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柘汪中学:“物我交融”的仁爱乐园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1-28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马斌先生创造性地提出了物型课程的基本概念,他认为,物型课程是指以儿童发展为目标,以知识的物化为型态,以人与物的互动为形式的课程,是基于优秀传统文化而创生的物态情境和教育表达。

  作为物型课程研建执行学校,柘汪中学关注学生未来学习空间的重构,关注物型课程的研究,以创客教育为理念,以知识和价值的物化形态为载体,以“仁爱教育”特色为资源中心,从物出发,致于育人,以物化人,以人化物,提升校园生态发展的核心品质。

  一、追求“物我一体”的自然意境

  柘汪地表文化中聚焦的是自然和仁爱教育和谐共生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置身于自然中认识和探究自然,使学生于无形之中接受教育,得到成长。学校的大门外两侧栽植迎春和紫薇,体现“喜迎(迎春)学子(紫薇)”之意。进入校园,映入眼帘的是广场两侧的“东湖西山”。东边有大小两湖,呈心状,大湖喻指老师,小湖喻指学生,两湖沟通则谓两心相连,心心相通没有隔碍,故得名“连心湖”。湖中有一亭一桥,亭曰德风亭,桥为莲韵桥。“德风春阳化万境,爱心秋水连一桥。”置身于湖中,能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在潜移默化中使他们的仁爱精神得到升华。环湖四周的合欢树、法国梧桐、火炬松、雪松等,春夏时节总是绿树成荫,枝繁叶茂。其中位于湖边西侧的有一棵很不显眼的树,名曰“柘树”。柘树很不出名,也不值钱,但是它那金黄色的树心异常珍贵,珍贵程度犹如黄金,此树种在古代一般只有帝王、皇室才能砍伐和使用,故被称之为“帝王之木”。如今它足可以和紫檀齐名,因此有“南檀北柘”之说。柘汪也因柘树而得名,这棵柘树是由本地村民赠与学校,它既为柘汪中学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为柘汪的历史文化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西边的小山,名曰仁爱山,小草郁郁葱葱,花儿竞相开放;山上有“百树园”,树木高高低低,错落有致,有榆树、槐树、梧桐树、皂荚树、楝树、合欢树、龙柏、枇杷树、棕榈树……山下道路两旁是两排灯笼柿树。每棵树前都配置一树牌,详细注明其学名、科属、别名、生态习性、园林园艺用途、产地和来源(赠送人)。尤其是那些稀有树种,都是当地百姓为了拯救这些树而赠送到“百树园”的。流连于“百树园”,学生既领略了风光美景,又学习了知识。

  石头,它能使人怡情养性、启迪心灵、涤尘净心。大诗人陆游说过:“花能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学校在教室前、宿舍前、花园里放置了很多形态各异的石头,有“爱己爱人”校训石,“以仁润心、以爱化人”校风石、“真善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名言随处可见,处处给人恬静优美之感,充分体现柘汪中学“仁爱”的核心教育理念,让学生在观赏景观的过程中能够接受自然的教育,从景观中得到生活学习的指引,实现环境育人的目标。

  二、融合仁爱品质的生态环境

  学校空间文化中注意扩大学生的认知维度,通过打造长廊文化,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学校的长廊文化是学校精神、校风和校纪的载体。它包括名师长廊、道德长廊、法治长廊、走廊文化、德风苑、仁爱教育馆、法治书屋、书吧、漂流图书馆和留守儿童的周末家园等十大教育阵地。长廊文化,让学生感受与教室不同的张弛节奏。教室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学生最主要的生活空间,每个班级通过对教室的精心布置,把教室打造成书香生态、植物生态、信息生态、学科生态的教室,同时也会让他们学会竞争、合作与分享,从精神层面拓展他们的生活学习空间。图书馆是教室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学习场所,它的空间文化对学生来说极为重要,阅览室有足够的空间,光线好、通风、温度适宜,而且还有足够的座位,让每位读者都有位置能够坐下来品味阅读的快乐,窗台上还摆放一些绿色植物,让阅读疲倦的人的眼睛可以得到暂时的放松与休息。图书馆还注意空间分区,不仅有安静的阅览室,还有讨论的区域,供同学们自习,思想交流,叫“讨论区”,这已经成为我校校园文化独具特色的一部分。空间文化是课堂的延续、补充、拓展和调适,是课堂“必修”后的“选修”。

    三、营造智慧教学的学科之境

  学科文化建设中,学校结合地域特点积极开发学科课程资源,创新教学方法,着力打造仁爱课堂。教材是最主要的课程资源,学校组织教师把教科书必修教材和地方教材中的“仁爱教育”内容进行挖掘和整理,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同时,学校开发了一套完整的校本课程体系,形成一套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课程方案。目前我校有语文学科的《论语》和《论语选读》,地理学科的《家乡风情录》,数学学科的《走进数学世界》,英语学科的《口语,Come on!》,思想品德学科的《爱的礼赞》等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为引领教师的共同成长,我校成立以市名师尚庆学老师为领衔人,市学科带头人、领雁计划优秀教师、区名师、骨干教师为成员组成骨干教师团队,营造一种共同研究和学习的环境,使广大教师进行专题研究、资源集结、提炼经验、教学改革试验等活动,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提炼他们的教学经验及教学特色,推动和打造我校的仁爱教育课堂。

  四、提升“物我交融”的仁爱品质

  格物文化中注重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接触自然,了解社会,拓宽视野,丰富知识,触发他们感物、惜物之情。学校与赣榆抗日山烈士陵园、小沙东海战基地、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临港工业园、海洋文化馆等形成合作单位,成立了十个学生校外课程基地,学校有计划地设计组织各种户外活动,将活动的主题与仁爱教育理念有机结合。通过融入社会、接触生活,增加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体验与感悟,不断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通过亲近自然,让学生感受家乡的美丽,感悟生命的美好,丰富了学习生活,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五、塑型立“物”取像的课程文化

  基于物型课程以“课程统整”为核心思想,学校传承“仁爱教育”的办学理念,聚焦主题,打破学科壁垒,重新整合原有的资源,努力建构能积蓄核心素养的、富有学校特色的课程,让学生在体验探究中学习、获取知识,服务于学生创新素养的提升。通过课程再建设,从物出发,致于育人,以物化人,以人化物,提升校园生态发展的核心品质,在更多教育体验课程实施中提升校园品位。

    柘汪中学的课程研发以“仁爱”文化为核心,把学校原有的文化景观和专用教室等教育教学设施,通过重新进行功能定位,形成“三廊一苑一馆一园一中心”,组合成若干课程带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简称“柘汪课程”。“三廊”指的是教学楼一楼的名师长廊、二楼的道德长廊和三楼法治长廊。名师长廊包括师德模范、感动校园人物、经典文学鉴赏等主题文化;道德长廊包括美德少年、传统美德故事、礼仪故事等主题文化;法治长廊包括打击未成年人犯罪法、法治典故、法治人物、励志故事等主题文化。“一苑”指的是德风苑,包括孔子、老子等对“仁爱”的阐释,八德(诚、信、忠、孝、礼、义、廉、耻)解释和德育故事主题文化。“一馆”即爱心教育馆,包括爱的奉献、爱的传承、爱的礼赞等主题文化,点播台和演播厅两大活动区。“一园”指的是留守儿童的周末家园,包括亲子视频室、影视放映室、体育健身室、娱乐活动室和电子阅览室。

    柘中校园建设以“理念、视觉、制度、行为”为内容、以“校本性、认同性、前瞻性”为理念、以“厘清文脉、确定主题、解读文化、展示文化、打造载体”为步骤,挖掘各个专用教室的功能潜力,建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中心,即“一中心”,量身打造“物我交融的仁爱平台、启迪智慧的创客平台、发展特长的艺术平台、个性飞扬的展示平台、养身正气的道法平台、影响激励的创优平台”,形成了一种新的课程模式,从学科中心模式向文化中心模式转变,重新构建课程文化中心。

  物我交融的仁爱平台包括:仁爱教育中心(仁爱教育馆)、亲子教育中心(周末家园)、德育文化中心(德风苑)。启迪智慧的创客平台包括:STEM教育中心(机器人工作室)、创客实验中心(创客实验室)、3D文化中心(3D打印机工作室)。发展特长的艺术平台包括:书法艺术中心(墨香书法社)、绘画艺术中心(三度空间美术社团中心)、泥塑文化中心(泥塑工作室)、剪纸文化中心(赣榆王老三剪纸工作室)。个性飞扬的展示平台包括:烹饪文化中心(生活技能培训室),金话筒文化中心(主持人社团中心)、校园话剧文化中心(礼仪舞台话剧社团中心)。养身正气的道法平台包括:道德文化中心(道德长廊)、法治文化中心(法治长廊)、法治教育中心(模拟法庭)。影响激励的创优平台:经典鉴赏文化中心(一楼走廊文化)、礼仪文化中心(二楼走廊文化)、励志文化中心(三楼走廊文化)、海英花文化中心(海英花社团中心)。

    这六大平台20个课程文化中心的建构,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受物型之美,启迪智慧,提振精神。2016年,我校迎接省思想品德课程基地创建的中期验收,马斌处长就曾对我校的课程建构给予高度评价,盛赞我校的思想品德课程基地思考成熟、内涵丰富,能够融学校文化、集地域资源、显校本特色,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物化模型、互动平台设计丰富而适宜。今天,我们将以思品课程基地为基础,在物型课程项目组的指导下,按照项目组的建设方案,推进项目研究,不断加快物型课程的建设,使我校的物型课程成为实践性、体验性、自主性的校本课程,成为新时代的环境课程,真正使物型课程成为学习之境、实践之物、创造之器、体验之花。

 

责任编辑:周灵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