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河海大学水文院赴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调研实践博士团:读万卷书,阅万里长江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9-09 来源:

  2014年起,河海大学水文院博士团赴长江委水文局调研考察暑期实践活动已连续开展8年,活动参与人数超120人,着力打造了跨年级、高水平、传承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成果代代积累,构建了可持续的人才交流桥梁。此外,实践调研形式丰富,团队赴长江委水文局机关、水文局三大业务中心、下辖水文站、长江委水文局三峡分局、三峡水利枢纽等单位,运用实地参观、学术交流、校友采访、师生同行、现场教学、线上技术支持等方式创新多地点、多维度的社会实践模式,寓学于行,实现从认知到践行的转化,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紧密贴合时事热点,切实响应社会需求 

  活动紧密贴合“长江大保护”、“河长制”以及2020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等社会热点事件。其中,2014—2019年均进行了长江流域水生态现状以及三峡大坝的修建对鱼类的影响调研;2018年进行了“河长制”宣讲调研;2020年,在发生流域性大洪水的紧急情况下,实践团以河海大学多年研究成果新安江模型、陕北模型等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打造了一套实时、高效、专业化的全国洪涝灾害风险预报技术体系,并入选2020年全国洪涝灾害预测预报与分析指定的技术支撑团队,切实响应了社会需求,坚守了水利人的初心使命。 

  依托学院特色育人品牌,结合水文专业特点 

  活动围绕水文院特色育人品牌,结合水文专业特点,从“传承”到“发展”层层递进展开,以长江委员会水文局为依托,8年来开展了以“体验水文信息变革”“促进水文绿色发展”“立足科技防汛减灾”“创新引领水文发展” 等为主题的极具水文特色的活动。激励博士团学子积极传承并发展水文,砥砺前行,以积极行动促进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水文精神不断传承,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将科研落地,实现“多元互动、双向受益”  

  河海大学毕业生是长江委员会水文局重要的人才来源,通过基层实践、多元互动,不仅能够使实践团了解一线防汛抗旱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深入基层顶岗实践,还能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使学术科研落地;而且有利于生产单位宣传人才需求意向,有效推进我校与长江委水文局的人才合作关系,实现双向受益。 

  深入基层顶岗实践,体验水文信息变革 

  水文数据的时效性对防汛、水利调度、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治理等工作意义重大。为体验水文信息技术的变革,实践团在20152019年期间,先后前往沙市水文站、荆江观音矶、水旱灾害防御局、水文局预报中心、水文局三峡分局等基层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实践团成员实地操作ADCP在线流量监测设备、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等先进设备进行水文情报收集,以此了解我国先进的自动测报系统、现代感知技术、遥测终端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在水文测验、参数采集上的应用。同时,实践团成员考察了实时洪水预报系统及水库群调度方式,积极交流在洪水预报及水库调度过程中遇到的技术困难,与工作人员进行讨论学习。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水文对工农业生产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交通和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都有着重要影响,对信息的准确性、实时性要求越来越高,对水文工作人员的要求也更加严格。通过深入基层顶岗实践,实践团深入了解到了坚持创新引领思想、大力推进水文监测信息化、开启水文信息变革新局面的重要性。 

  促进水文绿色发展,加强河湖生态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梦”宏大诗篇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部分,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民群众的福祉,这是国之责任,也是民意所在。实践团多年来坚持开展实地调研、宣讲普及、交流座谈等活动,全心全意助力水文绿色发展,不遗余力为河湖生态建设出谋划策。2015年,实践团前往中华鲟研究所,学习中华鲟人工繁殖、放流技术和生态习性等,了解水利人为中华鲟这一珍稀物种不因葛洲坝工程和三峡工程的建设阻断其洄游通道而灭绝所付出的艰辛努力。2018年实践团赴长江委及周边社区、村庄开展河长制宣讲调研,通过多种形式全面宣讲河长制,普及水环境保护知识,宣传相关法律法规,使人们了解河长制、支持河长制,提高社会公众对河湖保护工作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提高全民爱水、亲水、节水、护水的自觉性和主动性。2019年实践团同长江委水文局、水旱灾害防御局的工作人员开展座谈会议,就严格水资源管理、加强河湖资源保护、河湖水污染防治、水环境综合治理、河湖生态修复、河湖长效管护、河湖法监督、河湖综合功能等议题进行学术汇报发言。通过提出切实的水污染防治措施和进行长期的河长体验,实践团努力创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坚定不移地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实后盾。 

  立足科技防汛减灾,服务一线抗洪战斗 

  2020年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我国经历了严峻的疫情挑战,还经受了极端降雨、流域性大洪水的考验。自6月以来,我国江南、华南、西南暴雨明显增多,多地发生洪涝地质灾害。为积极响应国家应急部2020年全国洪涝灾害预测预报与分析的需求,水文院成立了由杨涛、王加虎、梁忠民、石朋、何祺胜、张晓祥等学院内外数十位水文气象专家和8名学生组成的实践团,以应急技术支持为主旨,为国家防汛救灾指挥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作为一批有志于响应国家号召、奉献水文技术工作的团队,实践团投身于防洪救灾的幕后工作,防洪抗旱减灾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每日为应急部减灾司提供了全国重点区域洪涝灾害预测预警分析的专报成果,为国家防总调度指挥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同时团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水情信息查询、数据整理、软件绘图、简报撰写和传输等各个流程分别安排人手,并推行轮班制来提高团队运作效率。经国家应急管理部公开招标和评审,团队最终入选了2020年全国洪涝灾害预测预报与分析指定的技术支撑团队。作为水之子,团队成员志愿加入到这项防洪救灾的幕后工作中,将个人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国家防汛救灾工作的实践中,传承“天下有溺犹己溺”的河海精神,坚守“治水患兴水利”的初心使命。 

  创新引领水文发展,切实提升服务功能 

  新时代迎接新挑战,流域内农业和城市开发等活动加剧了局部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降低了植被覆盖率,加重了水污染问题,改变了原有水系和河道的径流特性。为切实解决当代水问题,引领水文发展,实践团于2016年赴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开展长江与水文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交流会上,长江委水文局三大业务中心、博士团分别派出代表,进行相关学术汇报发言,杨涛副院长、梁忠民教授,青年教师黄峰分别做了《海绵城市建设新技术研究》《洪水概率预报研究进展》《国际河流水安全问题研究》的学术报告;长江委水文局技术中心副主任许全喜博士、水资源中心邵骏博士分别进行了题为《三峡工程蓄水运用以来水库淤积及坝下游河湖泥沙冲淤演变研究》和《水资源管理体系下长江上游梯级水库群联合调度研究》的技术交流。通过学术交流,实践团加深了对于国内水文行业的发展历程与方向的理解,感悟到“数字长江”的建设构想对水文和水资源工作的要求和挑战。实践团将始终秉承创新是引领水文发展第一动力的理念,只有通过技术创新、科技创新、人才创新、行业创新的重大推动力,加大水文部门新技术新装备的应用和研发,下大力气开展科技攻关,推广应用新技术,加快提升支撑能力,才能助力水文现代化建设与发展,不断拓展水文社会公共服务,基本建成满足水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水文业务和管理体系。实践团坚持以“社会水文、绿色水文、智慧水文、和谐水文”为新的起点,增强水文行业的社会服务功能,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探寻水文发展的新思路。 

责任编辑:耿美琳

河海大学水文院赴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调研实践博士团:读万卷书,阅万里长江
发布时间:2021-09-09   
来       源:  
作       者:

  2014年起,河海大学水文院博士团赴长江委水文局调研考察暑期实践活动已连续开展8年,活动参与人数超120人,着力打造了跨年级、高水平、传承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成果代代积累,构建了可持续的人才交流桥梁。此外,实践调研形式丰富,团队赴长江委水文局机关、水文局三大业务中心、下辖水文站、长江委水文局三峡分局、三峡水利枢纽等单位,运用实地参观、学术交流、校友采访、师生同行、现场教学、线上技术支持等方式创新多地点、多维度的社会实践模式,寓学于行,实现从认知到践行的转化,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紧密贴合时事热点,切实响应社会需求 

  活动紧密贴合“长江大保护”、“河长制”以及2020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等社会热点事件。其中,2014—2019年均进行了长江流域水生态现状以及三峡大坝的修建对鱼类的影响调研;2018年进行了“河长制”宣讲调研;2020年,在发生流域性大洪水的紧急情况下,实践团以河海大学多年研究成果新安江模型、陕北模型等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打造了一套实时、高效、专业化的全国洪涝灾害风险预报技术体系,并入选2020年全国洪涝灾害预测预报与分析指定的技术支撑团队,切实响应了社会需求,坚守了水利人的初心使命。 

  依托学院特色育人品牌,结合水文专业特点 

  活动围绕水文院特色育人品牌,结合水文专业特点,从“传承”到“发展”层层递进展开,以长江委员会水文局为依托,8年来开展了以“体验水文信息变革”“促进水文绿色发展”“立足科技防汛减灾”“创新引领水文发展” 等为主题的极具水文特色的活动。激励博士团学子积极传承并发展水文,砥砺前行,以积极行动促进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水文精神不断传承,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将科研落地,实现“多元互动、双向受益”  

  河海大学毕业生是长江委员会水文局重要的人才来源,通过基层实践、多元互动,不仅能够使实践团了解一线防汛抗旱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深入基层顶岗实践,还能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使学术科研落地;而且有利于生产单位宣传人才需求意向,有效推进我校与长江委水文局的人才合作关系,实现双向受益。 

  深入基层顶岗实践,体验水文信息变革 

  水文数据的时效性对防汛、水利调度、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治理等工作意义重大。为体验水文信息技术的变革,实践团在20152019年期间,先后前往沙市水文站、荆江观音矶、水旱灾害防御局、水文局预报中心、水文局三峡分局等基层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实践团成员实地操作ADCP在线流量监测设备、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等先进设备进行水文情报收集,以此了解我国先进的自动测报系统、现代感知技术、遥测终端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在水文测验、参数采集上的应用。同时,实践团成员考察了实时洪水预报系统及水库群调度方式,积极交流在洪水预报及水库调度过程中遇到的技术困难,与工作人员进行讨论学习。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水文对工农业生产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交通和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都有着重要影响,对信息的准确性、实时性要求越来越高,对水文工作人员的要求也更加严格。通过深入基层顶岗实践,实践团深入了解到了坚持创新引领思想、大力推进水文监测信息化、开启水文信息变革新局面的重要性。 

  促进水文绿色发展,加强河湖生态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梦”宏大诗篇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部分,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民群众的福祉,这是国之责任,也是民意所在。实践团多年来坚持开展实地调研、宣讲普及、交流座谈等活动,全心全意助力水文绿色发展,不遗余力为河湖生态建设出谋划策。2015年,实践团前往中华鲟研究所,学习中华鲟人工繁殖、放流技术和生态习性等,了解水利人为中华鲟这一珍稀物种不因葛洲坝工程和三峡工程的建设阻断其洄游通道而灭绝所付出的艰辛努力。2018年实践团赴长江委及周边社区、村庄开展河长制宣讲调研,通过多种形式全面宣讲河长制,普及水环境保护知识,宣传相关法律法规,使人们了解河长制、支持河长制,提高社会公众对河湖保护工作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提高全民爱水、亲水、节水、护水的自觉性和主动性。2019年实践团同长江委水文局、水旱灾害防御局的工作人员开展座谈会议,就严格水资源管理、加强河湖资源保护、河湖水污染防治、水环境综合治理、河湖生态修复、河湖长效管护、河湖法监督、河湖综合功能等议题进行学术汇报发言。通过提出切实的水污染防治措施和进行长期的河长体验,实践团努力创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坚定不移地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实后盾。 

  立足科技防汛减灾,服务一线抗洪战斗 

  2020年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我国经历了严峻的疫情挑战,还经受了极端降雨、流域性大洪水的考验。自6月以来,我国江南、华南、西南暴雨明显增多,多地发生洪涝地质灾害。为积极响应国家应急部2020年全国洪涝灾害预测预报与分析的需求,水文院成立了由杨涛、王加虎、梁忠民、石朋、何祺胜、张晓祥等学院内外数十位水文气象专家和8名学生组成的实践团,以应急技术支持为主旨,为国家防汛救灾指挥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作为一批有志于响应国家号召、奉献水文技术工作的团队,实践团投身于防洪救灾的幕后工作,防洪抗旱减灾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每日为应急部减灾司提供了全国重点区域洪涝灾害预测预警分析的专报成果,为国家防总调度指挥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同时团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水情信息查询、数据整理、软件绘图、简报撰写和传输等各个流程分别安排人手,并推行轮班制来提高团队运作效率。经国家应急管理部公开招标和评审,团队最终入选了2020年全国洪涝灾害预测预报与分析指定的技术支撑团队。作为水之子,团队成员志愿加入到这项防洪救灾的幕后工作中,将个人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国家防汛救灾工作的实践中,传承“天下有溺犹己溺”的河海精神,坚守“治水患兴水利”的初心使命。 

  创新引领水文发展,切实提升服务功能 

  新时代迎接新挑战,流域内农业和城市开发等活动加剧了局部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降低了植被覆盖率,加重了水污染问题,改变了原有水系和河道的径流特性。为切实解决当代水问题,引领水文发展,实践团于2016年赴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开展长江与水文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交流会上,长江委水文局三大业务中心、博士团分别派出代表,进行相关学术汇报发言,杨涛副院长、梁忠民教授,青年教师黄峰分别做了《海绵城市建设新技术研究》《洪水概率预报研究进展》《国际河流水安全问题研究》的学术报告;长江委水文局技术中心副主任许全喜博士、水资源中心邵骏博士分别进行了题为《三峡工程蓄水运用以来水库淤积及坝下游河湖泥沙冲淤演变研究》和《水资源管理体系下长江上游梯级水库群联合调度研究》的技术交流。通过学术交流,实践团加深了对于国内水文行业的发展历程与方向的理解,感悟到“数字长江”的建设构想对水文和水资源工作的要求和挑战。实践团将始终秉承创新是引领水文发展第一动力的理念,只有通过技术创新、科技创新、人才创新、行业创新的重大推动力,加大水文部门新技术新装备的应用和研发,下大力气开展科技攻关,推广应用新技术,加快提升支撑能力,才能助力水文现代化建设与发展,不断拓展水文社会公共服务,基本建成满足水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水文业务和管理体系。实践团坚持以“社会水文、绿色水文、智慧水文、和谐水文”为新的起点,增强水文行业的社会服务功能,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探寻水文发展的新思路。 

责任编辑:耿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