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苏州科技大学:环境生物技术团队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8-03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团队简介: 

苏州科技大学环境生物技术团队由黄勇教授领衔,依托城市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江苏省环境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建立,是江苏省优势学科、江苏高校水处理技术与材料协同创新中心的核心科研团队。导师团队成员共9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拥有博士学位6人、拥有硕士学位3人。团队成员入选江苏省“333工程”4人,“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各3人,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2人。 

  

 【先进事迹】 

专注学术,立德树人 

近年来,导师团队始终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执行国家教育政策,牢牢把握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建设方向,在强化学术追求、提升学术造诣上始终不渝,在立德树人、着力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上鞠躬尽瘁,在全校各研究生导师团队中起到了表率作用、充分发挥了“领头雁”效应。 

潜心学术研究,科研成果丰硕 

要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首先必须建设一支高层次、高质量,体现核心竞争力的导师团队。近年来,团队把提升自身学术素养、强化创新成果产出作为一项重要前置性工作抓紧抓实,取得的丰硕成果令人瞩目。团队通过引入PI组织管理模式,下设有李勇、李大鹏、潘杨、黄天寅和郭永福教授领导的项目组,在城市污水资源化技术、废水生物脱氮除磷理论、技术与装备、城市水体污染及其控制与修复等方面都具备雄厚的科研实力,先后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硕士研究生50余名,其中绝大部分成长为水污染防治领域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为“水更清、天更蓝”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团队还先后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30余项,其中“863计划”和科技重大专项课题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0余篇,高被引论文1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市厅级2项。 

道德养成“立德”,细雨润物无声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潜心培养研究生过程中,团队始终关注德才并重,做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立德”为根本导向,在为人处事上做好榜样,成为学子们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团队成员对研究生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时常“敲打”他们。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环保科技重点项目的资助下,本团队虽然成功筛选培养了Anammox微生物,掌握了Anammox工艺快速启动、污泥富集培养与保藏技术,研发出了新型Anammox反应器和组合式反应器,且实验装置规模与负荷水平处于国内领先行列,但是,在黄勇老师的积极带领下,团队导师仍不断学习、提高整体的科研水平。201511月,黄勇老师带领团队出国学习、借鉴国外Anammox新技术,正值硕士毕业论文初稿提交的时间,当时大家以为老师不在国内,论文就不用大作修改了,没想到过了两天,团队导师纷纷发来邮件:“将完成的论文初稿发到我的信箱里。”在国外,团队成员硬是在考察之暇完成了长达80余页论文的修改。从论文的结构到语法、甚至连标点符号他也不曾放过,修改的精细程度可想而知。黄勇老师经常说:“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要沉下去”。他经常教育团队成员及研究生们要有不怕吃苦、锲而不舍精神。为了研究生们的学位论文实验团队每位导师从选题到实验取材,每一个环节都呕心沥血,殚精竭虑。 

黄勇老师经常对研究生说:“你们要有风险精神,要急国家之所急。不能光在课堂上搞研究,要深入基层,成果不能只写在论文里,要装进人民的口袋里。”每年,潘杨老师都数次带研究生们下乡给农民朋友讲课,将团队自主研发的“气升回流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带到农村,帮助农民朋友们解决生活污水治理不达标、设备运行维护难的问题。每到一处,团队都会被农民团团围住询问技术问题,除了告诉农民朋友们怎么操作外,团队成员还亲自带头给大家做示范。“五一”“十一”等节假日,团队成员从来也没有休息过,他们精彩演绎着自己的教师生涯,用一颗赤诚之心去铺就学生的成才之路,不仅解学生的学业之惑,还全心全意地解学生的思想、生活、人生之惑。 

能力培养“树人”,因材因人施教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基于对高校教师身份与使命的高度认同,团队成员紧密地凝聚在一起,以开放的态度、包容的姿态、严谨的方法,以“树人”为最大追求,引领研究生们走好科研之路,创造美好人生。 

团队在黄勇教授带领下,时刻紧盯本领域前沿问题,鼓励、引导学生走好科研创新之路,大力支持研究生走出去与国内外专家学者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在团队内部引入分组交流机制,鼓励学生定期报告研究进展。学术讨论时,大家各抒己见,团队关注每一个新奇的想法,促使大家在讨论中提升观点,抓住问题的关键。开放的思维最终还是要落到实处,一个创新的想法最终要进行缜密的实验验证,回到实际应用需求中去。这种培养模式一方面开拓了研究思路,督促了研究进展,目前团队培养的研究生已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另一方面更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科研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研究生在关注科研方法的同时,更注重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掌握的不仅仅是突出的专业技能、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养成了认真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学术思维和创新的学术理念,这为胜任将来的工作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工程经验。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团队高度关注每个学生有不同的个性心理特点和知识能力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始终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细心观察学生的特点,为每个学生创造适合其发展的教育环境,挖掘并发展学生的特长,因其所长而教之,引导学生走适合个人发展的路。 

研究生马垚是黄勇老师团队的学生,该生性格内向,害羞腼腆,不善沟通,与人交流就脸红。刚入团队时,黄勇老师就敏锐地发现了该生的特点,并叮嘱团队成员关注马垚的学习和生活。通过对马垚的关注与交流,李勇老师发现他具有认真刻苦,善于钻研的优势。在课堂和实验室,马垚同学始终能够做到一丝不苟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还能够积极主动地去钻研难题。捕捉到马垚同学的闪光点之后,李勇老师决定从此处入手,引导其成为更加自信的人。20113月 ,在完成86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和江苏省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重点项目过程中,郭永福老师更是为了马垚的硕士论文选题,亲自找来景观水体净化与保持技术研究方面的博士、硕士论文8本、相关书籍10余本。看着老师从家里背来的一本本厚厚的书籍,马垚同学觉得老师背来的不仅仅是参考书,更是一份厚厚实实的爱。 

借助团队培养的优势,李大鹏老师将马垚同学和性格外向,善于交流,但科研能力稍欠缺的同学组成一个研究小组,鼓励小组的同学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小组研究中,马垚同学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积极带动小组同学进行研究,并在小组同学的影响下逐渐变得自信开朗。除此之外,黄天寅老师通过团队交流机制,鼓励马垚同学主动承担交流研究进展的任务,在研究团队内进行交流;通过学术讨论机制,引导马垚同学在学术讨论中展现自我;同时,鼓励他参加国际会议,主动与国内外专家进行面对面交流……在团队成员家长般的关怀下,马垚同学在研究生三年的学习生活过程中逐渐从稚嫩走向成熟,从内敛走向自信,从当年青涩的小伙子,成长为一名能够独立自信地完成成果汇报,专业从容地回答专家提问的优秀学子。在团队的影响和教导下,马垚同学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获得了众多老师的好评,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顺利考入重庆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团队老师正以各自的人格魅力和辛勤工作,在教书育人、教学科研的道路上孜孜前行,用实际行动阐释着“师者”的内涵。 

责任编辑:周灵

苏州科技大学:环境生物技术团队
发布时间:2018-08-03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

 

团队简介: 

苏州科技大学环境生物技术团队由黄勇教授领衔,依托城市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江苏省环境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建立,是江苏省优势学科、江苏高校水处理技术与材料协同创新中心的核心科研团队。导师团队成员共9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拥有博士学位6人、拥有硕士学位3人。团队成员入选江苏省“333工程”4人,“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各3人,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2人。 

  

 【先进事迹】 

专注学术,立德树人 

近年来,导师团队始终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执行国家教育政策,牢牢把握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建设方向,在强化学术追求、提升学术造诣上始终不渝,在立德树人、着力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上鞠躬尽瘁,在全校各研究生导师团队中起到了表率作用、充分发挥了“领头雁”效应。 

潜心学术研究,科研成果丰硕 

要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首先必须建设一支高层次、高质量,体现核心竞争力的导师团队。近年来,团队把提升自身学术素养、强化创新成果产出作为一项重要前置性工作抓紧抓实,取得的丰硕成果令人瞩目。团队通过引入PI组织管理模式,下设有李勇、李大鹏、潘杨、黄天寅和郭永福教授领导的项目组,在城市污水资源化技术、废水生物脱氮除磷理论、技术与装备、城市水体污染及其控制与修复等方面都具备雄厚的科研实力,先后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硕士研究生50余名,其中绝大部分成长为水污染防治领域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为“水更清、天更蓝”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团队还先后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30余项,其中“863计划”和科技重大专项课题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0余篇,高被引论文1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市厅级2项。 

道德养成“立德”,细雨润物无声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潜心培养研究生过程中,团队始终关注德才并重,做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立德”为根本导向,在为人处事上做好榜样,成为学子们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团队成员对研究生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时常“敲打”他们。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环保科技重点项目的资助下,本团队虽然成功筛选培养了Anammox微生物,掌握了Anammox工艺快速启动、污泥富集培养与保藏技术,研发出了新型Anammox反应器和组合式反应器,且实验装置规模与负荷水平处于国内领先行列,但是,在黄勇老师的积极带领下,团队导师仍不断学习、提高整体的科研水平。201511月,黄勇老师带领团队出国学习、借鉴国外Anammox新技术,正值硕士毕业论文初稿提交的时间,当时大家以为老师不在国内,论文就不用大作修改了,没想到过了两天,团队导师纷纷发来邮件:“将完成的论文初稿发到我的信箱里。”在国外,团队成员硬是在考察之暇完成了长达80余页论文的修改。从论文的结构到语法、甚至连标点符号他也不曾放过,修改的精细程度可想而知。黄勇老师经常说:“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要沉下去”。他经常教育团队成员及研究生们要有不怕吃苦、锲而不舍精神。为了研究生们的学位论文实验团队每位导师从选题到实验取材,每一个环节都呕心沥血,殚精竭虑。 

黄勇老师经常对研究生说:“你们要有风险精神,要急国家之所急。不能光在课堂上搞研究,要深入基层,成果不能只写在论文里,要装进人民的口袋里。”每年,潘杨老师都数次带研究生们下乡给农民朋友讲课,将团队自主研发的“气升回流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带到农村,帮助农民朋友们解决生活污水治理不达标、设备运行维护难的问题。每到一处,团队都会被农民团团围住询问技术问题,除了告诉农民朋友们怎么操作外,团队成员还亲自带头给大家做示范。“五一”“十一”等节假日,团队成员从来也没有休息过,他们精彩演绎着自己的教师生涯,用一颗赤诚之心去铺就学生的成才之路,不仅解学生的学业之惑,还全心全意地解学生的思想、生活、人生之惑。 

能力培养“树人”,因材因人施教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基于对高校教师身份与使命的高度认同,团队成员紧密地凝聚在一起,以开放的态度、包容的姿态、严谨的方法,以“树人”为最大追求,引领研究生们走好科研之路,创造美好人生。 

团队在黄勇教授带领下,时刻紧盯本领域前沿问题,鼓励、引导学生走好科研创新之路,大力支持研究生走出去与国内外专家学者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在团队内部引入分组交流机制,鼓励学生定期报告研究进展。学术讨论时,大家各抒己见,团队关注每一个新奇的想法,促使大家在讨论中提升观点,抓住问题的关键。开放的思维最终还是要落到实处,一个创新的想法最终要进行缜密的实验验证,回到实际应用需求中去。这种培养模式一方面开拓了研究思路,督促了研究进展,目前团队培养的研究生已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另一方面更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科研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研究生在关注科研方法的同时,更注重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掌握的不仅仅是突出的专业技能、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养成了认真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学术思维和创新的学术理念,这为胜任将来的工作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工程经验。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团队高度关注每个学生有不同的个性心理特点和知识能力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始终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细心观察学生的特点,为每个学生创造适合其发展的教育环境,挖掘并发展学生的特长,因其所长而教之,引导学生走适合个人发展的路。 

研究生马垚是黄勇老师团队的学生,该生性格内向,害羞腼腆,不善沟通,与人交流就脸红。刚入团队时,黄勇老师就敏锐地发现了该生的特点,并叮嘱团队成员关注马垚的学习和生活。通过对马垚的关注与交流,李勇老师发现他具有认真刻苦,善于钻研的优势。在课堂和实验室,马垚同学始终能够做到一丝不苟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还能够积极主动地去钻研难题。捕捉到马垚同学的闪光点之后,李勇老师决定从此处入手,引导其成为更加自信的人。20113月 ,在完成86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和江苏省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重点项目过程中,郭永福老师更是为了马垚的硕士论文选题,亲自找来景观水体净化与保持技术研究方面的博士、硕士论文8本、相关书籍10余本。看着老师从家里背来的一本本厚厚的书籍,马垚同学觉得老师背来的不仅仅是参考书,更是一份厚厚实实的爱。 

借助团队培养的优势,李大鹏老师将马垚同学和性格外向,善于交流,但科研能力稍欠缺的同学组成一个研究小组,鼓励小组的同学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小组研究中,马垚同学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积极带动小组同学进行研究,并在小组同学的影响下逐渐变得自信开朗。除此之外,黄天寅老师通过团队交流机制,鼓励马垚同学主动承担交流研究进展的任务,在研究团队内进行交流;通过学术讨论机制,引导马垚同学在学术讨论中展现自我;同时,鼓励他参加国际会议,主动与国内外专家进行面对面交流……在团队成员家长般的关怀下,马垚同学在研究生三年的学习生活过程中逐渐从稚嫩走向成熟,从内敛走向自信,从当年青涩的小伙子,成长为一名能够独立自信地完成成果汇报,专业从容地回答专家提问的优秀学子。在团队的影响和教导下,马垚同学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获得了众多老师的好评,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顺利考入重庆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团队老师正以各自的人格魅力和辛勤工作,在教书育人、教学科研的道路上孜孜前行,用实际行动阐释着“师者”的内涵。 

责任编辑:周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