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高校

袁爱华:严而有爱,平易近人

——江苏科技大学教师袁爱华先进事迹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9-01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仰望着人生导师,江苏科技大学教师袁爱华从农村到城市、从“农门”进“教门”,倾心培养上千名莘莘学子拔节成长,影响带动数十名中青年骨干教师接力奋斗。在学生心中,袁爱华是“大家的良师益友”,在同事眼中,她是温柔而坚韧的“拼命三娘”。从学校教学名师到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优秀共产党员、省“五一巾帼标兵”,袁爱华30余载夙兴夜寐,躬耕教坛,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谱写不断登攀的篇章。

  此生无悔入教门

  “您还记得我吗,当年上您的课,我每次都是抢第一排座位。”在一次校友返校活动中,袁爱华的一个学生看到恩师后非常激动,拥抱着昔日的学生,袁爱华也觉得特别开心和满足。

  三尺讲台,一生情怀。袁爱华将满腔热血倾注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等教育事业上,先后主讲物理化学、配位化学等6门课程,获评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江苏省精品课程、江苏省线上一流课程、江苏省研究生优秀课程。她年均理论教学工作量100多个学时,在学校组织的历次学生评教中均为优秀,是口口相传的“好先生”。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为了“上好一堂课、讲精知识点”,袁爱华的教学创新驰而不息。她针对物理化学课程“内容抽象理解难、高阶思维建立难、行业素养提升难”三个教学痛点,实施“网格化重构教学矩阵、立体化创设教学环境、情境化创新教学模式、项目化培养高阶思维、三课堂联动思政育人、多元化完善考核评价”六大举措,提升课程教学的“两性一度”,获江苏省第三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

  春风化雨,思政树人。袁爱华递阶迭代课程思政案例库,发起创建的“长山夜漫谈”“江豚保护”思政育人品牌,被媒体报道200余篇次。江豚保护实践团获全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最高奖“母亲河奖”,该团队成员近三年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金奖、“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银奖、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等国家级奖励13项和省级奖励15项。“长山夜漫谈——构建和谐式思政育人生态场”获省高校党建工作创新三等奖,所在“红船化学”支部获江苏省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相关事迹被《新华日报》报道。

  初心不改,诲人不倦。她坚持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同步建设,秉承学校船舶与海洋办学特色,基于 OBE 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绿色理念的化学类复合创新型一流人才”为目标,坚持“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通过学科融通、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相关成果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二等奖2项,主编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和江苏省重点教材等5部。

  科研报国担使命

  “最美的科研誓言是报国,我们要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面向海洋强国战略和船舶绿色发展需求,袁爱华长期在功能配合物、电化学储能、环境催化等领域深耕细作,与多家相关企业等开展协同创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工信部高技术船舶科研课题3项等,发表SCI论文260余篇,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3件、授权韩国发明专利1件,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二等奖、中国石油与化工联合会科技进步三等奖等。

  “感触最深的是她始终保持着对学术的高度敏锐。” 2009年,袁爱华培养的首个博士研究生周虎以新型储氢材料为切入点进行申报基金项目,经过两年努力成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2014年,袁爱华开始关注储能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的研究,指导周虎再次获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

  “怎么去解释现象的背后,才是我们需要去研究和探索的。”袁爱华的一句话,让她的学生汪萍博士终生难忘。2021年,汪萍入选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在测试材料循环稳定过程中发现电池容量逐渐增加,就在论文中描述了该实验现象。“袁老师问我为什么?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什么?”随后,袁爱华和学生一起查文献,反复做实验、研讨,由浅入深梳理各种影响因素,终于破解了“为什么”。

  通过科研反哺教学,袁爱华指导学生获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与社会实践竞赛一等奖、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江苏省优秀毕业论文团队等,培养了包括国家优青、江苏省特聘教授、中科院“百人”等一批学术精英。

  勇当创新“领头雁”

  袁爱华身为团队带头人,既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名校博士学位,又积极引进新生力量,为团队持续壮大和创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团队成员入选各类省级人才达20余人次。

  近年来,袁爱华领衔的科研团队围绕精细化学品合成、能源分子转化、能源存储、环境治理等国家重战略需求,把科研答卷写在港珠澳大桥、福建沙埕湾跨海大桥、世界首台百万空冷机组等重大项目上。

  随着能源问题的日益凸显,她和团队成员进一步将研究方向聚焦在能源化学工程领域,致力于开发新型能源材料和高效能源转换技术,为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提供重要科学支持,取得了30余项科研成果,在国际JACS、AFM、PNAS、AEM等化学、材料和能源领域顶级刊物发表高水平SCI收录论文500余篇,为江苏科技大学的化学、材料科学和工程学进入ESI前1%作出突出贡献。

  创新突破是团队精神的实践表达。从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等基础学科到功能性纳米材料、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再到能源化学工程交叉学科领域,袁爱华和团队成员的研究覆盖了化学领域多个重要方向,团队成功开发出系列高性能的MOFs及其衍生纳米多孔材料,克服了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锂硫电池等电极材料循环性能差的共性难题,长期与相关领域企业开展产教融合,累计新增产值11718万元,利润1931万元。相关成果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团队成功获批江苏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

  如今,袁爱华每天依旧风风火火、忙忙碌碌,截至目前,她的事迹已被《中国教师报》《中国船舶报》、“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科学网等众多主流媒体广泛宣传报道。

责任编辑:陈路

袁爱华:严而有爱,平易近人
——江苏科技大学教师袁爱华先进事迹
发布时间:2024-09-01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仰望着人生导师,江苏科技大学教师袁爱华从农村到城市、从“农门”进“教门”,倾心培养上千名莘莘学子拔节成长,影响带动数十名中青年骨干教师接力奋斗。在学生心中,袁爱华是“大家的良师益友”,在同事眼中,她是温柔而坚韧的“拼命三娘”。从学校教学名师到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优秀共产党员、省“五一巾帼标兵”,袁爱华30余载夙兴夜寐,躬耕教坛,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谱写不断登攀的篇章。

  此生无悔入教门

  “您还记得我吗,当年上您的课,我每次都是抢第一排座位。”在一次校友返校活动中,袁爱华的一个学生看到恩师后非常激动,拥抱着昔日的学生,袁爱华也觉得特别开心和满足。

  三尺讲台,一生情怀。袁爱华将满腔热血倾注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等教育事业上,先后主讲物理化学、配位化学等6门课程,获评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江苏省精品课程、江苏省线上一流课程、江苏省研究生优秀课程。她年均理论教学工作量100多个学时,在学校组织的历次学生评教中均为优秀,是口口相传的“好先生”。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为了“上好一堂课、讲精知识点”,袁爱华的教学创新驰而不息。她针对物理化学课程“内容抽象理解难、高阶思维建立难、行业素养提升难”三个教学痛点,实施“网格化重构教学矩阵、立体化创设教学环境、情境化创新教学模式、项目化培养高阶思维、三课堂联动思政育人、多元化完善考核评价”六大举措,提升课程教学的“两性一度”,获江苏省第三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

  春风化雨,思政树人。袁爱华递阶迭代课程思政案例库,发起创建的“长山夜漫谈”“江豚保护”思政育人品牌,被媒体报道200余篇次。江豚保护实践团获全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最高奖“母亲河奖”,该团队成员近三年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金奖、“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银奖、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等国家级奖励13项和省级奖励15项。“长山夜漫谈——构建和谐式思政育人生态场”获省高校党建工作创新三等奖,所在“红船化学”支部获江苏省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相关事迹被《新华日报》报道。

  初心不改,诲人不倦。她坚持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同步建设,秉承学校船舶与海洋办学特色,基于 OBE 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绿色理念的化学类复合创新型一流人才”为目标,坚持“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通过学科融通、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相关成果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二等奖2项,主编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和江苏省重点教材等5部。

  科研报国担使命

  “最美的科研誓言是报国,我们要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面向海洋强国战略和船舶绿色发展需求,袁爱华长期在功能配合物、电化学储能、环境催化等领域深耕细作,与多家相关企业等开展协同创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工信部高技术船舶科研课题3项等,发表SCI论文260余篇,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3件、授权韩国发明专利1件,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二等奖、中国石油与化工联合会科技进步三等奖等。

  “感触最深的是她始终保持着对学术的高度敏锐。” 2009年,袁爱华培养的首个博士研究生周虎以新型储氢材料为切入点进行申报基金项目,经过两年努力成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2014年,袁爱华开始关注储能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的研究,指导周虎再次获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

  “怎么去解释现象的背后,才是我们需要去研究和探索的。”袁爱华的一句话,让她的学生汪萍博士终生难忘。2021年,汪萍入选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在测试材料循环稳定过程中发现电池容量逐渐增加,就在论文中描述了该实验现象。“袁老师问我为什么?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什么?”随后,袁爱华和学生一起查文献,反复做实验、研讨,由浅入深梳理各种影响因素,终于破解了“为什么”。

  通过科研反哺教学,袁爱华指导学生获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与社会实践竞赛一等奖、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江苏省优秀毕业论文团队等,培养了包括国家优青、江苏省特聘教授、中科院“百人”等一批学术精英。

  勇当创新“领头雁”

  袁爱华身为团队带头人,既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名校博士学位,又积极引进新生力量,为团队持续壮大和创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团队成员入选各类省级人才达20余人次。

  近年来,袁爱华领衔的科研团队围绕精细化学品合成、能源分子转化、能源存储、环境治理等国家重战略需求,把科研答卷写在港珠澳大桥、福建沙埕湾跨海大桥、世界首台百万空冷机组等重大项目上。

  随着能源问题的日益凸显,她和团队成员进一步将研究方向聚焦在能源化学工程领域,致力于开发新型能源材料和高效能源转换技术,为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提供重要科学支持,取得了30余项科研成果,在国际JACS、AFM、PNAS、AEM等化学、材料和能源领域顶级刊物发表高水平SCI收录论文500余篇,为江苏科技大学的化学、材料科学和工程学进入ESI前1%作出突出贡献。

  创新突破是团队精神的实践表达。从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等基础学科到功能性纳米材料、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再到能源化学工程交叉学科领域,袁爱华和团队成员的研究覆盖了化学领域多个重要方向,团队成功开发出系列高性能的MOFs及其衍生纳米多孔材料,克服了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锂硫电池等电极材料循环性能差的共性难题,长期与相关领域企业开展产教融合,累计新增产值11718万元,利润1931万元。相关成果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团队成功获批江苏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

  如今,袁爱华每天依旧风风火火、忙忙碌碌,截至目前,她的事迹已被《中国教师报》《中国船舶报》、“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科学网等众多主流媒体广泛宣传报道。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