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张 玲:情暖山区播种教育艾火 青春向党践行崇高使命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9-09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做一个有温度的人”是张玲踏入南通大学后立下的个人追求。大学期间,她始终坚持着这一目标,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七年来,她学习成绩优异、工作能力突出、志愿服务积极,实现了“成为一个有温度的人”的诺言。

  情暖山区 支短情长

  今年是张玲在通大的第七年,她说,犹记得多年前刚踏入校园,便有穿着“莫文隋”红马甲的学姐接走了她手中的行李箱,踏入通大的第一步就感受到了志愿者的温暖,从那时起,通大莫文隋精神的种子便已经在她心里生根发芽,她选择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用爱挥洒青春。

  大二暑假,她前往四川万源的一个小山村进行了一个月的支教工作,在那里经历了太多人生中的第一次,第一次知道学生需要走2个小时山路上学,第一次挑河水,第一次需要利用太阳晒热凉水洗澡……太多的第一次让她回校后念念不忘,希望能够尽自己所能,真真切切为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做些事。此后,她通过大学生公益组织“微光支教”工作人员的选拔,与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一起参与到“女童保护”“爱心午餐”等系列志愿活动中。

  才育高原 爱传青海

  本科毕业,张玲加入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在青海省贵德县进行了一年的支教工作,是民族学校的一名八年级英语教师。她所接手的班级刚刚遭遇了一名正式编制教师离职的困境,刚开始,学生们对她的到来并不欢迎,甚至有一些敌对。师生关系缺乏信任、课堂情况混乱无序、英语课说藏文、不做作业成为她每天面对的常态。回忆刚支教的那一个月,她觉得很委屈。每次上课踏入班级前她都需要做好强大的心理建设,下课后一个人躲在办公室里哭。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真心为学生们好却不被学生喜欢,甚至在心里怀疑自己选择的这一年是否有意义?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陈鹤琴先生的教育理念一直支撑着张玲不改初心、砥砺前行。就这样,一个月、两个月……半学期过去了,她的学生们终于认识到这个从江苏来的小个子老师真的有点不一样。无论学生怎么对待她,每次上课她总是洋溢着最真诚的笑脸和学生们问好;无论哪个班的学生来请她帮忙、请教问题,她总是耐心解答;为了不错过学生的请教问题,她的办公室永远是最晚熄灯的那一间;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她的课堂总是充满欢声笑语,自制的“知识清单”成为孩子们的学习法宝;她的志愿者津贴大都用来为学生买笔、买礼物。就这样,在她日复一日的坚持下,孩子们越来越喜欢她的课,班级也渐渐改变了:学生越来越团结,学习越来越认真,考试一次比一次进步大。

  一提到她的学生,张玲便不自觉笑了起来,在她看来,她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优点。她有一个学生叫才旦卓玛,是那种在人群中可能非常不起眼的女生,腼腆、害羞,总是默默地不说话。但是上课的时候,总是可以看到这个学生睁着求知的眼睛在认真地听讲,然而成绩却非常不理想,总是班级倒数。面对这个情况,她会利用课后叫才旦卓玛到办公室进行辅导,有一次15道题才旦卓玛只对了3、4题,知识点讲了7、8遍还是不会。张玲安慰道:没关系,我们再来一次。听到这句话,才旦卓玛的眼泪止不住掉了下来,她说到,从小到大,从来没有一个老师在给她讲许多遍后不是责骂她,而是鼓励她。正因为张玲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她的学生从一开始的唯唯诺诺,到后来在县级书画比赛中荣获一等奖,才旦卓玛抱着她说道:“老师,感谢您出现在我生命里,感谢您爱我,保护了我这颗敏感的心。”

  这样的故事在张玲和她学生之间还有很多很多,正是因为她对学生无条件的爱和信任,她所带教的班级成绩从倒数第一到正数第三,其中一名学生已成功考入南京江宁高级中学民族班,能够有机会来到江苏接受教育。

  一年支教期满,离别的脚步悄然来临,张玲本想趁着学生午睡悄悄离校,她的一个学生看到后,立刻告诉其他同学阿玲老师要走了。就这样,孩子们衣服都没来得及穿好,所有学生奔跑到校门口,隔着门一对着她一声又一声喊道:“阿玲老师,我们爱你!”

  这一年,她深深体会到爱是责任、爱是行动、爱是能力。这一年,她收获了成长,这一年,真的很有意义。

  先锋骨干 播撒阳光

  团省委曾委托我校团委对张玲同学进行了第二期“青马工程——先锋骨干计划”学员的考察,发现该生群众基础好、为人热情、开朗活泼,是师生心中的小太阳。最终她成功入选该计划,并积极参与到江苏省“绽放战疫青春 坚定制度自信”主题教育工作中,录制了“此生不悔入华夏,来生愿在种花家”主题演讲视频。

  她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共党员的责任和担当。作为江苏省青年观察员,对南通市非公企业团建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并向团省委组织部递交了《非公企业团组织建设状况调查报告》。在通大团委挂职期间,组织负责省挑战杯赛事服务、南通市首届跆拳道邀请赛、“通大爱传青海”公益项目等;现为我校研究生会副主席,统筹策划了南通大学研究生代表大会、“学习百年党史,厚植家国情怀”研究生学党史系列活动等;今年,她是我校招生宣传大使,被我校多个学院、职能部门邀请分享支教感悟,在她的影响下,通大教科院先后有31名研究生分别前往青海海南州、新疆伊宁、贵州荔波、贵州纳雍参加研究生支教实践。

  燃烧青春 笃学力行

  读研后,张玲对师范生培养和教育公平比较感兴趣,她发现西部地区吸引力低,人才引进面临挑战、西部高校的教学质量有待提升、西部高校较高层次科研成果少,与东部高校差距大、西部地区高校人才大量外流等问题依旧严重。而之前的支教经历让她对西部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她希望和西部不仅只有那一年之约,更愿意将自己的职业规划与西部相联系,响应国家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她说自己作为一个从小接受东部教育并在西部支教的体验者,切实意识到东西部教育之间存在差距:当时支教所带的班级英语均分36分便是年级前三,很多孩子的梦想是长大了放羊,学生对初中毕业了还要读书也很不理解……面对这样的现状,她知道要想从根本上提高西部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就必须拥有一批优秀的本土师资;但经过调研后她发现西部高校人才引进比较困难、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因此,成为一名西部高校教师是她的职业目标,她希望今后能成为一名高校教师,并为西部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本土教师。

  开发西部地区高校的教师资源,已经成为西部崛起的重要一环,她愿意成为“西迁”中的一员,将通大的莫文隋精神和西迁精神相结合,通过改变一代又一代的师范生去从根本上改善西部的教育。新时代下,国家对于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予以了高度重视和各方面的支持保障,高校教师是西部高校成长和发展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和最核心的人力资本。她坚信,成为一名优秀的西部高校教师,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对西部有浓厚的感情,她表示,自己一定会朝着这个梦想义无反顾、继续前行。

  “迎风雨而上,小个子有大能量”,这是张玲同学的真实写照。

责任编辑:周灵

张 玲:情暖山区播种教育艾火 青春向党践行崇高使命
发布时间:2021-09-09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

  

    “做一个有温度的人”是张玲踏入南通大学后立下的个人追求。大学期间,她始终坚持着这一目标,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七年来,她学习成绩优异、工作能力突出、志愿服务积极,实现了“成为一个有温度的人”的诺言。

  情暖山区 支短情长

  今年是张玲在通大的第七年,她说,犹记得多年前刚踏入校园,便有穿着“莫文隋”红马甲的学姐接走了她手中的行李箱,踏入通大的第一步就感受到了志愿者的温暖,从那时起,通大莫文隋精神的种子便已经在她心里生根发芽,她选择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用爱挥洒青春。

  大二暑假,她前往四川万源的一个小山村进行了一个月的支教工作,在那里经历了太多人生中的第一次,第一次知道学生需要走2个小时山路上学,第一次挑河水,第一次需要利用太阳晒热凉水洗澡……太多的第一次让她回校后念念不忘,希望能够尽自己所能,真真切切为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做些事。此后,她通过大学生公益组织“微光支教”工作人员的选拔,与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一起参与到“女童保护”“爱心午餐”等系列志愿活动中。

  才育高原 爱传青海

  本科毕业,张玲加入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在青海省贵德县进行了一年的支教工作,是民族学校的一名八年级英语教师。她所接手的班级刚刚遭遇了一名正式编制教师离职的困境,刚开始,学生们对她的到来并不欢迎,甚至有一些敌对。师生关系缺乏信任、课堂情况混乱无序、英语课说藏文、不做作业成为她每天面对的常态。回忆刚支教的那一个月,她觉得很委屈。每次上课踏入班级前她都需要做好强大的心理建设,下课后一个人躲在办公室里哭。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真心为学生们好却不被学生喜欢,甚至在心里怀疑自己选择的这一年是否有意义?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陈鹤琴先生的教育理念一直支撑着张玲不改初心、砥砺前行。就这样,一个月、两个月……半学期过去了,她的学生们终于认识到这个从江苏来的小个子老师真的有点不一样。无论学生怎么对待她,每次上课她总是洋溢着最真诚的笑脸和学生们问好;无论哪个班的学生来请她帮忙、请教问题,她总是耐心解答;为了不错过学生的请教问题,她的办公室永远是最晚熄灯的那一间;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她的课堂总是充满欢声笑语,自制的“知识清单”成为孩子们的学习法宝;她的志愿者津贴大都用来为学生买笔、买礼物。就这样,在她日复一日的坚持下,孩子们越来越喜欢她的课,班级也渐渐改变了:学生越来越团结,学习越来越认真,考试一次比一次进步大。

  一提到她的学生,张玲便不自觉笑了起来,在她看来,她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优点。她有一个学生叫才旦卓玛,是那种在人群中可能非常不起眼的女生,腼腆、害羞,总是默默地不说话。但是上课的时候,总是可以看到这个学生睁着求知的眼睛在认真地听讲,然而成绩却非常不理想,总是班级倒数。面对这个情况,她会利用课后叫才旦卓玛到办公室进行辅导,有一次15道题才旦卓玛只对了3、4题,知识点讲了7、8遍还是不会。张玲安慰道:没关系,我们再来一次。听到这句话,才旦卓玛的眼泪止不住掉了下来,她说到,从小到大,从来没有一个老师在给她讲许多遍后不是责骂她,而是鼓励她。正因为张玲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她的学生从一开始的唯唯诺诺,到后来在县级书画比赛中荣获一等奖,才旦卓玛抱着她说道:“老师,感谢您出现在我生命里,感谢您爱我,保护了我这颗敏感的心。”

  这样的故事在张玲和她学生之间还有很多很多,正是因为她对学生无条件的爱和信任,她所带教的班级成绩从倒数第一到正数第三,其中一名学生已成功考入南京江宁高级中学民族班,能够有机会来到江苏接受教育。

  一年支教期满,离别的脚步悄然来临,张玲本想趁着学生午睡悄悄离校,她的一个学生看到后,立刻告诉其他同学阿玲老师要走了。就这样,孩子们衣服都没来得及穿好,所有学生奔跑到校门口,隔着门一对着她一声又一声喊道:“阿玲老师,我们爱你!”

  这一年,她深深体会到爱是责任、爱是行动、爱是能力。这一年,她收获了成长,这一年,真的很有意义。

  先锋骨干 播撒阳光

  团省委曾委托我校团委对张玲同学进行了第二期“青马工程——先锋骨干计划”学员的考察,发现该生群众基础好、为人热情、开朗活泼,是师生心中的小太阳。最终她成功入选该计划,并积极参与到江苏省“绽放战疫青春 坚定制度自信”主题教育工作中,录制了“此生不悔入华夏,来生愿在种花家”主题演讲视频。

  她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共党员的责任和担当。作为江苏省青年观察员,对南通市非公企业团建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并向团省委组织部递交了《非公企业团组织建设状况调查报告》。在通大团委挂职期间,组织负责省挑战杯赛事服务、南通市首届跆拳道邀请赛、“通大爱传青海”公益项目等;现为我校研究生会副主席,统筹策划了南通大学研究生代表大会、“学习百年党史,厚植家国情怀”研究生学党史系列活动等;今年,她是我校招生宣传大使,被我校多个学院、职能部门邀请分享支教感悟,在她的影响下,通大教科院先后有31名研究生分别前往青海海南州、新疆伊宁、贵州荔波、贵州纳雍参加研究生支教实践。

  燃烧青春 笃学力行

  读研后,张玲对师范生培养和教育公平比较感兴趣,她发现西部地区吸引力低,人才引进面临挑战、西部高校的教学质量有待提升、西部高校较高层次科研成果少,与东部高校差距大、西部地区高校人才大量外流等问题依旧严重。而之前的支教经历让她对西部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她希望和西部不仅只有那一年之约,更愿意将自己的职业规划与西部相联系,响应国家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她说自己作为一个从小接受东部教育并在西部支教的体验者,切实意识到东西部教育之间存在差距:当时支教所带的班级英语均分36分便是年级前三,很多孩子的梦想是长大了放羊,学生对初中毕业了还要读书也很不理解……面对这样的现状,她知道要想从根本上提高西部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就必须拥有一批优秀的本土师资;但经过调研后她发现西部高校人才引进比较困难、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因此,成为一名西部高校教师是她的职业目标,她希望今后能成为一名高校教师,并为西部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本土教师。

  开发西部地区高校的教师资源,已经成为西部崛起的重要一环,她愿意成为“西迁”中的一员,将通大的莫文隋精神和西迁精神相结合,通过改变一代又一代的师范生去从根本上改善西部的教育。新时代下,国家对于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予以了高度重视和各方面的支持保障,高校教师是西部高校成长和发展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和最核心的人力资本。她坚信,成为一名优秀的西部高校教师,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对西部有浓厚的感情,她表示,自己一定会朝着这个梦想义无反顾、继续前行。

  “迎风雨而上,小个子有大能量”,这是张玲同学的真实写照。

责任编辑:周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