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物型课程的三重境界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1-28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马斌先生认为理想的环境课程可以称为物型课程,即“它是以物为载体,指构成教育目的实施要素的一切物质条件的总和。旨在创新环境的课程意识,指向在物,关键在型,突破在课程,目的在育人,重在‘物’的文化塑型及课程意象,致力于从环境→文化→教育→课程的不断探求和生成”。

  笔者以为,物型课程是对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课程的再厘清与再建构,这一课程在现实校园里存在着三重境界:

  一、物型课程的传统存在:感受物型

  我们学校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创办于1901年,是全国第一所公立小学。门前有悠悠泮池水(城池1500多年),池上有文德武定桥。园内有巍巍大成殿(系明代学宫,478年历史),学宫前是论语广场,旁有历代书法碑廊。大成文化,千年传承,百年积淀,为我校“大成教育:为儿童大成人生奠基”这一育人理念提供着宝贵滋养。

  显然,大成殿周围自然环境——花草树木经过百年的生长自不必说已是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怡然,园艺工人师傅使得各个不同的季节的花儿次第为我们绽放。大殿内外人文景观亦是非常震撼着初来乍到者——大殿三层楼高的屋檐庄严巍峨,殿内高大的孔圣人塑像端庄厚重,四周列贤纷呈于壁上的金箔画上,上有雕梁画栋,全楠木结构,加之殿外青石月台,赑屃分列,论语广场上的地面石刻文化也是颇为用心——南北 “仁义礼智信”、东西“六艺”汉白玉大石雕典雅华贵,论语名句石刻掩映在草坪中,让人颇有穿越之感——读书圣地是也。大殿周侧的文化呈现也是非常用心:东侧——悠悠古碑廊,西侧——书树小丛林,西南——绘本馆,西北——户外开放图书馆。

  我们深知,具有文化承载力和生长力的环境本身即是宝贵的学习资源。因此,我们尽力依托资源——以大成殿为主体资源的环境文化的建构,是一种可以为学生无意识吸纳的课程。我们将“基于整合的大成文化课程”作为课题来研究,让学校明代学宫那斗拱飞檐、彩塑彩绘、一砖一瓦,殿前的论语广场……成为一本本打开的智慧之书,吸引师生一起阅读、欣赏、分享。

    客观上,我们似乎达成了苏霍姆林斯基“让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但仅此似乎还远远不够,因为时间一长,这么如公园一般的唯美存在对孩子来说已是司空见惯。事实上,我们常常发现,真实的校园物型建设中存在着一种现象,即花了很多人力物力财力精心摆置成的墙壁等各种我们甚至可以称之为课程呈现的内容,除了出现的第一天感到新鲜外,学生对它们的关注热度并非我们所期待的,甚至事实上会形成一种浪费。其实我以为,其根本原因是我们没有真正理解“让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的真正含义——所谓“说话”,是赋予“人”交流沟通力的,其实质是对话。而对话一定是非单向性的,也就是说我们呈现的内容是否具备让墙壁与学生能够对话的机制或功能,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因此,我们以为,呈现足够的课程文化资源仅为物型课程第一重境界。

  二、物型课程的二度建构:激活物型

  所谓激活物型,即激活学生主动参与建构、并能生成具有提增素养的环境课程,这就是我们需要的物型课程,就像让大成殿成为学生参与完成的“书”。此乃物型课程第二重境界。

  我们依凭并激活大成殿资源,开设相关课程,努力实现“物我交融”,建构仪式感。

  开展晨诵暮鼓课程:每天清晨7:30由一个班在大成殿前晨诵诗歌迎接师生入校——为了这一次展示,各班需要选择诗歌,用心排练,隔天彩排,盛装展示。而往往这样的精心准备过程即是孩子自我建构、自我成长的时刻。令人欣喜的是,每到展演时,展演班级尽情投入,进校的孩子放慢奔跑的脚步,优雅地边走边审美。而此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有孩子们优秀的表现,还有老师、家长们的全心投入。大家都潜在地意识到——站在大成殿前,站在孔子的目光里,站在和煦的晨光中诵读诗歌,迎接大家入校,是一种神圣,是一次积淀,更是一种美好。徐州市解放路小学学习此方法也在学校门前晨诵,反响也非常好。

    同样,每天傍晚,大成乐团在大成殿里鼓乐齐鸣,师生在恢弘的国乐声中灿然离校,门前等候的家长每到这时总是静静地边微笑着欣赏边等待自己的孩子。至此,大成殿资源成为一个被激活的共生成长场域。这种场域的激活与建构很有迁移价值,中央电视台曾专门播放了我们的暮鼓课程“泮水摇篮”。

  开创大成仪礼课程:我们在大成殿里开展一年级“朱砂启智”开笔礼(央视播放)、在大成殿内外举行“水文化中的十岁成长礼”“大成家书毕业礼”,以大成殿为依托,在这里“物我交融”的力量使得儿童获得更多的仪式感,得到更强有力的自我播种与生长。

  这里的“物我交融”其实包含着整合大成殿内外古今的资源力量,包含着助推儿童主动建构新的成长资源的构想设置。譬如:我们原创设计“水文化中的十岁成长礼”。

 

  

  我们“整合文化意象”,提炼仪礼主题“泮水流韵”。我们从大成殿出发,“汲水、洒水、学水” ,不仅懂得了“学宫”“泮水”的文化情境的承载;懂得了“学海无涯”“思乐泮水,薄采其芹”“水有七德”“智者乐水”等诸多典故的内涵;懂得了“父母之爱、蓼莪之情”。于是一场聚焦“水文化”的主题成长礼呼之欲出。

  我们“整合多样形式”,叩开仪礼庄严神圣之门。如体现传承的取水队的组成就是精心设计的:前面是水文化古装旌旗队,中间三年级现代儿童服饰取水队,后面“八礼四仪”队。当他们浩浩荡荡从文德桥、武定桥款款走进校园时,肃静、庄严得让一切变得美好起来。再如,因为有真正到泮池里“取水”的环节,当师长们扬起沾着泮水的水蒲芹“洒水”时,孩子们在瞬间被历史与美好融化了。汲水、洒水、鞠躬、献卡、吟诵、演讲、放飞梦想、礼拜先贤、成果分享,多样的形式因为大成殿前的“泮水”而被整合、融通、接纳与珍藏。除了视觉的冲击,更有心灵的震撼。

  当然,这里的整合最终是对资源的整合,整合的前提是“打开”。一是活动内容的打开。二是活动场所的打开。三是活动主体的打开。学生的仪礼是学生主体参与自主生长的活动,这里学生必须是活动设计、实施、评价的主体,自然更是生长的主体。

  显然,这里仪礼课程已超越“物型课程”的概念范畴,其指向生命成长的“激活状态”,我们称之为“物型课程的第二重境界”。

  三、物型课程的理想追求:创生物型

  所谓创生物型,即我们不仅需要“六经注我”,更需要“我注六经”——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时时创造,具有引发、启迪、能够推进自主创生的环境课程,这才是真正理想的物型课程。就像学生以大成殿为资源自己来完成一部书,并由此激发更多人来写出更多的书一样。此为第三重境界。

  大成彩绘课程。大成殿上的雕梁画栋成为美术老师的教学资源,孩子们跟在后面先临摹描绘,再查阅相关典故,然后创新创作——“大成彩绘”生本课程应运而生。表面的彩绘临摹创作背后支撑的是“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那些龙凤的传说,那些图案选择的寓意,那些色彩大红大绿不俗却很大气的苏式彩绘,以及如何呈现心中的那份古典承载以及无限想象,这些都是需要孩子去探究,去研磨,去创生的。经过这样思虑过的雕梁画栋,孩子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而且也绝不会停留在这四个字的字面上。

  大成小秀研发课程。李宇轩同学日日观察大成殿,竟然根据大成殿瓦楞式屋檐,发明“瓦楞式不积水雨衣”并获国家专利,然后他将发明的过程编写成一本口袋书,激发了更多同学投入到发明创造的队伍中来——今年学校有6位学生获得国家专利。

  银杏课程。即便是大成殿前的银杏也被师生们玩成了课程:“银杏课程”由美术、科学、语文、数学、音乐老师共同完成。中低年级孩子们有的玩赏杏叶,有的度量,有的拼画,有的诵读,有的研写。而高年级学生则不再着力于银杏树的枝、干、叶的分析描写中来阐述“银杏”给我们带来的思想认识,而是从它的生长环境切入,从天空、大气、土壤、水分等方面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并进而进入银杏的生命领域和精神世界。在这里,我们还给学生的是一个和银杏有关的、完整的关于生长、生活、生命的主题。这样的课程拉长孩子们学习的时空,让欣赏、发现、探索、创新成为习惯性思维和能力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自主阅读课程。我们与如皋市少儿图书馆联合共建校内分馆,使学校成为一座触手可及的且不断更新的全开放全自主图书馆,无人管理、诚信借还,孩子们在这里实现了“我要读书”的热望——第一个月突破12600册借阅量,他们阅读的姿态与大成殿的气息交融呼应着,成为最美的物型课程。

    长此以往,孩子们早已不在满足于被动欣赏,更多地实现着跨界学习、融通创生、主动创造。他们在绘本馆里打造自绘绘本展览长廊,在敞开式少儿图书馆里开办自创口袋书展,他们将窗台下布置成全年级的“图说成语”,他们让银杏大道挂满数学诗,他们设计出自己心中“最美导师”“最美童心”作品展览,他们甚至让“问题树”挂上有关小发明的问题、关于人生的众多问题,成为“问题课程”。

  如是,让学校成为一个可供、可助学生不断涵养、不断创生的美好场域,则是物型课程的第三重境界,而这正是我们理想的物型追求。

 

责任编辑:周灵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