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柳 莺:薪尽火传,荧荧微光可成炬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9-07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在扎根于中西部的志愿服务中,她是关注老年群体创立实践团队的爱心大使,创立“赤焰长征红歌行”团队,举办红歌义演15场,歌曲唱进6家敬老院、20余户农家,为100多位贫困老人拍摄一生中第一张彩色单人照。她是两次进藏支教拄拐上课的支教老师,连续两年两次进藏支教,在高原上连续遭遇骨折、脑缺氧和肺炎,仍然坚持拄拐给学生上课,累计支教400余天、1300多个学时、200余名学生。更是连续三年带领48名藏族学生来到南京游学,开阔孩子们的眼界。她是心系国家发展怀揣强国之梦的南航学子,两年时间走访二十多座城市、近百家单位,实践里程近两万公里,探索出了一个培养技术技能复合人才的体系化育人模式,获挑战杯红色专项全国三等奖。她是为抗疫一线工作者子女提供学业辅导的线上守护者,同时开展线上思政课,讲述伟大战“疫”精神,直播课连线西藏、新疆、贵州、四川4个支教地6所学校的200余名学生,在线观看人数超过3000人。

  她就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研究生柳莺,也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她扎根于中西部,扶贫、支教、抗疫,奉献自己的荧荧微光。她的实践志愿经历受到了中国青年报、江苏教育报、江西日报、南广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报道,获2020年度江苏省十佳青年志愿者、江苏省十佳文明风尚奖、西藏自治区最佳志愿服务项目等荣誉10多项。

  情怀萌生,榜样指引方向 

  她一直认为,人生的大志向,应该在强烈的家国情怀中开始萌芽。她曾采访过101岁高龄的开国少将张玉华老先生,离休前他是抗日救国的人民英雄,离休后他是疏财济困的“中国好人”,老先生激情澎湃地唱着《东方红》,仿佛带她回到了那段为国献身、为民流血的峥嵘岁月。柳莺深深感动于老人家奉献家国的精神,下定决心以他为楷模,学习老先生“为青少年下一代服务,为在职人员服务,为老年人服务,为老区服务”的“四为”精神,奉献青春力量,践行志愿精神。她自发地加入家乡无锡蠡桥社区的志愿小分队,先后看望社区50多名平均年龄60岁以上的老人,送去温暖和关怀。在平凡的社区志愿者岗位上,她坚持用一点一滴的行动做好自己的工作。

  红歌义演,相片拉近距离 

  在服务中她意识到,相比于无锡这类发展较好的地区,祖国的中西部一定有一群人更需要帮助。因此,怀着热爱与憧憬,她走到革命老区江西,组建了“赤焰长征”团队,前往贫困孤寡老人家和敬老院,共计举办15场红歌义演,歌曲唱进6家敬老院、20余户农家。当看到团队成员手上的单反相机时,老人们眼神里充满了好奇,原来他们从来都没有拍过彩色照片,柳莺当即决定,为每一位老人都拍上一张单人照。老人们一听要照相,急忙拉者老姐妹或者老伴想要留念,面对镜头,他们手足无措,很多老人眼睛都不知道该看向哪里,他们稍显慌乱的脸上,笑容却是那样的害羞且真挚。

  两度进藏,坚持拄拐授课 

  2017年的夏天,她作为格桑花开支教团的队长第一次来到西藏,在红军小学开办了七彩暑期兴趣班。在开设的航模课上,有孩子渴求地说:“老师,这个飞机能送给我吗?我想让我的弟弟妹妹也看一看”。原来,内地孩子们唾手可得的航模在这里的孩子眼中却是那么可贵。一个月的时间过得很快,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深深地刻在她心里,离开西藏的时候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回到这里。

  一年后,她第一时间报名了研究生支教团,毫不犹豫地在“志愿服务地”一栏里填了西藏。重返西藏,还没来得及适应高反,柳莺就遭遇了骨折、脑缺氧和肺炎,然而病情刚有好转,一想到那些刻苦求学的藏族学生,她便坚持出院,拄着拐杖给学生上了半学期的课。她还积极协调校企资源,创立“共育民族团结花”奖助学金,至今已发放了近100名学生。

  两年里,她支教天数达400余天,累计教授1300多个学时、200名学生。支教期间,她注重基础教学,担任2个藏文班、1个异地搬迁班级的任课老师,跨学科跨年级教授语文和道德法治。她课堂分层教学,课后精准帮扶,面对汉文功底薄弱的藏族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补弱培优,设计教学讲义,开展趣味课堂,在一年的努力下,她所教授的藏文班超越汉文班取得年级第一的好成绩。

  支教扶志,相约金陵圆梦 

  除了第一课堂的教学,她十分注重第二课堂的开展。她联合团队成员在支教学校开办舞蹈、电子琴、朗诵等艺术课堂,举办科技节,以满足不同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的学生需要,发扬藏族学生能歌善舞的优点,舞蹈班的学生得以参加南航跨年晚会、参与《我的祖国》南航版MV的录制。同时带领其他支教地策划公益品牌活动,新疆开办航模社团、贵州开展科技节、四川开展留守儿童课堂。

  日前,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篇题为《高原“格桑花”,圆梦金陵》的文章,文章以西藏学生仁增多吉的视角,讲述了他来南京游学的故事,仁增多吉曾是柳莺班里的班长。“你要好好学习,考好了说不定能在南京见到老师!”。没想到,柳莺从西藏离开的时候的这句话让仁增多吉鼓足了劲儿,实现了他们的金陵之约。三年来,柳莺带领48名西藏学生走出了雪域高原,前往南京游学,帮助高原“格桑花”们圆梦。

  遍寻工匠,强国力量有我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工匠精神于今日中国更加重要,无论是政府工作报告还是“十四五”规划,都曾多次强调。而“工匠精神”的践行与传承,需要一个个匠人的执着坚守与衣钵相传。作为南航学子,柳莺深受母校航空航天氛围的影响,她曾走进中国航发集团进行社会实践,在学校老师的鼎力帮助下,借助学校的行业资源,组建了“大国工匠”团队,深度访谈了以中国空空导弹院鲁宏勋为代表的11位大国工匠,同时还回收了1500余份问卷,形成了超五万字的文字材料。她带领团队持续性开展实践成果展示活动,将动人的航空航天报国故事传递出去,并基于调研和实践的积累,探索出体系化育人模式,将用于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中去,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积极抗疫,线上传递温暖 

  疫情期间,她积极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利用钉钉给学生线上授课,并开展生命教育、爱国主题教育等课程,累计授课学时达70小时。除此之外,她积极响应江苏省共青团发出的“向最美逆行者致敬”的号召,作为研支团团长,她发动研支团全体成员参加“致敬最美逆行者”公益线上家教活动,为158名来自30多家医院和基层单位的抗疫一线工作者子女提供学业辅导、才艺辅导、心理陪伴等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

  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她及时策划并组织研支团为学生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战“疫”思政公开课,展现我党我国在疫情面前的强大动员力、凝聚力和执行力,直播课连线了西藏、新疆、四川、贵州4地6校的200余名老师和学生,以身边事身边人为例,讲述疫情期间所见所闻,仅半小时在线观看人数超过3000人。

  张玉华老先生是她志愿路上的引路人,而她用一点一滴的行动散发着自己的荧荧微光,也在影响身边更多的人,渐渐汇聚起更强大的志愿力量。她说:“我坚信,薪尽火传,荧荧微光可成炬,吾辈定会以激扬青春和扎实务实的奋进姿态,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责任编辑:陈路

柳 莺:薪尽火传,荧荧微光可成炬
发布时间:2021-09-07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

  在扎根于中西部的志愿服务中,她是关注老年群体创立实践团队的爱心大使,创立“赤焰长征红歌行”团队,举办红歌义演15场,歌曲唱进6家敬老院、20余户农家,为100多位贫困老人拍摄一生中第一张彩色单人照。她是两次进藏支教拄拐上课的支教老师,连续两年两次进藏支教,在高原上连续遭遇骨折、脑缺氧和肺炎,仍然坚持拄拐给学生上课,累计支教400余天、1300多个学时、200余名学生。更是连续三年带领48名藏族学生来到南京游学,开阔孩子们的眼界。她是心系国家发展怀揣强国之梦的南航学子,两年时间走访二十多座城市、近百家单位,实践里程近两万公里,探索出了一个培养技术技能复合人才的体系化育人模式,获挑战杯红色专项全国三等奖。她是为抗疫一线工作者子女提供学业辅导的线上守护者,同时开展线上思政课,讲述伟大战“疫”精神,直播课连线西藏、新疆、贵州、四川4个支教地6所学校的200余名学生,在线观看人数超过3000人。

  她就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研究生柳莺,也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她扎根于中西部,扶贫、支教、抗疫,奉献自己的荧荧微光。她的实践志愿经历受到了中国青年报、江苏教育报、江西日报、南广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报道,获2020年度江苏省十佳青年志愿者、江苏省十佳文明风尚奖、西藏自治区最佳志愿服务项目等荣誉10多项。

  情怀萌生,榜样指引方向 

  她一直认为,人生的大志向,应该在强烈的家国情怀中开始萌芽。她曾采访过101岁高龄的开国少将张玉华老先生,离休前他是抗日救国的人民英雄,离休后他是疏财济困的“中国好人”,老先生激情澎湃地唱着《东方红》,仿佛带她回到了那段为国献身、为民流血的峥嵘岁月。柳莺深深感动于老人家奉献家国的精神,下定决心以他为楷模,学习老先生“为青少年下一代服务,为在职人员服务,为老年人服务,为老区服务”的“四为”精神,奉献青春力量,践行志愿精神。她自发地加入家乡无锡蠡桥社区的志愿小分队,先后看望社区50多名平均年龄60岁以上的老人,送去温暖和关怀。在平凡的社区志愿者岗位上,她坚持用一点一滴的行动做好自己的工作。

  红歌义演,相片拉近距离 

  在服务中她意识到,相比于无锡这类发展较好的地区,祖国的中西部一定有一群人更需要帮助。因此,怀着热爱与憧憬,她走到革命老区江西,组建了“赤焰长征”团队,前往贫困孤寡老人家和敬老院,共计举办15场红歌义演,歌曲唱进6家敬老院、20余户农家。当看到团队成员手上的单反相机时,老人们眼神里充满了好奇,原来他们从来都没有拍过彩色照片,柳莺当即决定,为每一位老人都拍上一张单人照。老人们一听要照相,急忙拉者老姐妹或者老伴想要留念,面对镜头,他们手足无措,很多老人眼睛都不知道该看向哪里,他们稍显慌乱的脸上,笑容却是那样的害羞且真挚。

  两度进藏,坚持拄拐授课 

  2017年的夏天,她作为格桑花开支教团的队长第一次来到西藏,在红军小学开办了七彩暑期兴趣班。在开设的航模课上,有孩子渴求地说:“老师,这个飞机能送给我吗?我想让我的弟弟妹妹也看一看”。原来,内地孩子们唾手可得的航模在这里的孩子眼中却是那么可贵。一个月的时间过得很快,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深深地刻在她心里,离开西藏的时候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回到这里。

  一年后,她第一时间报名了研究生支教团,毫不犹豫地在“志愿服务地”一栏里填了西藏。重返西藏,还没来得及适应高反,柳莺就遭遇了骨折、脑缺氧和肺炎,然而病情刚有好转,一想到那些刻苦求学的藏族学生,她便坚持出院,拄着拐杖给学生上了半学期的课。她还积极协调校企资源,创立“共育民族团结花”奖助学金,至今已发放了近100名学生。

  两年里,她支教天数达400余天,累计教授1300多个学时、200名学生。支教期间,她注重基础教学,担任2个藏文班、1个异地搬迁班级的任课老师,跨学科跨年级教授语文和道德法治。她课堂分层教学,课后精准帮扶,面对汉文功底薄弱的藏族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补弱培优,设计教学讲义,开展趣味课堂,在一年的努力下,她所教授的藏文班超越汉文班取得年级第一的好成绩。

  支教扶志,相约金陵圆梦 

  除了第一课堂的教学,她十分注重第二课堂的开展。她联合团队成员在支教学校开办舞蹈、电子琴、朗诵等艺术课堂,举办科技节,以满足不同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的学生需要,发扬藏族学生能歌善舞的优点,舞蹈班的学生得以参加南航跨年晚会、参与《我的祖国》南航版MV的录制。同时带领其他支教地策划公益品牌活动,新疆开办航模社团、贵州开展科技节、四川开展留守儿童课堂。

  日前,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篇题为《高原“格桑花”,圆梦金陵》的文章,文章以西藏学生仁增多吉的视角,讲述了他来南京游学的故事,仁增多吉曾是柳莺班里的班长。“你要好好学习,考好了说不定能在南京见到老师!”。没想到,柳莺从西藏离开的时候的这句话让仁增多吉鼓足了劲儿,实现了他们的金陵之约。三年来,柳莺带领48名西藏学生走出了雪域高原,前往南京游学,帮助高原“格桑花”们圆梦。

  遍寻工匠,强国力量有我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工匠精神于今日中国更加重要,无论是政府工作报告还是“十四五”规划,都曾多次强调。而“工匠精神”的践行与传承,需要一个个匠人的执着坚守与衣钵相传。作为南航学子,柳莺深受母校航空航天氛围的影响,她曾走进中国航发集团进行社会实践,在学校老师的鼎力帮助下,借助学校的行业资源,组建了“大国工匠”团队,深度访谈了以中国空空导弹院鲁宏勋为代表的11位大国工匠,同时还回收了1500余份问卷,形成了超五万字的文字材料。她带领团队持续性开展实践成果展示活动,将动人的航空航天报国故事传递出去,并基于调研和实践的积累,探索出体系化育人模式,将用于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中去,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积极抗疫,线上传递温暖 

  疫情期间,她积极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利用钉钉给学生线上授课,并开展生命教育、爱国主题教育等课程,累计授课学时达70小时。除此之外,她积极响应江苏省共青团发出的“向最美逆行者致敬”的号召,作为研支团团长,她发动研支团全体成员参加“致敬最美逆行者”公益线上家教活动,为158名来自30多家医院和基层单位的抗疫一线工作者子女提供学业辅导、才艺辅导、心理陪伴等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

  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她及时策划并组织研支团为学生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战“疫”思政公开课,展现我党我国在疫情面前的强大动员力、凝聚力和执行力,直播课连线了西藏、新疆、四川、贵州4地6校的200余名老师和学生,以身边事身边人为例,讲述疫情期间所见所闻,仅半小时在线观看人数超过3000人。

  张玉华老先生是她志愿路上的引路人,而她用一点一滴的行动散发着自己的荧荧微光,也在影响身边更多的人,渐渐汇聚起更强大的志愿力量。她说:“我坚信,薪尽火传,荧荧微光可成炬,吾辈定会以激扬青春和扎实务实的奋进姿态,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