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董振杰:以奋斗“振”青春,做“杰”出新农人

作者: 发布时间:2023-10-08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董振杰,男,中共党员,扬州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当选中国共青团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担任第八届“互联网+”国赛评委、校研究生会执行主席、校团委学生兼职副书记等职务。已发表核心期刊文章3篇,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9项。曾先后荣获第七届“互联网+”国赛金奖、第十二届“挑战杯”国赛金奖、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江苏省“优秀共青团员”、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江苏省“三好学生”等荣誉10余项。 

  丰收是写在大地上的诗篇,每一行都是兴农人与良田沃野的双向奔赴。心系三农,躬耕不辍,他是出身农家、投身农业的砥砺奋进者;矢志创新,屡获金奖,他是敢为人先、踔厉笃行的创客“新农人”。他就是来自扬州大学农学院的董振杰。 

  五年来,他带领团队步履不停,多次前往江苏扬州、泰州、盐城等地的乡村一线开展农情调研、提供助农服务,用自己的方式“深翻”脚下的泥土地。他敢闯会创,立志给“手把青秧插满田”的传统农业模式带来创新改变,针对农民育秧痛点,坚持科技攻关,研发的“新式水稻生态秧盘”获得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9项,产品推广面积超10万亩。  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赛道上,从独自奔跑到引领、帮助一群人奔跑,在董振杰的领跑下,越来越多的新农人逐梦沃野,活跃在农业农村创业创新的大舞台上,在广袤的大地上书写着强农兴农的新篇章。 

  秉持初心,种一颗“金种子” 

  董振杰从小就能看到老一辈们整日在田间忙碌劳作,深感农家的辛劳与农业的重要,他早早就立下了“为农谋丰收、为国做奉献”的初心。这初心如同一枚宝贵的种子,在他日复一日的努力中逐渐抽芽结果,从放弃出国留学到选择就读农学专业,再到成为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董振杰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扎扎实实。 

  他的梦想自扬州大学农学院启航。大一开始,他跟随学院社会实践团队走进乡村,开展支农支教志愿服务活动。在一次次的实践中,他发现传统农业面临的各种问题不断凸显,亟需科学技术赋能,为农民“减负”、为农业“提速”。于是,“科技助农促振兴”的念头,在他的脑海中日渐清晰起来。 

  2018年,董振杰加入了扬州大学农学院蒋敏老师所在的水稻高产优质栽培课题组,他心中的那颗“科技助农”的种子在之后的专业学习实践中逐渐觅得成长方向。 

  在扬州市沙头镇的育秧实践中,董振杰发现传统育秧环节繁琐,耗时耗工,丢弃的塑料秧盘更是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为解决这些问题,在导师的指导下,他与团队课题组成员废寝忘食地反复实验,近百次往返于实验室与田间,呕心沥血,一次又一次优化研究方案、检验研究成果。历经三年,他们终于研发出了“新式水稻生态秧盘”,将传统育秧基质与塑料秧盘合二为一,降低育秧成本,简化育秧流程,成功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变废为宝”。 

  躬耕沃野,育一株“优质苗” 

  “书本里长不出水稻,学农爱农必须两脚沾泥。”为了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董振杰带领科创团队走遍江苏扬州、泰州、盐城等十多个县市的农村,开展“新式水稻生态秧盘”的推广示范。 

  他带领团队下沉一线,开展配套技术指导服务,把科研论文写到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到生产一线中;他走村入户,提供产品销售等服务,积极搭建乡土人才学技术、提能力的培训平台,把现代农业知识送至农民手中。 

  实践淬炼真知,笃行方能致远。他们的步伐不仅仅停留在江苏省内,2020年,他带领团队来到陕西商洛市柞水县,就地方废弃菌包处理进行深入调研交流,开展科研工作,并与地方木耳种植大户达成合作,为实现绿水青山的梦想再添上一笔颜色。 

  要想在所学的领域大放光彩,先得练就过硬本领。董振杰清醒地说:“想育一株优质秧苗,必须沐浴阳光与甘霖,不断汲取营养。”他一直尽力抓住提升自我的机会,多次前往哈佛、耶鲁、斯坦福、麻省理工等多所高校进行学术交流,在实验室和图书馆时总是不知寒暑、不觉疲倦,一步步向上攀登科学高峰。 

  截至目前,董振杰带着“盘种餐”科创实践团队步履不停,组织参与农民培训指导会80余场,帮助农户500余户,成果推广面积超10万亩,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新农人”,村民们口中的“育秧专家”。 

  厚积薄发,成一方“乘凉稻” 

  “小组第一!”2021年10月16日,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舞台上,董振杰带领创新团队申报的“盘种餐——中国首创新式水稻生态秧盘”项目荣获金奖,这也是“四强争霸赛”舞台上唯一的农业项目。这一创新成果点亮了董振杰农业创业的道路。他先后带领团队斩获“互联网+”创新创业国赛金奖、“挑战杯”创新创业国赛金奖、“创青春”国赛银奖等20余项国省级竞赛荣誉,成功入选第八届“互联网+”国赛评审专家,并不断以赛促创,锤炼自我,提升能力。 

  为了号召更多有志青年投身农业,助力乡村振兴,他主动化身为“新农人”的“代言人”。作为江苏省青年观察员,他在扬州各地进行细致调研与实地走访,精心呵护志同道合、发光发热的青春团体;作为“领航·开学第一课”主讲人,他在视频网站上分享农科生的故事,在线观看人数达8万人次;作为农科毕业生,他受邀参加电视节目,讲述学农初心,获得全网点赞。今年夏天,他作为团中央十九大代表前往北京,带着三农情怀为“新农业”献策、为“新农人”发声。 

  初心恒在,纵然万水千山。“我的梦想和千万农学人的梦想一样,就是稻菽千重浪、禾下好乘凉。”董振杰说,“道阻且长,我将永远扎根大地,向上生长!”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董振杰将继续带着青春的朝气与锐意,一往无前,为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写下属于自己的精彩注脚。 

责任编辑:耿美琳

董振杰:以奋斗“振”青春,做“杰”出新农人
发布时间:2023-10-08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

  

       董振杰,男,中共党员,扬州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当选中国共青团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担任第八届“互联网+”国赛评委、校研究生会执行主席、校团委学生兼职副书记等职务。已发表核心期刊文章3篇,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9项。曾先后荣获第七届“互联网+”国赛金奖、第十二届“挑战杯”国赛金奖、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江苏省“优秀共青团员”、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江苏省“三好学生”等荣誉10余项。 

  丰收是写在大地上的诗篇,每一行都是兴农人与良田沃野的双向奔赴。心系三农,躬耕不辍,他是出身农家、投身农业的砥砺奋进者;矢志创新,屡获金奖,他是敢为人先、踔厉笃行的创客“新农人”。他就是来自扬州大学农学院的董振杰。 

  五年来,他带领团队步履不停,多次前往江苏扬州、泰州、盐城等地的乡村一线开展农情调研、提供助农服务,用自己的方式“深翻”脚下的泥土地。他敢闯会创,立志给“手把青秧插满田”的传统农业模式带来创新改变,针对农民育秧痛点,坚持科技攻关,研发的“新式水稻生态秧盘”获得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9项,产品推广面积超10万亩。  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赛道上,从独自奔跑到引领、帮助一群人奔跑,在董振杰的领跑下,越来越多的新农人逐梦沃野,活跃在农业农村创业创新的大舞台上,在广袤的大地上书写着强农兴农的新篇章。 

  秉持初心,种一颗“金种子” 

  董振杰从小就能看到老一辈们整日在田间忙碌劳作,深感农家的辛劳与农业的重要,他早早就立下了“为农谋丰收、为国做奉献”的初心。这初心如同一枚宝贵的种子,在他日复一日的努力中逐渐抽芽结果,从放弃出国留学到选择就读农学专业,再到成为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董振杰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扎扎实实。 

  他的梦想自扬州大学农学院启航。大一开始,他跟随学院社会实践团队走进乡村,开展支农支教志愿服务活动。在一次次的实践中,他发现传统农业面临的各种问题不断凸显,亟需科学技术赋能,为农民“减负”、为农业“提速”。于是,“科技助农促振兴”的念头,在他的脑海中日渐清晰起来。 

  2018年,董振杰加入了扬州大学农学院蒋敏老师所在的水稻高产优质栽培课题组,他心中的那颗“科技助农”的种子在之后的专业学习实践中逐渐觅得成长方向。 

  在扬州市沙头镇的育秧实践中,董振杰发现传统育秧环节繁琐,耗时耗工,丢弃的塑料秧盘更是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为解决这些问题,在导师的指导下,他与团队课题组成员废寝忘食地反复实验,近百次往返于实验室与田间,呕心沥血,一次又一次优化研究方案、检验研究成果。历经三年,他们终于研发出了“新式水稻生态秧盘”,将传统育秧基质与塑料秧盘合二为一,降低育秧成本,简化育秧流程,成功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变废为宝”。 

  躬耕沃野,育一株“优质苗” 

  “书本里长不出水稻,学农爱农必须两脚沾泥。”为了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董振杰带领科创团队走遍江苏扬州、泰州、盐城等十多个县市的农村,开展“新式水稻生态秧盘”的推广示范。 

  他带领团队下沉一线,开展配套技术指导服务,把科研论文写到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到生产一线中;他走村入户,提供产品销售等服务,积极搭建乡土人才学技术、提能力的培训平台,把现代农业知识送至农民手中。 

  实践淬炼真知,笃行方能致远。他们的步伐不仅仅停留在江苏省内,2020年,他带领团队来到陕西商洛市柞水县,就地方废弃菌包处理进行深入调研交流,开展科研工作,并与地方木耳种植大户达成合作,为实现绿水青山的梦想再添上一笔颜色。 

  要想在所学的领域大放光彩,先得练就过硬本领。董振杰清醒地说:“想育一株优质秧苗,必须沐浴阳光与甘霖,不断汲取营养。”他一直尽力抓住提升自我的机会,多次前往哈佛、耶鲁、斯坦福、麻省理工等多所高校进行学术交流,在实验室和图书馆时总是不知寒暑、不觉疲倦,一步步向上攀登科学高峰。 

  截至目前,董振杰带着“盘种餐”科创实践团队步履不停,组织参与农民培训指导会80余场,帮助农户500余户,成果推广面积超10万亩,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新农人”,村民们口中的“育秧专家”。 

  厚积薄发,成一方“乘凉稻” 

  “小组第一!”2021年10月16日,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舞台上,董振杰带领创新团队申报的“盘种餐——中国首创新式水稻生态秧盘”项目荣获金奖,这也是“四强争霸赛”舞台上唯一的农业项目。这一创新成果点亮了董振杰农业创业的道路。他先后带领团队斩获“互联网+”创新创业国赛金奖、“挑战杯”创新创业国赛金奖、“创青春”国赛银奖等20余项国省级竞赛荣誉,成功入选第八届“互联网+”国赛评审专家,并不断以赛促创,锤炼自我,提升能力。 

  为了号召更多有志青年投身农业,助力乡村振兴,他主动化身为“新农人”的“代言人”。作为江苏省青年观察员,他在扬州各地进行细致调研与实地走访,精心呵护志同道合、发光发热的青春团体;作为“领航·开学第一课”主讲人,他在视频网站上分享农科生的故事,在线观看人数达8万人次;作为农科毕业生,他受邀参加电视节目,讲述学农初心,获得全网点赞。今年夏天,他作为团中央十九大代表前往北京,带着三农情怀为“新农业”献策、为“新农人”发声。 

  初心恒在,纵然万水千山。“我的梦想和千万农学人的梦想一样,就是稻菽千重浪、禾下好乘凉。”董振杰说,“道阻且长,我将永远扎根大地,向上生长!”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董振杰将继续带着青春的朝气与锐意,一往无前,为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写下属于自己的精彩注脚。 

责任编辑:耿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