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苍梧小学:校园会说话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1-28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做一片美的叶子”是苍梧小学的办学理念,学生是一片美的叶子,在苍梧美的环境里,快乐成长;教师是一片美的叶子,在苍梧幸福的校园里努力开创;家长是一片美的叶子,在苍梧的开放校园里,理解共享。

  苍梧小学的物型样态,是让孩子们在校园里有生长的动力,有体验的空间,有亲近自然的机会。孩子们就像呼吸空气一样,在不知不觉中,思想受到熏陶,能力得到发展,学识有所提升,身体有所强健。

    一草一木总关情

  苍梧小学的自然环境都是经过精心营造的,深得孩子们的喜欢。还没进校园,你就会被校园周边的小农场吸引,每班一小块的农场耕种,是孩子们最重视的体验活动。我们把农场与我们的教科书相结合,让孩子们统计语文教科书中涉及的植物名称,花生、土豆、向日葵、青椒、茄子、各种果树等都被孩子们从书中搬到了农场里。每个学生都有和植物亲密接触的机会,了解植物发芽、开花、结果等一系列的生长过程,在观察中获得知识,在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

  走进校园,那你又会被各种各样的果树引得驻足观看。一进校门的石榴,春季绿叶伸展,夏季红花似火,秋季果实满缀;休闲小梯的柿子树下,是孩子们游戏的场所;木瓜树、苹果树、梨树……苍梧的校园俨然一个水果园。学校还开辟了“百草园”,种植了近30种中草药,金银花、艾草、蓖麻、芍药、舒筋树……每一种草药,都贴上了标志牌,扫一扫二维码,就能知道相关知识。端午节时,孩子们采集艾草,缝制香包;美术课上,孩子们用自己栽种的葫芦,画西游。

 

 

  

  学校在选择树木时也格外精心。教材中出现的树木我们尽可能的让它出现在校园里。当玉兰花开时,老师会指导孩子去观察玉兰花的形态;当槐花开时,孩子们会到槐树下诵读“槐乡五月”,摘下一朵槐花尝尝味道;当学到《秋游》一课时,孩子们可以到草坪上去打个滚、拔根野草放进嘴里嚼嚼、对着蓝天亮开嗓子喊几声……校园围墙边一排青桐最为吸引人眼球,树干光滑挺直,叶大优美。这是每届孩子在十岁时以班为单位栽下的成长树,见证孩子们的成长,承载着孩子们的绿色梦想和记忆。

  一廊一角能怡情

  结合校园特色文化,学校还设计并建造了西游文化长廊,以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介绍了花果山的历史以及《西游记》中提到的部分历史资料。在教学楼之间的画廊里,孩子们还定期展示自己的作品,一幅幅手抄报、美术作品、书法作品,让校园一时间又成为了“美术馆”。门厅的墙壁上,废旧衣物组成人物图案也栩栩如生;同学们用纸为自己撕的人物肖像被老师贴成一圈,课后大家争着去找哪个像自己,哪个像你,哪个又像她。

  在校园的一角还有一个小小的“动物园”,里面有孔雀、小白兔、大白鹅、山羊……在这里孩子们又成了小小饲养员。同学们轮流喂养,带着问题去研究小动物。

    一山一水增奇秀

  走东门进入,你会看到一片方正的草地,草地的前面有一条长长的水池,水池的水不停地循环流动。给这片草地增添了灵秀之气。操场边上有一大块样如凤凰的石头,上面有“普爱 尚美”的校训。《诗经·大雅》里有“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的诗句,意思是说:梧桐生长得茂盛,引来凤凰啼鸣。所以,人们将其引申为: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苍梧就是一个梧桐树,石雕是凤凰的化身,也是比喻莘莘学子就好似一只只凤凰,将来能够学有所成。石雕的两边有几棵玉兰树,四周载满了香樟树。这个香樟小树林里的每棵树都有一只花哨的“鞋子”。这些“鞋子”是孩子用废旧轮胎做的,画笔把这些“鞋子”变成漂亮的小花鞋。这些树荫下的“鞋子”吸引着孩子去嬉戏,去体验自然,成了他们学习与交流、加深友谊的一个重要场地。

 

 

    一室一院显文化

  为了让学生有良好的阅读环境,保障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与时间,学校花精力建造了800多平方米的“苍梧”书院(东、西两个校区),书院有藏书近18万册,涉及人文、地理、科普、文学、历史、哲学等各个领域,全校学生均办理了借阅证,人人可以借阅图书。老师们也可以直接把学生带到图书馆上课。

  “西游文化陈列室”的建设,丰富了西游课程的内涵。“西游文化”陈列室陈列了西游研究专家李洪甫教授多年的研究成果和收集的近200件展品,以及我市旅游局提供的30余件“西游文化”旅游纪念品,同时展出的还有本校老师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学生的“西游文化”手工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西游记》,了解家乡花果山与《西游记》的联系,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为了更好的实施课程,苍梧小学建设了美术教室、科学实验室、书画教室、音乐教室、英语教室、淑女房、手工坊、美食厨房等各种学科教室,丰满了课程内容。

   

责任编辑:周灵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