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正文

教育现代化:新时代的新意蕴

作者:孙其华 发布时间:2018-03-01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孙其华

  党的十八大报告谈到教育基本目标时,对教育现代化的表述是“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到十九大报告时,明确提出“加快教育现代化”。教育部对十八大以来教育发展的总结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总体发展水平已进入世界中上行列”。在新时代背景下,梳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既能让我们对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有更深的认识,也能促使我们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有更理性和更积极的姿态。

  教育现代化的三“首”。第一个是“首宣”。1978年第11期的《人民教育》发表短评《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基础又在教育。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大大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搞教育现代化无非就是资金、技术装备、干部三方面的问题。”第二个是“首论”。1993年3月,时任国务委员李铁映在《人民日报》刊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奠基工程》,文章指出:“教育现代化不仅指校舍和设备的现代化,首先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现代化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第三个是“首探”。1993年12月,我省出台全国首个建设教育现代化的文件《关于在苏南地区组织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试点的意见》,在完成“两基”任务的苏南及沿江地区60多个乡镇、600多所学校组织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试点,探索教育发展的新目标,促进“两基”的巩固提高,引导各级各类教育提升发展水平。

  教育现代化的“三个起步”。从上面梳理的三“首”,我们可以看出,教育现代化一是从直接服务“四分之一”现代化(四个现代化中的科技现代化)起步,二是从教育的基本建设起步,三是从勇于探索的江苏起步。站在党的十九大开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再看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一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具有“立体感”:前进方向感、全球方位感、内部方略感,它们赋予了教育现代化新时代的新意蕴。

  前进方向感。十七大报告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十八大报告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

  从1978年教育现代化为某一方面目标服务的“从属地位”,到直接为中国梦总目标服务,并且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再到陈宝生部长提出的“用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地位愈发凸显。这个前进方向感,同时也是教育现代化从来没有过的强烈归宿感,全体教育人强烈的归宿感。

  全球方位感。英国广播公司报道称:十九大是一次“站在世界地图前”召开的大会。今天的中国教育发展坐标是“中国特色,世界水平”。这个方位感,当前主要表现为追赶(跟跑)、并跑和领跑“三跑”共存的特征。全球方位感,同时也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自信感。

  内部方略感。从“十三五”教育规划,到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到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自身内部的改革越来越丰富着行动战略和实施策略。内部方略感就是陈宝生部长提出的“四梁八柱”。内部方略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充分体现了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同行。二是内部方略推进的纵深感,从宏大主题、体制机制进入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围绕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课堂细节,教育改革纵深空间的拓展,教育规律的落细、落小。教育改革的“啃骨头”,体制机制是骨头,教学方式、课堂模式或许更是骨头。

(作者系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社长)

责任编辑:陈路

教育现代化:新时代的新意蕴
发布时间:2018-03-01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孙其华

  党的十八大报告谈到教育基本目标时,对教育现代化的表述是“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到十九大报告时,明确提出“加快教育现代化”。教育部对十八大以来教育发展的总结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总体发展水平已进入世界中上行列”。在新时代背景下,梳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既能让我们对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有更深的认识,也能促使我们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有更理性和更积极的姿态。

  教育现代化的三“首”。第一个是“首宣”。1978年第11期的《人民教育》发表短评《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基础又在教育。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大大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搞教育现代化无非就是资金、技术装备、干部三方面的问题。”第二个是“首论”。1993年3月,时任国务委员李铁映在《人民日报》刊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奠基工程》,文章指出:“教育现代化不仅指校舍和设备的现代化,首先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现代化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第三个是“首探”。1993年12月,我省出台全国首个建设教育现代化的文件《关于在苏南地区组织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试点的意见》,在完成“两基”任务的苏南及沿江地区60多个乡镇、600多所学校组织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试点,探索教育发展的新目标,促进“两基”的巩固提高,引导各级各类教育提升发展水平。

  教育现代化的“三个起步”。从上面梳理的三“首”,我们可以看出,教育现代化一是从直接服务“四分之一”现代化(四个现代化中的科技现代化)起步,二是从教育的基本建设起步,三是从勇于探索的江苏起步。站在党的十九大开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再看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一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具有“立体感”:前进方向感、全球方位感、内部方略感,它们赋予了教育现代化新时代的新意蕴。

  前进方向感。十七大报告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十八大报告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

  从1978年教育现代化为某一方面目标服务的“从属地位”,到直接为中国梦总目标服务,并且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再到陈宝生部长提出的“用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地位愈发凸显。这个前进方向感,同时也是教育现代化从来没有过的强烈归宿感,全体教育人强烈的归宿感。

  全球方位感。英国广播公司报道称:十九大是一次“站在世界地图前”召开的大会。今天的中国教育发展坐标是“中国特色,世界水平”。这个方位感,当前主要表现为追赶(跟跑)、并跑和领跑“三跑”共存的特征。全球方位感,同时也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自信感。

  内部方略感。从“十三五”教育规划,到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到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自身内部的改革越来越丰富着行动战略和实施策略。内部方略感就是陈宝生部长提出的“四梁八柱”。内部方略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充分体现了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同行。二是内部方略推进的纵深感,从宏大主题、体制机制进入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围绕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课堂细节,教育改革纵深空间的拓展,教育规律的落细、落小。教育改革的“啃骨头”,体制机制是骨头,教学方式、课堂模式或许更是骨头。

(作者系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社长)

责任编辑:陈路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