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盐城市

王克亮:倾心育人的表率

——江苏省射阳中学王克亮教师先进事迹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7-18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王克亮老师1992年毕业于苏州大学数学系,同年8月至2003年9月在射阳县明达中学任教,2003年9月起任县高中数学教研员、教研室副主任、中学教研室主任,2019年8月调入江苏省射阳中学任教,先后担任教师发展部副主任、督查指导部主任。
  尽心工作,勤恳踏实口碑好
  从教以来,王老师一直无比热爱教师职业,勤恳耕耘,默默奉献。2008~2011年间,任教研员的他,每天早晨上班前到校听一节课,风雨无阻,并于当晚撰写听课反思发给被听课的老师,三年下来,高中数学70%以上的内容都写了听后反思,有60多万字。2019年调入省射阳中学之后,为了实践自己的教学主张,他每节课都从零开始备课,经常早晨5:00前就起身进行教学设计,至2022年6月,花了三年时间建设成高中数学新授课与复习课的全套教学设计与课件,这些成果他都毫无保留地在备课组共享,在教研组传承。现在,无论是校内公开课还是竞赛课,数学课大多能看到他教学设计的影子。
  王克亮老师荣获“射阳县优秀教育工作者”“盐城市师德标兵”“盐城市优秀教师”“盐城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盐城市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江苏省教研先进个人”“江苏省劳动模范”等多个荣誉称号;当选为“盐城市党代会代表”;他的先进事迹在《射阳报》《江苏教工》等主流媒体上有过报道。
  倾心育人,课内课外爱心足
  每接一个新班,王老师对学生说的第一句话是“课上我是你们的老师,课下我是大家的朋友。”真心的相处,总能换来回报。学生经常过来找他,让他分享他们的成功。面对优秀学生,王老师会视实际情况给他们适度拓展,尽量发挥其潜能。面对学困生,王老师会通过个别谈心了解其成因,然后建立台账,因人施策,帮助他们重树学习信心。
  作为学校的中层干部,王老师正常参加学生常规值班管理,他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充满人文关怀。2020年春学期的一个周五晚上,当王老师在男生宿舍北楼四楼值班巡察时,一位学生悄悄对他说,最近每天晚上五楼会发出敲墙的声音,影响大家休息。于是,当晚每隔20分钟他就悄悄到五楼巡察一次,终于在接近12点时把敲墙的学生“逮”了个正着。王老师把这位学生带到宿舍外小声交流,得知他是因为失眠导致心情烦躁而敲墙,于是王老师对他说:“老师平时的睡眠也不太好,能理解你的痛苦,正巧老师的包里有谷维素片,给你几颗,你不妨每晚服用一颗试试;同时,老师也希望你以后不要再做出影响别人休息的事情来。”见王老师如此处理,该生爽快地答应了。通过后续跟踪了解,那晚之后该生再也没有敲过墙。
  潜心钻研,教学科研硕果累
  王老师一直坚持课堂教学研究,努力提升教学水平,他获得盐城市教研员课堂教学展评活动一等奖、省中学数学优秀录像课与教学设计一等奖、全国“一师一优课”活动“部优”,被评为“江苏省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王老师还注重提升科研水平,先后主持省级课题5个,荣获2018年省教育教学与研究成果(研究类)三等奖、2019年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成果一等奖;出版个人专著《高中数学教学“问题驱动”的探索与实践》;发表论文181篇,其中核心期刊49篇。
  2008年起,王老师专注于“课堂问题的设计与运用”的研究,从“问题导学”到“问题驱动”,最终构建了以“启问、探问、追问、回问”为四个要素的“四问驱动”教学范式,指向“问题解决”,实现学科育人。2020年教师节,他的学生许佳隆给他写道:“老实说,一开始上您的课,我感到很郁闷,您总是给我们很多时间去思考,让我们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开始大家都不太适应,不敢发言。但您很有耐心,一直用期待的眼光鼓励我们,渐渐地,一向不爱发言的我也开始勇敢地举手分享自己的想法。并不是每个想法我都有把握,事实上有时我回答得很忐忑。但是,当我忽然明悟的那一刹那,我能注意到您会心的一笑。那一刻,我能真切地感受到解决问题后的那种成就感。”这是他课堂教学的一个缩影。
  2021年,王老师凝练的项目《指向“四能”:高中数学“四问驱动”教学范式的构建与实践》荣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基础教育类)一等奖。
  诚心相教,示范辐射影响远
  王老师能利用公开课、讲座为载体展示自己的教学观念与主张,开设的31节县级以上公开课(其中省级3节)以及79场县级以上专题讲座(其中外省3场,省级5场),均受到一致好评。王老师重点培养的徐昌富、孙宏坤、徐华、周冬松等老师已成为市学科带头人;指导的程芳芳、周立清等十多位青年教师获得省、市学科竞赛一等奖。
  王老师领衔的“融和·臻善”教师团队于2022年被评为省第二批“四有”好教师重点培育团队,作为团队领衔人,他制订了聚焦“融和范式—模式实践—素养提升—特色打造—辐射引领”五个方面的建设方案。该团队每月集中研修或举行活动至少一次,或听专家讲座,或读书报告,或相互研讨,或交流反思,或送课到校……目前,团队已举行活动近30次,撰写活动纪要近15万字,初步构建了各学科融合“四问驱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责任编辑:周灵

王克亮:倾心育人的表率
——江苏省射阳中学王克亮教师先进事迹
发布时间:2023-07-18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
  王克亮老师1992年毕业于苏州大学数学系,同年8月至2003年9月在射阳县明达中学任教,2003年9月起任县高中数学教研员、教研室副主任、中学教研室主任,2019年8月调入江苏省射阳中学任教,先后担任教师发展部副主任、督查指导部主任。
  尽心工作,勤恳踏实口碑好
  从教以来,王老师一直无比热爱教师职业,勤恳耕耘,默默奉献。2008~2011年间,任教研员的他,每天早晨上班前到校听一节课,风雨无阻,并于当晚撰写听课反思发给被听课的老师,三年下来,高中数学70%以上的内容都写了听后反思,有60多万字。2019年调入省射阳中学之后,为了实践自己的教学主张,他每节课都从零开始备课,经常早晨5:00前就起身进行教学设计,至2022年6月,花了三年时间建设成高中数学新授课与复习课的全套教学设计与课件,这些成果他都毫无保留地在备课组共享,在教研组传承。现在,无论是校内公开课还是竞赛课,数学课大多能看到他教学设计的影子。
  王克亮老师荣获“射阳县优秀教育工作者”“盐城市师德标兵”“盐城市优秀教师”“盐城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盐城市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江苏省教研先进个人”“江苏省劳动模范”等多个荣誉称号;当选为“盐城市党代会代表”;他的先进事迹在《射阳报》《江苏教工》等主流媒体上有过报道。
  倾心育人,课内课外爱心足
  每接一个新班,王老师对学生说的第一句话是“课上我是你们的老师,课下我是大家的朋友。”真心的相处,总能换来回报。学生经常过来找他,让他分享他们的成功。面对优秀学生,王老师会视实际情况给他们适度拓展,尽量发挥其潜能。面对学困生,王老师会通过个别谈心了解其成因,然后建立台账,因人施策,帮助他们重树学习信心。
  作为学校的中层干部,王老师正常参加学生常规值班管理,他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充满人文关怀。2020年春学期的一个周五晚上,当王老师在男生宿舍北楼四楼值班巡察时,一位学生悄悄对他说,最近每天晚上五楼会发出敲墙的声音,影响大家休息。于是,当晚每隔20分钟他就悄悄到五楼巡察一次,终于在接近12点时把敲墙的学生“逮”了个正着。王老师把这位学生带到宿舍外小声交流,得知他是因为失眠导致心情烦躁而敲墙,于是王老师对他说:“老师平时的睡眠也不太好,能理解你的痛苦,正巧老师的包里有谷维素片,给你几颗,你不妨每晚服用一颗试试;同时,老师也希望你以后不要再做出影响别人休息的事情来。”见王老师如此处理,该生爽快地答应了。通过后续跟踪了解,那晚之后该生再也没有敲过墙。
  潜心钻研,教学科研硕果累
  王老师一直坚持课堂教学研究,努力提升教学水平,他获得盐城市教研员课堂教学展评活动一等奖、省中学数学优秀录像课与教学设计一等奖、全国“一师一优课”活动“部优”,被评为“江苏省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王老师还注重提升科研水平,先后主持省级课题5个,荣获2018年省教育教学与研究成果(研究类)三等奖、2019年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成果一等奖;出版个人专著《高中数学教学“问题驱动”的探索与实践》;发表论文181篇,其中核心期刊49篇。
  2008年起,王老师专注于“课堂问题的设计与运用”的研究,从“问题导学”到“问题驱动”,最终构建了以“启问、探问、追问、回问”为四个要素的“四问驱动”教学范式,指向“问题解决”,实现学科育人。2020年教师节,他的学生许佳隆给他写道:“老实说,一开始上您的课,我感到很郁闷,您总是给我们很多时间去思考,让我们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开始大家都不太适应,不敢发言。但您很有耐心,一直用期待的眼光鼓励我们,渐渐地,一向不爱发言的我也开始勇敢地举手分享自己的想法。并不是每个想法我都有把握,事实上有时我回答得很忐忑。但是,当我忽然明悟的那一刹那,我能注意到您会心的一笑。那一刻,我能真切地感受到解决问题后的那种成就感。”这是他课堂教学的一个缩影。
  2021年,王老师凝练的项目《指向“四能”:高中数学“四问驱动”教学范式的构建与实践》荣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基础教育类)一等奖。
  诚心相教,示范辐射影响远
  王老师能利用公开课、讲座为载体展示自己的教学观念与主张,开设的31节县级以上公开课(其中省级3节)以及79场县级以上专题讲座(其中外省3场,省级5场),均受到一致好评。王老师重点培养的徐昌富、孙宏坤、徐华、周冬松等老师已成为市学科带头人;指导的程芳芳、周立清等十多位青年教师获得省、市学科竞赛一等奖。
  王老师领衔的“融和·臻善”教师团队于2022年被评为省第二批“四有”好教师重点培育团队,作为团队领衔人,他制订了聚焦“融和范式—模式实践—素养提升—特色打造—辐射引领”五个方面的建设方案。该团队每月集中研修或举行活动至少一次,或听专家讲座,或读书报告,或相互研讨,或交流反思,或送课到校……目前,团队已举行活动近30次,撰写活动纪要近15万字,初步构建了各学科融合“四问驱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责任编辑:周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