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感动无数人的“莫文隋”走了,千万个“莫文隋”延续着他的精神(图)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7-18 来源: 全媒体新闻中心

“莫文隋”原型汤淳渊老人

  7月12日晚,南通大学退休教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典型“莫文隋”的主要原型汤淳渊老人因病去世,享年83岁。

  没有哀乐、不鸣礼炮、拒收礼金、不开追悼会。7月14日中午,汤淳渊老人在南通殡仪馆火化。他在世间的最后一程,一如他的人生一样低调而简朴。

早在11年前,老人就立下名为“身后事”的遗嘱,对自己的身后事作出安排

  在南通,“莫文隋”家喻户晓,但汤淳渊这个名字,知道的人却不多。1995年3月,就读于原南通工学院的女生石洪英遭遇不幸,多病的寡母不幸去世,使她失去了唯一的生活依靠。不久,她便收到一个署名“莫文隋”的人寄来的100元汇款,汇款单附言“生活补助费”,地址为南通市“工农路555号”。从此,“莫文隋”每月都要给石洪英寄去100元钱,直至完成学业,汇款单上也总有“要好好学习”“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之人”等简短话语。

  石洪英满怀感激之情几次踏访工农路,发现并不存在“555”号,当然也无法见到“莫文隋”其人。大家才明白:“555”号其实就是“无无无”号;“莫文隋”则是“莫问谁”的谐音,其意显然是“但收关爱之情,不必问我是谁”。她通过学校广播站寻访这位雪中送炭、同时也给她送来无限希望的好人;还试图从邮局觅得线索,都一无所获。

  1995年9月,原南通工学院学生处也收到了“莫文隋”寄来的1000元汇款,并附信请学校从家住苏北的特困生中选一人,“每人月发给100元,作为生活补贴”。

  南通当地媒体报道了这两个感人的故事,同时发动了在全市寻找莫文隋的活动,城市中张贴着“莫文隋,你在哪里?”的大幅海报。唤起了全民争相学习、效仿“莫文隋”的热潮——汇款给社会福利院的“魏群(为群)”,多次向慈善机构捐出善款的“关辛(关心)”,默默关爱患病少年的“吴铭(无名)”,还有“卫英才(为英才)”“任有琴(人有情)”……

  一个人带动了一群人、一座城,“好人文化”在南通引发“滚雪球”效应。据南通市慈善会、社会福利院和希望工程办公室不完全统计,从1995年涌现“莫文隋”开始,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收到捐款近百万元,其中不留名的就有一百多笔。1997年1月5日和4月21日的《人民日报》分别以《南通:群起效仿“莫文隋”》《南通:“莫文隋”有新篇》为题,进行跟踪报道。2002年11月3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播出专题片《道德的力量》,聚焦由莫文隋引发的“南通现象”。

  当“莫文隋”成为亿万群众瞩目的新闻人物时,各类表彰大会领奖时总是缺少“莫文隋”的身影。多年来,汤淳渊坚持不接受媒体拍照、采访的原则,不愿在媒体面前露面,他认为:“我做的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别人有困难,我就去帮助他。”直到2008年举办北京奥运会,汤淳渊得知奥运圣火将在南通传递,决定申请担任火炬手,他的形象才出现在电视屏幕上。

汤淳渊写给石洪英的书信

  熟悉汤淳渊的人都说,他是个外表冷峻,内心温暖的人。

  60年代,汤淳渊考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热处理专业,后从镇江农机学院调回家乡,进入原南通工学院工作,并为学生讲授机械原理课。

  原南通工学院纺化系党总支副书记周甜回忆道,汤院长的严谨细致对机械专业的学生来说,尤其值得效仿。每次批改的作业,汤院长都写得特别精细,字体也非常娟秀。“中国知识分子的一身正气在院长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默默支助贫困生石洪英的事,让我对汤院长的品格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使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周甜说。

  汤淳渊在帮助别人时总是低调得不愿让人知道,但别人对他的好,却总让他心心念念。三年半前,他被诊断为重症肌无力。老伴顾宗勤回忆道,住院期间,即使已经病入膏肓,无法行动,汤淳渊仍时时感念着在医院照顾他的医护人员,每每家人带来蜂蜜等营养品时,他也总念叨着医护人员的辛苦,嘱咐家人将营养品送给大家。

  2018年底,南通大学离退处原处长刘能驯前去探望汤淳渊,在重症监护室里,汤淳渊吃力地用手指蘸着碘伏在白纸上画出了36个字:“谢谢医生护士,谢谢组织的关爱,人总是要走的,不要再抢救了,把药用到需要用的病人身上。”当时,在场的人无不感动落泪。

汤淳渊将奥运火炬的系列物品全部捐献给学校

  不仅如此,病痛中的汤淳渊还坚持每个月从工资中拿出400元捐给莫文隋基金。即便他的身体已不能动弹也无法说话,但从他听到志愿者工作时的流露出的热切眼神,依旧能够感受到老人对于公益慈善事业的关心与热爱。

  虽然汤淳渊留下遗嘱要低调处理后事,但得知汤老去世的消息后,一波又一波人群还是不停地涌来。他们中,有90岁高龄的老教授、有白发苍苍的老领导,但更多的还是素不相识的普通市民、大学生和志愿者们。

  83岁的原南通工学院党委书记袁靖东徘徊在汤老的灵前久久不忍离去,这位和汤老同事36年的老人数次哽咽。“他做人很正直、做学问也很好,虽然性格有点木讷,但心肠很善良,也很热心公益事业。”当得知汤淳渊就是莫文隋时,袁靖东表示他并不惊讶,“我和老汤出生在同一个地方,我们的老家都在陆洪闸,很早就认识了。老汤纯粹、真诚、厚道,他早在中学读书时就爱做善事,那时候一同上学的同学没钱乘车,车费都是老汤付的。”

  汤淳渊老人走了,“莫文隋”精神却永远留在了江海大地。南通大学莫文隋志愿者从最初的1个人,发展为2.7万人,累计开展志愿服务4000余项,参与人数近50万人,南通大学莫文隋志愿者志愿服务时长在打卡器APP上的统计记载为520918小时,名列全国第一。南通市江海志愿者由最初的34人发展为120万多人,江海志愿者服务平台等总计发布志愿服务活动超过3万个、总时长超过2300万小时,全市登记在册的志愿服务组织近5000个,志愿者人数超过120万……近年来,在省级以上志愿服务评选中,南通有30多个组织、50多个项目、100余名个人上榜,全国领先。

  “莫文隋”,这个24年来一直让南通人引以为傲的名字,像一座灿烂耀眼的灯塔,永远照亮着整座城市的道德星空。

  原载:江苏教育报微信公众号
   
来源:江苏教育发布、交汇点新闻、南通大学
   
微信编辑:管钰

责任编辑:陈路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