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正为范,德高为师,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一言一行,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有责任有担当的校长,一举一动,如阳光普照,让菁菁校园充满生命的活力。
赵世连,江苏省板浦高级中学党工委书记、校长。27年扎根农村教育,他心系农村孩子,如春蚕吐丝、如红烛流光,默默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爱从泥土芬芳起 让希望之苗更茁壮
“既然把根扎在乡村,我愿意做一名泥腿子教师。”做泥腿子教师,就需要在风雨的日子里在泥泞中跋涉。从走上讲台那一刻开始,赵世连就把自己的身心,托付给散发着泥土芬芳的乡村教育。
他规划每周的家访计划,列出需要特别关心的学生,跟踪每一个学生成长轨迹。单亲家庭的孩子,他安排每周一次心理疏导;留守学生,他总是一次次找到孩子的看护人,查问孩子放学后是否按时回家,有没有需要警觉的情绪波动;贫困家庭,他除了捐钱捐物,还对家长们进行脱贫思想动员,帮助他们致富,更不让班上任何一个贫困生辍学。几年下来,他做的家访笔记堆成了一座小山,他跟踪学生绘制的成长曲线,挂满了宿舍、办公室。
赵世连做班主任的时候,发现学生小王(化名)精神萎靡,情绪异常。家访得知小王的父亲因赌博借了高利贷,债主追得急,家门已被封几天了。当时,刚刚通过南京大学法律本科自学考试赵世连,拿起法律武器,为这个家庭纾祸解难。这件事对学生影响很大,小王振作起来,勤奋努力,对法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已经成为业界很有影响的律师。
爱从思政课堂起 让孩子三观更明确
作为一名长期坚守在教学一线的思政课教师,赵世连老师在教学中注重以事实说话,采用真实案例辅助教学,用真人真事印证理论。他结合生情、校情、党情、国情开展立体化教学,让思想政治课真正走进学生心中,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让学生对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人生课题有了正确清晰的认识。
赵世连老师通过广泛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他边教学边总结,根据学校实际开展课题研究,积极撰写教学心得和教育教学论文。27年来,他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近30篇,其中5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积极参与主持各级各类课题8项,其中省级课题3项。由于教育教学成绩突出,赵世连老师获评“连云港市师德先进个人”“基础教育先进个人”“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并荣登中文核心期刊“《中学思想政治参考》封面人物。
爱从责任担当起 让德育路径更宽广
“一校之长,意味着责任与担当,我愿意做塑造学生灵魂的工匠。”做塑造学生灵魂的工匠,需要在德育的内涵上多一些创新型的拓展。赵世连作为乡村高中校长,积极创建省“法德融合课程基地”,让学生在法德文化熏陶和认知中从他律走向自律,在法德文化认同中走向自觉践行,最终实现知行合一;2020年他秉承学校“崇真敬业”古老校训,笃定“忠勇勤朴,厚学立身”的育人目标,提炼“崇真教育”,建设“崇真教育”品格提升工程,明确了学生应有的道德成长目的及标准,从“求真知”“明真理”“育真情”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实现自己的基于“做真人”的生命成长,将立德树人从精神引领内化为价值认同。随着项目建设获得省级立项,赵世连德育实践的步伐越发沉稳。他利用市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的身份,围绕“创建法制校园”“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议题,撰写了4份提案,得到相关部门重视,板浦高中也成为了市“法德教育基地”“求真教育模范学校”。
为了让内涵项目建设更上一层楼,赵世连老师不断统筹社会资源,努力让不同部门协同参与形成合力。他走访社区、法院、博物馆……拜访法律专家、地方文化名家、关工委老同志等,制订法德教育实施方案,“跑断腿,婆婆嘴”“请进来、走出去”,让德育接地气,让法制进校园。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德育先进校、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文明校园、连云港市全面育人先进学校。赵世连也被评为市法制教育先进个人。
爱从心灵守护起 让身心防线更牢固
“当疫情来临,我只能冲在最前面,守护孩子的身心健康。”2020年上半年,学校复课后,有十几个同学呕吐、发热、咳嗽。赵世连想的是必须让孩子们摆脱恐惧,得到规范治疗。他第一时间穿上防护服,在校医室,和孩子们促膝谈心,进行心理疏导;联系医院发热门诊,及时送医治疗。一天忙下来,已经夜深,当他脱下防护服的时候,已经累得不能走路。当得知生病的孩子都是普通感冒,他长长舒了一口气。
2022年4月4日深夜,新冠肺炎疫情再次来袭,紧张忙碌的疫情防开始了:校园封闭,信息统计,调配物资,全员核酸。眼睛熬红了,嗓子喊哑了,双腿跑肿了……多少个日夜,赵世连不眠不休,关注封控期内的校园动态,学生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出现了焦虑、多疑、暴躁、孤独寂寞等诸多的心理困扰。
面临现状,赵世连召开专项工作会议,制定及早预防、及时疏导、快速干预的思路,组建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小组,全面筑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防线,守护好疫情下学生的心理健康。赵世连说:“孩子的心理素质并不天生强大,如果不能得以缓解,有可能难以走出心理阴影。我们要多倾听,鼓励孩子把疫情面前的不同心理感受表达出来,然后因势利导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同学们,新冠肺炎可控可防,你们封控在校园,只要我们遵守防疫规定,反而是最安全的。”赵世连在心理辅导课上首先给孩子们打下了一针强心剂,帮助他们卸下包袱,安心学习。“当你心里害怕与不安时,一定要与父母和班主任聊聊天,让我们一起面对困难,一起解决问题。”赵世连耐心地鼓励孩子们学会倾诉、寻求帮助,传递信心与爱心,帮助学生走出“沉默误区”。 赵世连被封控在学校里时,他上高三的儿子只能陪着母亲隔离。当2000多名师生员工每天吃着新鲜丰盛的菜肴,他的妻儿只能每天吃方便面。
让赵世连欣慰的是,他的心血,他的付出,铸牢了校园疫情防护网,守护2000多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了家长的充分认可。在突击检查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后,市领导深有感触地说:“一所乡镇学校,尽管条件艰苦,但工作开展得扎实有效,师生生活学习井然有序,学生精神状态饱满积极,这样的好经验应该推广。”
这就是来自乡村教师的人格力量,眼噙泪花,27年如一日,深爱着已经融进自己生命的这片乡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