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江苏大学:绿色化学与化工技术创新团队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8-03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团队简介:

  江苏大学闫永胜教授领衔的绿色化学与化工技术创新团队现有正高职称10人、副高职称5人、中级职称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18人。团队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和有担当的“三有”人才的教育理念。近年来,团队培养省优博2人、省优硕8人、校优博17人、校优硕28人,研究生获“挑战杯”国赛金奖1项、省级特等奖1项等;团队培养的10余名硕士研究生先后赴美国普渡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继续深造,50余名毕业生进入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科研工作,并成为单位的青年骨干。

  导师团队中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国家“优青”3人、江苏省“双创”团队1个、江苏省“杰青”1人、江苏省“双创人才”1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2人、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1人、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4人、镇江市“十佳教师”1人、镇江市“十佳青年”1人,以及江苏大学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培育人选3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育人选6人、优秀共产党员1人、优秀研究生导师3人、十佳青年教师2人;团队获批国家优秀青年基金3项、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基础性课题1项、中德科学中心中德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6项、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及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23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3项。

 

 

 【先进事迹】

构建“四位一体”模式,助推创新人才培养   

  以生为本,不忘初心

  团队坚持以生为本,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推动各项工作的源动力。导师团队定期开展研究生培养研讨会,围绕如何以做到以生为本、优秀研究生导师必须具备的素质、青年导师如何成长等主题交流经验,确立了研究生培养的中心地位。针对研究生生源情况,导师团队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渐形成了一套既遵循研究生培养规律,又注重研究生个性化发展的“目标培养、过程管理、人文教育、思政工作,‘四位一体’”研究生培养举措。团队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切实培养具有独立科研能力和有责任担当意识的研究生,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始终以“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为训诫,激励和鞭策团队导师共同奋进,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

  抓好目标培养,当好研究生科研的“领航人”

  针对研究生毕业后往往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从事研发工作的特点,团队比照优秀科研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和职业素养倒推研究生培养目标,即着力培养“业务能力精湛、思想道德高尚、人文修养丰厚、社会责任感强”的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团队导师通过谈话引导、榜样学习、案例示范等多种方式,让每一位研究生都感受到科学的无限魅力,引领他们热爱科学、崇尚科学,树立崇高的科研抱负,并为之不懈努力。

  团队成员朱文帅是受益目标培养的典型代表。他在攻读硕士期间开展了燃油深度脱硫的研究课题,并很快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导师李华明教授发现他是科研的好苗子,意味深长地对他说:“文帅,你想不想成为该领域的专家,一提到脱硫就能想到你?”朱文帅听后意识到要想成为本领域的专家,做科研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立志继续攻读博士,争取在脱硫领域做出一番成绩。除了语言上的激励,李华明教授也用实际行动帮助他,经常带他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让他做学术报告,向国内外同行虚心请教。历经心灵洗礼,朱文帅的斗志被激起,暗自下定决心,誓要永攀高峰。自2009年留校任教后,朱文帅在短短数年内成长为江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作为导师,朱文帅也用同样的理念来激励和鼓舞自己的学生,指导的研究生吴沛文博士在读期间获得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干部、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等多个荣誉称号,并获得了国家CSC奖学金全额资助赴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开展科研合作的机会。

  严控过程管理,当好研究生成才的“护航员”

  研究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严格的过程管理。团队负责人经常采取经验交流、主题报告、贴心谈话等方式加强对导师的教育,不断增强和巩固导师的育人意识与培养水平。导师通过开题报告撰写、科技论文写作、专利申请、报奖材料整理等过程,为研究生提供全方位的科研训练战场,并结合兴趣爱好和专业背景,为每位学生“私人订制”科研课题,助推研究生完成高水平学位论文,全面培养他们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

  2011级博士生逯洋入学时上有老下有小,硕士专业是计算机,可想而知其压力有多大,她一度丧失了自信心。为此,导师闫永胜教授对其耐心地劝说:“他山之石,亦可攻玉。要充分发挥你自身的优势,开拓另一片天地,你会豁然开朗!”。闫老师结合团队现有的研究方向,与组内外相关学科背景的导师组建导师群,为其定制了计算机辅助双水相萃取分离数据关联的课题,并为其确立了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安排了细致的实施计划。逯洋在生活上遇到的难题并不亚于学术困难,她时常挂念远在东北老家的小孩,闫老师知道后立刻找到她,帮助其把女儿接到身边,并协助安排幼儿园和住宿。在思想疏导和学术鼓励下,“拖家带口”带来的科研压力得到缓解,逯洋凭借自己的坚持和三年如一日的努力,高质量地完成了博士论文,按期毕业。在新的岗位上,她迅速成为了单位的业务骨干,当年就获批了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逯洋常对同事们说:“没有闫老师始终如一的鼓励和帮助,我可能就读不下去了,我也要像闫老师一样,做好学生成长成才的护航员!”

  注重人文教育,当好研究生素质提升的“点金手”

  人文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至关重要。对于研究生教育来说,树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教育理念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针对理工科研究生普遍存在的人文知识缺乏、人文素养薄弱、文化自信心不足等问题,导师团队首先在夯实自身的人文素养方面苦下功夫,用人格魅力、学识修养和举止言谈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其次,导师团队借助微信、QQ等新媒体平台积极引导研究生重构人文知识体系;再者,导师团队积极试行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协同育人模式,让研究生了解企业家的奋斗历程和企业骨干的工匠品质,通过人文气息的陶冶弥补理工科研究生在人文素养上的不足,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此外,团队还专门设立了一间“心灵驿站”办公室,里面存放着大量书籍,有国学经典著作、史书、中国共产党党史、毛泽东选集等,供团队导师和研究生阅读,并作为导师和学生的专用谈心场所。

  强化思政工作,当好学生灵魂的“守望者”

  导师始终是研究生思想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自2012年起,团队首次在全校范围内以研究团队为单位设立了研究生党支部,由团队青年教师担任党支部书记。这一举措切实促进了党建、思政和科研三者的深度融合,强化了团队党支部的育人作用。同时,导师团队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前沿科技动态、最新研究成果、论文写作技巧等,用研究生喜欢看、爱转发、乐点赞等一系列鲜活生动的形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事,打造了指尖上的思政和科研教育。

  2014级硕士生刘树成来自三本院校,基础薄弱,独立学习能力差,在与其他学生接触中表现得极为自卑。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研究生党支部安排了2名研究生党员与其结成帮扶小组,与其“同吃同住同学习”。通过与党员师兄弟的朝夕相处,刘树成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找回了自信。在团队党支部的帮扶下,刘树成的思想进步很快,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成为一名博士研究生。刘树成在学期间已发表JCR一区SCI论文8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项,获得校“优秀研究生”、院“优秀研究生”、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等多种荣誉称号。短短3年时间,刘树成在思想和科研能力上的进步让周围同学都为其点赞,他说:“我再也不会介意我来自三本院校,在意的是未来我能走多远、飞多高,是团队党支部帮我甩开了思想的包袱,帮助我重拾了信心!”

  江苏大学绿色化学与化工技术创新团队积极构建“师生和谐共同体”,努力实现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科研行动之协调、创新认知之共享、思想道德之共创、人生价值之共鸣。他们始终坚信,“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导师团队在闫永胜教授带领下,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已发展成为研究方向有特色、成果突出有影响、人员结构合理和管理制度健全的研究生指导队伍。团队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培养理念,创新性地探索与实践了“以生为本,四位一体,培养‘三有’人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通过将目标培养、过程管理、人文教育、思政工作贯穿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全面强化研究生的政治思想、业务能力、人文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了一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创新型人才。团队注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重视对学生思想政治、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的培养,涌现出一批优秀研究生导师,包括镇江市“十佳教师”、校优秀共产党员、校优秀研究生导师、校十佳青年教师、校优秀教师等。团队培养出一大批思想道德高尚、业务能力精湛、人文修养深厚、社会责任感强烈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包括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干部、校优秀共产党员、校优秀研究生标兵、校优秀研究生干部、校优秀研究生等。

责任编辑:周灵

江苏大学:绿色化学与化工技术创新团队
发布时间:2018-08-03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

  

  团队简介:

  江苏大学闫永胜教授领衔的绿色化学与化工技术创新团队现有正高职称10人、副高职称5人、中级职称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18人。团队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和有担当的“三有”人才的教育理念。近年来,团队培养省优博2人、省优硕8人、校优博17人、校优硕28人,研究生获“挑战杯”国赛金奖1项、省级特等奖1项等;团队培养的10余名硕士研究生先后赴美国普渡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继续深造,50余名毕业生进入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科研工作,并成为单位的青年骨干。

  导师团队中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国家“优青”3人、江苏省“双创”团队1个、江苏省“杰青”1人、江苏省“双创人才”1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2人、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1人、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4人、镇江市“十佳教师”1人、镇江市“十佳青年”1人,以及江苏大学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培育人选3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育人选6人、优秀共产党员1人、优秀研究生导师3人、十佳青年教师2人;团队获批国家优秀青年基金3项、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基础性课题1项、中德科学中心中德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6项、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及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23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3项。

 

 

 【先进事迹】

构建“四位一体”模式,助推创新人才培养   

  以生为本,不忘初心

  团队坚持以生为本,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推动各项工作的源动力。导师团队定期开展研究生培养研讨会,围绕如何以做到以生为本、优秀研究生导师必须具备的素质、青年导师如何成长等主题交流经验,确立了研究生培养的中心地位。针对研究生生源情况,导师团队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渐形成了一套既遵循研究生培养规律,又注重研究生个性化发展的“目标培养、过程管理、人文教育、思政工作,‘四位一体’”研究生培养举措。团队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切实培养具有独立科研能力和有责任担当意识的研究生,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始终以“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为训诫,激励和鞭策团队导师共同奋进,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

  抓好目标培养,当好研究生科研的“领航人”

  针对研究生毕业后往往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从事研发工作的特点,团队比照优秀科研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和职业素养倒推研究生培养目标,即着力培养“业务能力精湛、思想道德高尚、人文修养丰厚、社会责任感强”的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团队导师通过谈话引导、榜样学习、案例示范等多种方式,让每一位研究生都感受到科学的无限魅力,引领他们热爱科学、崇尚科学,树立崇高的科研抱负,并为之不懈努力。

  团队成员朱文帅是受益目标培养的典型代表。他在攻读硕士期间开展了燃油深度脱硫的研究课题,并很快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导师李华明教授发现他是科研的好苗子,意味深长地对他说:“文帅,你想不想成为该领域的专家,一提到脱硫就能想到你?”朱文帅听后意识到要想成为本领域的专家,做科研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立志继续攻读博士,争取在脱硫领域做出一番成绩。除了语言上的激励,李华明教授也用实际行动帮助他,经常带他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让他做学术报告,向国内外同行虚心请教。历经心灵洗礼,朱文帅的斗志被激起,暗自下定决心,誓要永攀高峰。自2009年留校任教后,朱文帅在短短数年内成长为江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作为导师,朱文帅也用同样的理念来激励和鼓舞自己的学生,指导的研究生吴沛文博士在读期间获得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干部、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等多个荣誉称号,并获得了国家CSC奖学金全额资助赴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开展科研合作的机会。

  严控过程管理,当好研究生成才的“护航员”

  研究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严格的过程管理。团队负责人经常采取经验交流、主题报告、贴心谈话等方式加强对导师的教育,不断增强和巩固导师的育人意识与培养水平。导师通过开题报告撰写、科技论文写作、专利申请、报奖材料整理等过程,为研究生提供全方位的科研训练战场,并结合兴趣爱好和专业背景,为每位学生“私人订制”科研课题,助推研究生完成高水平学位论文,全面培养他们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

  2011级博士生逯洋入学时上有老下有小,硕士专业是计算机,可想而知其压力有多大,她一度丧失了自信心。为此,导师闫永胜教授对其耐心地劝说:“他山之石,亦可攻玉。要充分发挥你自身的优势,开拓另一片天地,你会豁然开朗!”。闫老师结合团队现有的研究方向,与组内外相关学科背景的导师组建导师群,为其定制了计算机辅助双水相萃取分离数据关联的课题,并为其确立了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安排了细致的实施计划。逯洋在生活上遇到的难题并不亚于学术困难,她时常挂念远在东北老家的小孩,闫老师知道后立刻找到她,帮助其把女儿接到身边,并协助安排幼儿园和住宿。在思想疏导和学术鼓励下,“拖家带口”带来的科研压力得到缓解,逯洋凭借自己的坚持和三年如一日的努力,高质量地完成了博士论文,按期毕业。在新的岗位上,她迅速成为了单位的业务骨干,当年就获批了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逯洋常对同事们说:“没有闫老师始终如一的鼓励和帮助,我可能就读不下去了,我也要像闫老师一样,做好学生成长成才的护航员!”

  注重人文教育,当好研究生素质提升的“点金手”

  人文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至关重要。对于研究生教育来说,树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教育理念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针对理工科研究生普遍存在的人文知识缺乏、人文素养薄弱、文化自信心不足等问题,导师团队首先在夯实自身的人文素养方面苦下功夫,用人格魅力、学识修养和举止言谈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其次,导师团队借助微信、QQ等新媒体平台积极引导研究生重构人文知识体系;再者,导师团队积极试行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协同育人模式,让研究生了解企业家的奋斗历程和企业骨干的工匠品质,通过人文气息的陶冶弥补理工科研究生在人文素养上的不足,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此外,团队还专门设立了一间“心灵驿站”办公室,里面存放着大量书籍,有国学经典著作、史书、中国共产党党史、毛泽东选集等,供团队导师和研究生阅读,并作为导师和学生的专用谈心场所。

  强化思政工作,当好学生灵魂的“守望者”

  导师始终是研究生思想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自2012年起,团队首次在全校范围内以研究团队为单位设立了研究生党支部,由团队青年教师担任党支部书记。这一举措切实促进了党建、思政和科研三者的深度融合,强化了团队党支部的育人作用。同时,导师团队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前沿科技动态、最新研究成果、论文写作技巧等,用研究生喜欢看、爱转发、乐点赞等一系列鲜活生动的形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事,打造了指尖上的思政和科研教育。

  2014级硕士生刘树成来自三本院校,基础薄弱,独立学习能力差,在与其他学生接触中表现得极为自卑。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研究生党支部安排了2名研究生党员与其结成帮扶小组,与其“同吃同住同学习”。通过与党员师兄弟的朝夕相处,刘树成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找回了自信。在团队党支部的帮扶下,刘树成的思想进步很快,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成为一名博士研究生。刘树成在学期间已发表JCR一区SCI论文8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项,获得校“优秀研究生”、院“优秀研究生”、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等多种荣誉称号。短短3年时间,刘树成在思想和科研能力上的进步让周围同学都为其点赞,他说:“我再也不会介意我来自三本院校,在意的是未来我能走多远、飞多高,是团队党支部帮我甩开了思想的包袱,帮助我重拾了信心!”

  江苏大学绿色化学与化工技术创新团队积极构建“师生和谐共同体”,努力实现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科研行动之协调、创新认知之共享、思想道德之共创、人生价值之共鸣。他们始终坚信,“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导师团队在闫永胜教授带领下,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已发展成为研究方向有特色、成果突出有影响、人员结构合理和管理制度健全的研究生指导队伍。团队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培养理念,创新性地探索与实践了“以生为本,四位一体,培养‘三有’人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通过将目标培养、过程管理、人文教育、思政工作贯穿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全面强化研究生的政治思想、业务能力、人文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了一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创新型人才。团队注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重视对学生思想政治、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的培养,涌现出一批优秀研究生导师,包括镇江市“十佳教师”、校优秀共产党员、校优秀研究生导师、校十佳青年教师、校优秀教师等。团队培养出一大批思想道德高尚、业务能力精湛、人文修养深厚、社会责任感强烈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包括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干部、校优秀共产党员、校优秀研究生标兵、校优秀研究生干部、校优秀研究生等。

责任编辑:周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