析利弊,提供参考意见。在遇到困难时,家长要给孩子加油鼓劲,出谋划策。家庭事务不搞“一言堂”,让孩子参与进来,听听他们的想法,家务劳动、超市购物、走亲访友,让孩子也领一份任务,担一份责任……“内因起决定性作用”,有了责任意识,孩子会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遇到困难才不会怨天尤人。

  总之,在孩子的学业问题上,家长不能“盲目跟风”,也不能“不管不顾”,而要在亲子关系融洽的基础上,注重孩子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是符合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才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作者曹平晶系南通市优秀家庭教育工作指导者,国家级家庭教育课题重点子课题核心成员)

责任编辑:耿美琳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