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增强“双减”实效 巧做教学“加法”

作者:周 旭 发布时间:2021-10-27 来源: 江苏教育报

  ■徐州市第三十五中学 周旭

  “双减”政策要求教育部门均衡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缩小教育差距,同时突出素质教育导向,优化教育评价方式,深化中高考改革,全面打破学校教育“唯分是从”“以分取人”和“分分计较”的困局。我认为,“双减”的目的就是通过对课程教学相关要素的优化,实施科学有效的举措,在优化教学和减负的同时,逐步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

  一是做核心素养培育的“加法”,转变教育短视化倾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思想、品性、知识、技巧和能力的综合素质,其本质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每一学科培育核心素养的路径和要求均有所不同,这要求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学习实践。

  二是做课堂教学质量的“加法”,降低学生学习负担。做好学情起点分析,避免教学的低效盲目。以新授课为例,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本,或者在学习平台上预习PPT、微课,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教师对预习作业和前几节课后作业的数据综合分析,对学情有准确的把握。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各任课教师就可以根据本班情况做出调整,科学地选择适合本班的教学起点,真正做到有针对性的二次备课,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做好教学方式优化,克服学生学习倦怠问题。通过探究式教学活动,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增强批判质疑意识,塑造理性思维。做好作业科学设计,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精准分析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数据并进行学情追踪,精准定位学生的学业水平,摸清其知识薄弱点,并分类汇总、科学分析,从而减少低效的重复劳动,缩减作业总量。以需求本位的个性化学习内容推送、以能力本位的个性化学习路径生成、以掌握本位的个性化学习评价为方向的教学模式,将成为未来教学的主流模式。

  三是做学业生涯规划“加法”,缓解学生考试焦虑。考什么,难度怎么定,如何评价,如何进行补充训练?考试值得分析的问题很多。我们将考试成绩呈现实行等级制,教师在班级之间、同学之间进行比较、找差距,帮助找准班级或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例如,小分表细化到每个具体题目、具体知识点。将某学生的小分数与各个等级的均分比较,差距较大的知识点就是该生最薄弱的知识点,分析出其近期应该着力突破的“重难点”。有了精准的大数据分析,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做到有的放矢;教师更好地了解每一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四是做表现性评价的“加法”,破解“唯分数”困局。表现性评价能较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与传统测验相比,其本身既是测验又是学习活动,学生要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环境中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既测量学生学习结果,又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同时具有多重评估功能,能够综合性评价学生技能的运用。很多表现性任务都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或与他人合作,这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沟通与合作技能。表现性评价也可以用来评价学生的社会技能,如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分享能力等。

  五是做优化课程资源的“加法”,减轻家庭支出负担。教师要拓宽眼界,不断学习使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充分利用网络上丰富的教育资源辅助教学。要做到这点,教师首先要虚心,摒弃门户之见,避免固步自封;其次要细心,在吸收、借鉴的同时做好精中选优;第三要有爱心和奉献精神,将自己精心打磨的教育教学成果与学生和教育同行分享;最后要齐心,呼唤更多的教师、学生加入,在相互学习、交流中,共建教育教研网络共享社区。

责任编辑:陈路

增强“双减”实效 巧做教学“加法”
发布时间:2021-10-27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周 旭

  ■徐州市第三十五中学 周旭

  “双减”政策要求教育部门均衡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缩小教育差距,同时突出素质教育导向,优化教育评价方式,深化中高考改革,全面打破学校教育“唯分是从”“以分取人”和“分分计较”的困局。我认为,“双减”的目的就是通过对课程教学相关要素的优化,实施科学有效的举措,在优化教学和减负的同时,逐步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

  一是做核心素养培育的“加法”,转变教育短视化倾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思想、品性、知识、技巧和能力的综合素质,其本质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每一学科培育核心素养的路径和要求均有所不同,这要求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学习实践。

  二是做课堂教学质量的“加法”,降低学生学习负担。做好学情起点分析,避免教学的低效盲目。以新授课为例,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本,或者在学习平台上预习PPT、微课,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教师对预习作业和前几节课后作业的数据综合分析,对学情有准确的把握。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各任课教师就可以根据本班情况做出调整,科学地选择适合本班的教学起点,真正做到有针对性的二次备课,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做好教学方式优化,克服学生学习倦怠问题。通过探究式教学活动,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增强批判质疑意识,塑造理性思维。做好作业科学设计,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精准分析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数据并进行学情追踪,精准定位学生的学业水平,摸清其知识薄弱点,并分类汇总、科学分析,从而减少低效的重复劳动,缩减作业总量。以需求本位的个性化学习内容推送、以能力本位的个性化学习路径生成、以掌握本位的个性化学习评价为方向的教学模式,将成为未来教学的主流模式。

  三是做学业生涯规划“加法”,缓解学生考试焦虑。考什么,难度怎么定,如何评价,如何进行补充训练?考试值得分析的问题很多。我们将考试成绩呈现实行等级制,教师在班级之间、同学之间进行比较、找差距,帮助找准班级或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例如,小分表细化到每个具体题目、具体知识点。将某学生的小分数与各个等级的均分比较,差距较大的知识点就是该生最薄弱的知识点,分析出其近期应该着力突破的“重难点”。有了精准的大数据分析,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做到有的放矢;教师更好地了解每一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四是做表现性评价的“加法”,破解“唯分数”困局。表现性评价能较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与传统测验相比,其本身既是测验又是学习活动,学生要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环境中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既测量学生学习结果,又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同时具有多重评估功能,能够综合性评价学生技能的运用。很多表现性任务都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或与他人合作,这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沟通与合作技能。表现性评价也可以用来评价学生的社会技能,如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分享能力等。

  五是做优化课程资源的“加法”,减轻家庭支出负担。教师要拓宽眼界,不断学习使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充分利用网络上丰富的教育资源辅助教学。要做到这点,教师首先要虚心,摒弃门户之见,避免固步自封;其次要细心,在吸收、借鉴的同时做好精中选优;第三要有爱心和奉献精神,将自己精心打磨的教育教学成果与学生和教育同行分享;最后要齐心,呼唤更多的教师、学生加入,在相互学习、交流中,共建教育教研网络共享社区。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