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6月7日上午,当南京市第一中学学子在高考考场上看到这道语文作文题目时,他们无疑会会心一笑。今年的这篇高考作文,并不局限于要考生就问题本身回答“是”与“否”,考生可以就某个论题加以充分论证,对某个现象进行深度揭示,甚至也可以从更为乐观积极的角度去畅想未来科技的发展。而在南京一中开展的“院士1课堂”中,多位院士就曾与同学们探讨过相关话题。
“成全”人——超越常规开新局
南京一中源于1907年创设的崇文学堂,是南京市教育局直属中学之一。学校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江苏省模范学校,荣获全国文明校园、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南京市扛起“争当表率、争当示范、走在前列”三大光荣使命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学校还是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武向平院士科普工作站、全国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南京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星光基地示范校、南京市创新教育标杆校。
在117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秉承“求真”校训,勇担社会责任,培养了茅以升、饶子和等30多位院士和一大批在文化、教科、艺体领域的领军人物,在社会上赢得了良好的办学声誉。
从这深厚的“家底”之中,南京一中校长朱焱发现了学校新的成长点。2021年,他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在人民大会堂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讲话,深感新时代基础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职责和使命。很快,南京一中“院士1课堂”便破土而出,揭幕当天,16位院士亲临现场题写寄语。
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使命,需要更高层面、更大范围的整体设计和谋划,需要更加细致、更为严谨的科学研究的支撑和指导,需要更多打破常规、打开局面的创新实践。在朱焱的设想中,“院士1课堂”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的课堂,以“小课堂”做到“大育人”,并以此为起点,打造更多指向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品牌课程,形成科技课程群。
“院士1课堂”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讲座,而是一个具有明显育人“生态圈”特征的科学类特色品牌校本课程,并实现了三大突破。一是师资上从“为我所有”到“为我所用”,每一位院士都受聘为学校的“崇文导师”,并有序安排到学校的各个班级,实现班级管理的双导师制;二是课程思政理念与学生发展指导课程的整体融入,每一位院士的成长史就是一个献身科研、立志报国的奋斗故事,每一位院士的前沿研究领域都是学生未来可以选择的发展方向;三是课程资源的丰富和拓展,“院士1课堂”有具体的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计划和评价标准,强调课程实施的规范性。
比如说,科学家的每一次“课堂”都是开放的,学校会提前公布课堂主题,学生就能带着兴趣、问题和初步的思考进入课堂,相关的学科教师也会提前和学生探讨类似的话题。更为重要的是,当学校在课程管理过程中以一种开放的心态面对“课堂”时,多个学科的教师都能在其中找到学科知识的关联点,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受益。
现在,“院士1课堂”已经开展了34期,前17位院士的讲座内容被集成为一本小书《院士1课堂——在科学家身边成长》。随手翻看书页,能读到很多南京一中学子向院士提出的问题:“如果人类以后真的能够找到并利用暗物质和暗能量,会有怎样的发展前景呢?”“大气是一个混沌的活动,难以被预测,我们应该基于怎样的科学基础去预估大气变化,包括全球气候变化?”……
人才培养不能单打独斗,育苗固然重要,培土更为关键。“院士1课堂”在南京一中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而一中学子提问中所体现的探索精神,就是这颗种子开出的最美丽的花。
成“全人”——融通协同构生态
在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时,南京一中紧紧抓住“协同”这个关键词,对内强调构筑育人“生态圈”,指向共同目标实现和整体价值最优。在校园里,有一个巨大的傅科摆实验装置引人注目。从十几米的高处引下一根“细线”,线上系着一颗大球,悄无声息地不停摆动,给这片本身科创氛围浓厚的学习热土又增添了一分神秘感。像这样存在于身边的科技设施遍布学校的每一个角落。用朱焱的话说,就是“要让孩子走近科学,浸润在科学教育的环境之中,以舒展的教育成‘全人’”。
南京一中物理浸润式学习课程基地包括物理科学标识(傅科摆)、互动式科学文化长廊、前沿科技实验室、先进成像实验室、共轴光学实验室等,这些实验室都开发出了相应的物理课程,向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物理实验和观测活动。
“其实不仅是面向校内的学生,我们愿意打开校门,促进更多优秀的孩子们在一起合作,进行项目化学习。让我们的学生认识到更加优秀的朋友,碰撞出更精彩的思想火花。”南京一中信息服务处教师顾晓春介绍,学校在开始设计面向高一的科学教育课程时,就考虑了吸纳校外的学生。
科学教育并不浮于表面,经过多年探索,南京一中也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评价体系,学生学得好不好,还得上“演武场”。基于南京一中科学素养评估方案,“科技星斗”校本科学课程提出了学生获得南京一中高中生科学素养合格证必须达到的四个“一”,即一篇科学主题文章(中英文皆可),一次科学调查或实践活动,一场科普演讲或展示,一个科学学分。在南京一中奖励体系中针对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专门设立了“创造奖”,每学期评选一次,评选标准是“具有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造力,科技活动成绩突出”。
南京一中还建设了“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教师发展体系。学校通过规划设计、培训赋能、青蓝结对、课题研究、项目浸润等方式,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指明方向、理顺机制、搭建平台、细化步骤,竭力“成全”每一位教师。
“全”成人——打破边界办教育
“火炸药之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奋斗者”号、“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副总设计师李艳青博士……继南京一中“院士1课堂”启动后,2021年6月28日,又一波科学家齐聚学校,共同为“江苏少年工程院”揭牌。在这个古朴的建筑内,一个个学习项目落地生根,南京一中副校长张亮介绍,在两年时间里,学生要获得18学时的学分、完成3个科学学习或研究的任务以及通过由5名院士专家组成的评审团答辩后,可获得江苏少年工程院“小院士”称号。
在江苏少年工程院官网上,最吸引人的就是其广泛性的遴选原则——从全省中小学多渠道、多途径广泛选拔,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科技人才。
在校园内,将好的资源分享出去,敞开门来办教育。南京一中的科学教育打破了学校边界,融入了社会的广阔天地。通过与企业、社区、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学校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与创新机会。这种开放的教学模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也为社会各界提供了一个共同发展的平台。
对外寻求突破,对内则追求平衡。“以科学教育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连贯培养,而在高中阶段,更需要平衡好学业水平发展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朱焱说,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精力是有限的,人才的培养也有其自身规律,既要做好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也要高校的支持与培养。
6月初,南京一中的同学们在上海研学时遇到了校友——2023届毕业生汪明达,目前就读于复旦大学物理学系的学长面对学弟学妹在学习和未来生涯规划方面的困惑,分享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大学生活。在华东师范大学,南京一中学子跟着数学学院副院长程涛体验了一堂深入浅出的数学课,了解数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以及数学思维对于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高中学习的意义不仅在于积累知识,更在于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精神。”参加上海研学之旅的黄怡轲分享起自己的感悟。
舒展,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境界。它不仅意味着科学教育形式的多样,更象征着学生开阔和自由的心灵。南京一中为学生浸润学习、主动探索、自主成才准备了多选择的路径,形成了科学教育的“生态圈”。“我们不是要把每一个人培养成科学家,而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生态圈’中成长。”朱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