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淮安区周恩来红军小学:托起明天的太阳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1-28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托起明天的太阳”是习近平总书记为红军小学的亲笔题词。淮安,作为周恩来总理的故乡,周恩来红军小学的建设,浸透着老一辈革命家和红军后代以及社会人士的爱心和期望。学校以“成为美好事物的圆心”为核心办学理念,立足学校实际,着力弘扬红军精神、传承恩来风范,以红养正,立德树人,依托红色革命传统文化课程基地建设项目,构建三色文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成为坚毅进取、乐学善思、德美体健、勇于担当的新时代“红军娃”。

    一、各美其美,学校成为美好事物的圆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校园环境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物型课程,指向在物,关键在型,突破在课程,目的在育人。学校的物型景观基于物道,寓学于物,心与物共,物我合一,挖掘科学文化内涵,形成学科教学生态,拓宽了学校发展的新视野,拓展了学生成长的新空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高品位的校园物型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其潜在的教育功能深刻而又长远。我们本着“托起明天的太阳”的办学初衷,结合学校独特内涵,整合地方资源,回归儿童的视角,寄予审美的情趣,精心构建了以“八园四楼一场馆”为主体的现代人文校园,“十塑三廊一中心”“三院两墙一红塔”点缀其间,一步一景,处处匠心,让建筑与园林浑然一体,让学习与审美自然共生,让科学与人文兼容并包,让历史与未来巧妙融合。

    “八园”包括恩来园、长征园、国防园、文学园、科学园、艺术园、种植园、生态园。“四楼”指学校的翔宇楼、崛起楼、腾飞楼、植美楼,一场馆指红军娃剧场和体育馆。“十塑三廊一中心”包括——周爷爷、邓奶奶和我们在一起的主题塑像群、门厅两侧周恩来事迹浮雕群、长征五号捆绑式火箭模型、西游记人物群雕等十多处文化雕塑和三处艺术长廊、一个2000平方米的书画中心。“三院两墙一红塔”包括袁鹰、六小龄童、李双阳等在我校设立的文学、艺术、书法院;学校布置的红军长征会师墙、展现儿童成果的艺术墙及中心广场红军长征会师塔。

  孩子们在恩来园感受恩来风范之美。恩来园以周恩来雕像为中心,形似“周”字,回廊、纪念亭、功绩墙,这里是周恩来美好人格的缩影。孩子们缅怀、读书,周恩来风范之美润物于无形。

  长征园弘扬红军精神之美。长征园里,设有飞夺泸定桥、四渡赤水、穿越封锁线、遵义会议等微缩景观,孩子们参与爬铁索、重温“四渡赤水”、穿越封锁线的游戏。红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精神在游戏中得到完美诠释。

    “物型建设,上天入地”。国防园展现祖国强大之美。国防园建于地下,由学校人防工程精心改造而成。辽宁舰、J20、运20模型,野战真人CS,现代国防科技成果尽收眼底。孩子们参观、演练,祖国强大之美激发了孩子们的报国之心。

 

 

    文学园品味文学经典之美。漂流书柜、图书走廊、阅读廊台处处书香,学生随心阅读。主区设有开放的表演区,孩子们在这里表演课本剧,演绎经典故事。文学浸润心灵,美好在读书中生成。

  在科学园传达科技进步之美,在艺术园展现艺术创作之美,在种植园体验劳动快乐之美,在生态园亲近自然纯朴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学生美好的人格在美丽校园之中格物滋生。翔宇楼、崛起楼、腾飞楼,寓意中华崛起、腾飞世界。红军娃剧场和体育馆已然成为艺体活动的中心,孩子们的快乐中心。

    美丽的红小,校中有园,园中有景,既是孩子们学习的花园、成长的乐园、生活的家园,也是他们美丽梦想起航的原点。

    陶行知说,“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教育是基于物质、超越物质的人的精神与灵魂的再造,这也正是物型课程的实质所在,也是周恩来红军小学教育发展新生态、新常态之所在。

  二、允德允能,课程成就学生多彩的童年

  马克思实践哲学认为,文化的本质是人的自我生命存在内容及其实践活动,是“人化的自然”。周恩来红军小学遵从儿童发展规律,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指向,从理想与信念、意志与品质、实践与行动三个维度,着力于品德锻造、能力提升两个方面,系统构建了三色文化课程群。

  三色文化课程重在润泽和浸染,追求的是顺应儿童向善向美的天性,呵护儿童健康自由的成长,孕育儿童高尚的品格,激发儿童发展的潜能。

  三色文化课程是以核心素养培养为主线的绿色基石课程,以传统文化传承为主的红色拓展课程,以社团实践提升为主的金色探究课程的立体育人课程架构。绿色基石课程,是基础的、科学的、规范的国家规定课程;红色拓展课程,是发展的、自主的、儿童的拓展性课程,包括“我心中的长征”“一代伟人——周恩来”“民防国防教育”等课程;金色探究课程,是实践的、开放的、创新的探究性课程,包括社团课程、节庆课程、仪式课程等。

  学校开发了机器人、电脑、舞蹈、素描、国画、手工、足球、乒乓球、硬笔书法、武术、跆拳道、钢琴、古筝等20多项社团课程,通过多元化的兴趣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激发儿童发展潜能。

  节庆课程,根据学生发展需要,确立了让学生进行体验享受活动过程快乐和成功的“四季八节”节庆课程,即春季植美节和读书节,夏季军娃节和艺术节,秋季体育节和数学节,冬季科技节和英语节,通过四季八节和节庆活动,释放学生的灵性、张扬学生的个性,从而感受美观校园带来的身心愉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仪式课程,针对小学生成长规律,设立各种仪式课程,如入学仪式、十岁成长仪式、大队委任职仪式、毕业仪式,通过各种仪式使学生感受学习乐趣、感知礼仪规范;学会感恩、懂得分享,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

  三色文化课程基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儿童,明德至善,打破学习边界,让儿童在生活中真实地历练成长;允德允能,成就学生的多彩童年。

  三、且行且思,实践奠基儿童美好的人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校注重引导学生社会参与,实践体验。儿童核心素养根植于实践,在品格形成中内化于心,在社会参与中外化于行。带领儿童怀揣梦想,筑梦生活,为他们插上理想的翅膀。学校整合地方资源,依托学校联盟,开发了校外实践基地群,开设了寻访课程、游学课程等,让孩子们在亲身践行中有所学,有所思,有所行,有所得,放飞自己远大的理想。

    从小学先锋,长大做栋梁。红军娃寻访团先后拜访了老红军唐建能、刘家祺,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著名军事理论家罗援将军,文学家袁鹰、范小青、曹文轩、祁智,艺术家徐沛东、刘劲、李谷一等;红军娃小记者团采访了外交部原部长李肇星、陈知庶将军、杨建华将军等。

    整合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教育内容,建设校外物型课程基地,实现育人功能的效益最大化、品牌化。教育基地形式有本土基地、共建基地、远程基地。学校认真整合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纪念馆等当地革命传统教育资源,让他们成为红军娃成长的本土基地;与清华大学、天安门广场国旗护卫队、雪龙号南极科考队等联谊成为共建基地;同时走出国门,与澳大利亚BM小学、美国PK小学等友好学校建成远程基地。

  中共一大会址、刘老庄82烈士纪念馆、新四军纪念馆等都留下了孩子们寻访的足迹;中央电视台演播厅、国家大剧院、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里也响起了孩子们稚嫩的童声。“红军娃重走长征路”“我们的课堂在长征路上”“沿着党的足迹前进”“寻访抗战足迹”等活动课程多次被中央电视台等数十家中外媒体报道。

    周恩来红军小学以红色革命传统文化课程基地建设项目为抓手,形成特色,铸就品牌,成为全国二百余所红军小学对外展示的窗口。在物型课程的实施中,孩子们夯实了文化基础,获得了自主发展,实现了社会参与,他们团结协作、坚毅进取、实践创新、勇于担当,成为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新时代好少年。

  周恩来精神铸造了无坚不摧的红色信念,红军的足迹传承了战无不胜的革命力量,在这里,孩子们在红色精神的熏陶下,在健康绿色中成长,他们正享受着丰富多彩的金色童年,周恩来红军小学,也正以她无穷的魅力迎接最辉煌的明天!

 

责任编辑:周灵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