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李立新:敬业务实、精心培育艺术高端人才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8-07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导师简介: 

  李立新教授是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设计学科评议组成员,设计学著名学者。在设计史、设计方法论和设计哲学研究方面造诣颇深、著述丰富。专著《中国设计艺术史论》获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设计价值论》获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曾任南京艺术学院科研处长、学科建设办主任。他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励精图治、努力工作,促进了学校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全面提升,受到同行与专家一致好评。 

  在研究生培养中,李立新教授将“观念”“方法”与“视野”作为学科自律责任,贯穿于教学与研究。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将研究性课题与研究生自主创新相结合,充分顺应学生学术个性的发展,为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成效显著。指导的博士生有2人获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奖。他培养学生体现出一名教师的睿智才干,也浸透着他的许多心血,当学生遇到一些学术难题时他总是耐心细致、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心得传授给大家。在他身边学习工作的青年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了一位学者的风范,传、帮、带的优良作风,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先进事迹: 

  执著追求:致力于学问的探寻 

  每一个受业于李立新教授的研究生,在最初的课堂上都受到“学问探寻”的教导,致力于学问的探寻成为大家执著的追求。 

  “学问探寻”是李立新教授一生的追求,他出版专著6部,主编丛书5种,发表专业论文90多篇,在设计史研究领域,提出以生活设计史替代过去的宫廷设计史倾向;在设计理论研究上,以设计价值论研究改变以前设计理论研究的单一和平乏,从哲学的高度审视设计的本质;在设计方法上,拓展设计学研究方法,使设计研究从技法层面转向普遍适用的方法论研究,在国内设计领域获得很高评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李立新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招标项目“中国设计思想及其当代实践研究”,任首席专家。其研究成果上报国务院、文化部相关部门,为我国文化建设提供决策依据。他充分利用长期积淀的教学资源与经验,为学生提供视野开阔、方法多样的设计史研究课程;提供观念鲜活、选题丰富的设计理论研究课程。 

  在李立新教授的影响和指导下,以南京艺术学院的多门类艺术学专业为背景,打破理论与实践、专业门类之间非此即彼的界限,营造自由探究的学术氛围,一种纯真的学术风气正在他的研究生中形成。 

  开拓深化: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 

  2008年,李立新教授为研究生开设了《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这一课程,2010年,《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一书问世,被誉为中国设计艺术学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李立新教授有选择地引入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历史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设计艺术学的研究目标和具体过程,将方法系统划分为定性研究法、定量研究法、历史性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田野考察法、逻辑论证法等14部分。对于与设计联系紧密的实验性研究,他详细分析了实验的程序与类型,强调了经典实验设计和辨析了实物实验与实地实验。相比于过去随意的实验研究,经典实验研究更严格有效。他还引入相关性研究,聚焦于自然发生的变量,不做主观的实验控制与干预,用测量某些特定或关键的变量来鉴别一些复杂设计事象发生的原因和产生的结果,从而为设计成功的作品提供有效的方法佐助。《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已是国内设计院校研究生的必用教材。 

  李立新教授的研究涉及设计史、设计哲学和设计学理论的多个领域,而他在设计方法论研究中,将设计方法研究从过去的技法层面提升到方法论层面,将社会学及自然科学研究中行之有效的定量方法引入设计学的研究,改变了过去国内设计学研究的单一性,过去的设计研究大多为个案式的定性研究,分析虽有深度,但无普遍价值和意义。而定量研究的引入,在实证的基础上,量化分析使研究结果具有了普遍意义和价值,他在学术研究上的开拓与深化,大大提升了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 

  教学转向:从课堂到广阔的社会生活实践 

  21世纪是以创造为特征的时代,不同学科之间、不同门类之间在方法上的交叉与融合更为深入与普遍。这种多学科方法的综合与交叉,带来了许多重大科学技术的突破。李立新教授借鉴社会学、人类学等研究方法,整合了艺术设计学、产品设计和数字媒体艺术等多种教学优秀资源,力图从方法上把握各设计专业教学与学科构建之间的共同性,经过多年的尝试,在教学上从课堂转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实践,关注思辨与行走,生活调研、田野考察、实地实验活动丰富,这一模式陆续取得显著成果。 

  在教学中,他如一个贴心的向导,在学术之旅的前方谆谆善诱,有详有略地介绍索引,便于研究生根据研究兴趣或做出选择,或做追索原典、关注相关学科的理论交叉研究,或做田野考察、定量分析的“深度游”。有一位博士生做《天工开物》的研究,他指导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不钻进古书堆,而是走进历史的田野,以实证的方式,考察和实地体验活动的方式,让文献、考古与口述历史互补共生,在丰富多样中体现其造物的高度,终于取得较好成绩,论文出版并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 

  另一博士生以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考察一个原始民族的造物艺术,同样求之于田野调查,该同学深入村落40余次,真正做到了导师提出的优先与生活对话的主张。这种从课堂转向广阔的社会生活的做法,使研究生的教学在技术上是实证的,分析上是客观的,理解上是阐述的,真正做到了培养与教学的承旧而创新。 

  成效显著:学术创新与研究梯队的建立 

  重视青年学生的学术成长,不只在一般的学术训练上,学术梯队建设尤其重要。李立新教授特别从两个方面加强学术梯队的建设:一方面是结合国家艺术学重大项目研究,加强研究生导师的培养;另一方面是研究生选题与研究结构的导向。  

  作为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学科带头人,李立新教授为设计学科规划定位,力争全面发展、以科研领先,引领设计教育与实践创新,凝炼出学科特色,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在第三轮国务院学位办颁布的一级学科评估中,南艺设计学学科在全国排名第四,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Aˉ 

  取得学科建设的杰出成就,是与研究生教育的学术创新与研究梯队建设分不开的,在学术研究梯队建设上,设计学院在这方面倾注相当大的投入。在研究生导师培养上,通过由李立新教授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艺术学重大项目的研究,以4个子项目带动几乎所有青年学者参与。支持承担课题,培养科研骨干,在实际工作中给他们压担子。为了适应新发展,不断督促年青老师知识更新、补充和扩展知识结构。多年来,积极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学位,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建立人才蓄水池。 

  在研究生选题与研究结构方面,李立新教授培养的研究生均以设计史及其理论研究为主,从先秦到明清,分布清晰合理,从《考工记》到《天工开物》,围绕中国设计演进历史做出梳理。在横向研究上,对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文学与设计的交叉影响也十分重视,如他指导学生对《说文解字》进行设计解读。在注重学生的学术梯队搭建时,围绕专业核心课题,组建起一支学术意识强、结构合理、研究质量高的学术团队,为他们明确研究目标,并制订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他们毕业后分布全国各地,研究成效显著,2人获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奖,3人获南京艺术学院冯健亲优秀博士论文”一等奖,3人出版专著获省哲学社会科学奖。 

责任编辑:李朋飞

李立新:敬业务实、精心培育艺术高端人才
发布时间:2018-08-07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

 

  导师简介: 

  李立新教授是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设计学科评议组成员,设计学著名学者。在设计史、设计方法论和设计哲学研究方面造诣颇深、著述丰富。专著《中国设计艺术史论》获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设计价值论》获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曾任南京艺术学院科研处长、学科建设办主任。他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励精图治、努力工作,促进了学校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全面提升,受到同行与专家一致好评。 

  在研究生培养中,李立新教授将“观念”“方法”与“视野”作为学科自律责任,贯穿于教学与研究。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将研究性课题与研究生自主创新相结合,充分顺应学生学术个性的发展,为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成效显著。指导的博士生有2人获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奖。他培养学生体现出一名教师的睿智才干,也浸透着他的许多心血,当学生遇到一些学术难题时他总是耐心细致、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心得传授给大家。在他身边学习工作的青年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了一位学者的风范,传、帮、带的优良作风,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先进事迹: 

  执著追求:致力于学问的探寻 

  每一个受业于李立新教授的研究生,在最初的课堂上都受到“学问探寻”的教导,致力于学问的探寻成为大家执著的追求。 

  “学问探寻”是李立新教授一生的追求,他出版专著6部,主编丛书5种,发表专业论文90多篇,在设计史研究领域,提出以生活设计史替代过去的宫廷设计史倾向;在设计理论研究上,以设计价值论研究改变以前设计理论研究的单一和平乏,从哲学的高度审视设计的本质;在设计方法上,拓展设计学研究方法,使设计研究从技法层面转向普遍适用的方法论研究,在国内设计领域获得很高评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李立新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招标项目“中国设计思想及其当代实践研究”,任首席专家。其研究成果上报国务院、文化部相关部门,为我国文化建设提供决策依据。他充分利用长期积淀的教学资源与经验,为学生提供视野开阔、方法多样的设计史研究课程;提供观念鲜活、选题丰富的设计理论研究课程。 

  在李立新教授的影响和指导下,以南京艺术学院的多门类艺术学专业为背景,打破理论与实践、专业门类之间非此即彼的界限,营造自由探究的学术氛围,一种纯真的学术风气正在他的研究生中形成。 

  开拓深化: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 

  2008年,李立新教授为研究生开设了《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这一课程,2010年,《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一书问世,被誉为中国设计艺术学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李立新教授有选择地引入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历史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设计艺术学的研究目标和具体过程,将方法系统划分为定性研究法、定量研究法、历史性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田野考察法、逻辑论证法等14部分。对于与设计联系紧密的实验性研究,他详细分析了实验的程序与类型,强调了经典实验设计和辨析了实物实验与实地实验。相比于过去随意的实验研究,经典实验研究更严格有效。他还引入相关性研究,聚焦于自然发生的变量,不做主观的实验控制与干预,用测量某些特定或关键的变量来鉴别一些复杂设计事象发生的原因和产生的结果,从而为设计成功的作品提供有效的方法佐助。《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已是国内设计院校研究生的必用教材。 

  李立新教授的研究涉及设计史、设计哲学和设计学理论的多个领域,而他在设计方法论研究中,将设计方法研究从过去的技法层面提升到方法论层面,将社会学及自然科学研究中行之有效的定量方法引入设计学的研究,改变了过去国内设计学研究的单一性,过去的设计研究大多为个案式的定性研究,分析虽有深度,但无普遍价值和意义。而定量研究的引入,在实证的基础上,量化分析使研究结果具有了普遍意义和价值,他在学术研究上的开拓与深化,大大提升了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 

  教学转向:从课堂到广阔的社会生活实践 

  21世纪是以创造为特征的时代,不同学科之间、不同门类之间在方法上的交叉与融合更为深入与普遍。这种多学科方法的综合与交叉,带来了许多重大科学技术的突破。李立新教授借鉴社会学、人类学等研究方法,整合了艺术设计学、产品设计和数字媒体艺术等多种教学优秀资源,力图从方法上把握各设计专业教学与学科构建之间的共同性,经过多年的尝试,在教学上从课堂转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实践,关注思辨与行走,生活调研、田野考察、实地实验活动丰富,这一模式陆续取得显著成果。 

  在教学中,他如一个贴心的向导,在学术之旅的前方谆谆善诱,有详有略地介绍索引,便于研究生根据研究兴趣或做出选择,或做追索原典、关注相关学科的理论交叉研究,或做田野考察、定量分析的“深度游”。有一位博士生做《天工开物》的研究,他指导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不钻进古书堆,而是走进历史的田野,以实证的方式,考察和实地体验活动的方式,让文献、考古与口述历史互补共生,在丰富多样中体现其造物的高度,终于取得较好成绩,论文出版并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 

  另一博士生以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考察一个原始民族的造物艺术,同样求之于田野调查,该同学深入村落40余次,真正做到了导师提出的优先与生活对话的主张。这种从课堂转向广阔的社会生活的做法,使研究生的教学在技术上是实证的,分析上是客观的,理解上是阐述的,真正做到了培养与教学的承旧而创新。 

  成效显著:学术创新与研究梯队的建立 

  重视青年学生的学术成长,不只在一般的学术训练上,学术梯队建设尤其重要。李立新教授特别从两个方面加强学术梯队的建设:一方面是结合国家艺术学重大项目研究,加强研究生导师的培养;另一方面是研究生选题与研究结构的导向。  

  作为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学科带头人,李立新教授为设计学科规划定位,力争全面发展、以科研领先,引领设计教育与实践创新,凝炼出学科特色,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在第三轮国务院学位办颁布的一级学科评估中,南艺设计学学科在全国排名第四,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Aˉ 

  取得学科建设的杰出成就,是与研究生教育的学术创新与研究梯队建设分不开的,在学术研究梯队建设上,设计学院在这方面倾注相当大的投入。在研究生导师培养上,通过由李立新教授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艺术学重大项目的研究,以4个子项目带动几乎所有青年学者参与。支持承担课题,培养科研骨干,在实际工作中给他们压担子。为了适应新发展,不断督促年青老师知识更新、补充和扩展知识结构。多年来,积极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学位,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建立人才蓄水池。 

  在研究生选题与研究结构方面,李立新教授培养的研究生均以设计史及其理论研究为主,从先秦到明清,分布清晰合理,从《考工记》到《天工开物》,围绕中国设计演进历史做出梳理。在横向研究上,对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文学与设计的交叉影响也十分重视,如他指导学生对《说文解字》进行设计解读。在注重学生的学术梯队搭建时,围绕专业核心课题,组建起一支学术意识强、结构合理、研究质量高的学术团队,为他们明确研究目标,并制订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他们毕业后分布全国各地,研究成效显著,2人获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奖,3人获南京艺术学院冯健亲优秀博士论文”一等奖,3人出版专著获省哲学社会科学奖。 

责任编辑:李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