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苏派教育 > 大家论道 > 正文

让地理教育更贴近学生个人发展

作者:王燕 发布时间:2015-10-19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摘要】 上世纪90年代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是一部国际地理教育的纲领性指导文献,也是一部地理教育界的“圣经”。本文就其提出的教育目标,以反思教学问题的形式,浅谈地理教学中的改进策略。

【关键字】 个人发展 潜在力 感染 丰富 考察 激励

做老师做个几年,似乎就会出现一个瓶颈期,不光是心力、体力上,还有教学方式的一成不变,已使我们变成了教书匠。学生学得痛苦,教师教得也不开心,什么时候教育演变成师生间的“相互折磨”了?课堂的死气沉沉,课后的创造力匮乏,除了教育体制、考试制度等外在的原因外,有没有教师自身的因素呢?我们能不能呈现一个通往考试的别样的教学方式呢?

《宪章》的学习像是醍醐灌顶,我们所缺少的正是最本质、最基础的东西。虽然第一次解读,觉得《宪章》很空洞,对地理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相当高的要求,太不切实际。但是仔细的研读才发现,这才是地理教育最根本的法则,最终的目标。如果能按照这个要求去做,学生的考试成绩会差吗?除了理想的考试成绩,地理课堂让学生受益的可能更多应是课堂上的思维碰撞、心灵启迪,这才是学生离开学校后受益终身的!教育是为了育人!

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作为基础的能力、语言、记忆内容除外)。所以,我们有必要反省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反省一:教学要以美的形象感染学生

《宪章》中指出:“意识到 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在地理教育与个人发展的目标中指出:“知识与理解 认识地球上不同的人种和社会,以鉴赏人类丰富的文化;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方面欣赏自然世界的美,一方面体会人类各种不同的生活情况。”

地理学应该也是美学。地理之美是其他学科无法匹敌和效仿的。

1、 展现事物现象之美

每个地理教师身边都不缺乏自然、人文的绚丽图景,从宇宙的浩瀚缥缈到大地的壮丽秀美,从阴阳相配到刚柔并济,从历史文化古迹到现代文明都市,穷极于山水之间,尽享世界的和谐与美丽。

2、 展现人地和谐之美

地理把人地关系作为核心,人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与环境共生、共存,通过人地和谐相处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到人与自然间的正确关系,理解尊重自然,从和谐共处的理念中体味出一种和谐美。

3、 展现地理智慧之美

学习地理,就可以给学生装上一个“地理脑袋“,教会他们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来看待世界,更科学地选择、安排生活和生产,指导人类理性地发展。建立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等,从而树立一种观察、处理当代事物的整体观和系统观:如尽可能地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放弃高消费、高增长、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和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尽量减少对废物的排放,主张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这种人类与自然相处的智慧和生存的智慧就是地理独特的美。

4、 展现伦理道德之美

环境伦理、生命伦理、河流伦理、城市伦理等等都是地理最新热门的理论。如环境伦理观,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为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约束自己的行为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秩序。而地理教学正是在总结、学习、探索这样的伦理。儒家有 “天人合一”的观念,道教有 “泉者,地之血;石者,地之骨也;良土,地之肉也。地者,万物之母也,……妄穿凿其母而往求生,其母病之也”的语句,佛教有“扫地不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的诗句,对自然讲伦理道德,处理好人与其他生命的关系,这对学生来讲,就是地理的伦理美。

反省二:教学要以探究体验丰富学生

《宪章》在地理教育与个人发展的目标中指出:“技能方面 练习怎样进行实地考察、绘制地图、进行访问、理解二手资料和运用统计数据;利用信息传播、思考、实践和社交等技能去探究从本地到世界各地不同规模的地理课题。此一探究过程将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困难、收集和组织信息、处理资料、分析资料、评估资料、发展通则、作出判断、作出决定、解决困难、齐心合力参与集体工作、知行合一。”

学生的成长就像是一棵树,在基础性知识传授以后,就会进入枝干分叉、吐绿、开花、结果等过程。而正如枝干是向四面八方伸展的一样,每个学生应该有自己的知识建构过程和发展方向。一味地灌输知识,只会使树干越来越高,而树枝、树叶、花朵和果实则会因为缺乏营养而发育不良。

现实中,不管在思想意识,还是行为上,教育职能是强迫学习这种观点,常常占统治地位。因为人们相信,学生当时获得他并不理解的知识,但终有一天他会理解这些知识,并将它赋予灵性之中。这种对强迫教育的盲目信任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说法。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才会对教育产生效用,而其它所有外在强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相反,对学生精神害处极大,最终要么使学生个性泯灭、创造力匮乏,要么把学生引向对有用性的世俗追求(如热门专业的报考)。所以地理,特别是高中地理应该与活动挂钩,以活动来激发学生内部的认知动机。

听过《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节课,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探究活动:

①平时爬山的经验告诉我们,海拔越高,气温如何变化?

②在第一章中,我们学习到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这一节,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所以,地球的能量来自哪里?(太阳)那么,离太阳越近,气温应该如何变化呢?

③大气是如何受热的呢?请画出示意图。原理:a物体温度越高,发出的波长越短。太阳、地面、大气都会发出辐射;b大气中CO2和水汽强烈地吸收长波辐射;c太阳辐射的能量集中在可见光部分;d大气对太阳辐射的红外线和紫外线产生一定的削弱作用。

④大气发出的大气辐射都逃逸到宇宙空间了吗?如果不是有什么证据来证明?那被什么吸收了?请在示意图中添上。

学生学习了前面的知识已经知道地球的热量来自大气,而为什么离太阳越近,反而越冷呢?这个矛盾式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内在的自我强迫,利用教师给的一些基本原理,即“脚手架”,就能达到“最近发展区”。这样的教学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的自身,教师本人则退居暗处,唤醒学生的潜在力,使学生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在探索中寻求自我的永无止境的追求。

反省三:教学要以现实问题考察学生

《宪章》中指出:“知道 在一个日渐缩小的世界上,学生需要更高的国际交往能力,以便在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和安全等广泛的项目上进行有效的合作。”“挑战与反应 要解决我们世界面对的主要问题和困难,需要全人类世世代代的全心投入。下列问题都有很强的地理成分:人口动态、食物和饥荒、城市化、社经差异、文盲、贫困、失业、难民和无国籍者、违反人权、疾病、罪恶、性别歧视、人口迁移、动植物的绝灭、伐林、土壤侵蚀、荒漠化、自然灾害、毒废料和核废料、气候变化、空气污染、臭氧洞、资源限制、增长限制、土地利用、种族冲突、战争、地方主义、民族主义、“地球太空船”全球化。上述困难和问题所造成的冲突向有志于给人类以希望、信心和能力,以建设一个更美好世界的地理教育工作者们提出了挑战。”

英国中学地理教材中就采用了本土案例“净化莱茵河”

(角色扮演)你作为环境研究院的学生,被要求参加一个关于莱茵河三角洲污染的会议。学院要求你为环保杂志写篇文章。简介莱茵河,提出问题。(附图:莱茵河欧洲流程图)

①关键问题1谁对莱茵河的污染负责?

资料A 莱茵河的污染状况和原因(附图2幅);

资料B 莱茵河流域工业分布图;

资料C 为什么选择在莱茵河附近建铝材厂?

资料D 图片:莱茵河污染源;

资料E 莱茵河水质状况曲线图;

②活动:回答一系列问题(根据以上资料),说明莱茵河的主要污染源。

③关键问题2莱茵河污染对荷兰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资料F 海军长官谈莱茵河污染对鹿特丹港的影响;

资料G 有毒水洗泥沙对农业的影响示意图;

资料H 莱茵河流域排污盆地地图;

资料I 示意图,河流两岸捕捉到的蟮鱼来显示污染程度;

资料J 鹿特丹饮用水净化工程;

④活动:根据以上资料回答一系列问题,给荷兰官方报纸写一封信,总结荷兰人民面临的形势。

⑤关键问题3做什么能停止或减少污染?

资料K 采取措施降低莱茵河河中盐的含量;

资料L 莱茵河行动计划;

资料M 控制河流污染的行动;

⑥活动:根据以上回答一系列问题,为环保杂志写一题为“改善莱茵河水质”的短文。

⑦进一步活动:简答⋯⋯ ;发现⋯ ⋯ ;图书馆和研究⋯ ⋯ ;

关键词语的注释

莱茵河的污染问题本身就是引发争议的社会问题。这个案例,不是要学生最终得出什么结论,而是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的收获。包括评估河流污染的分析流程、正视对其他国家和地区造成的不利影响以及控制污染的有效措施。我想这样的教学更具有实用性,对学生的感化是显而易见的。

反省四:教学要以地理情感激励学生

《宪章》在地理教育与个人发展的目标中指出:“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周围的环境以及地球上各种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特征产生兴趣;关注后代的居住和环境的质量与规划;了解态度和价值观在作决定时的重要性;时刻准备充分地和负责地把地理知识应用于私人、专业和公共生活上;尊重别人的平等权利。”

教育是一种震撼心灵、塑造灵魂的“服务”过程。除了教师的人格魅力外,最主要的还是应该体现在课堂艺术上。真正好的情感教育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以现实事例代替说教,以人生哲理代替说教,以探讨思辨代替说教,让课堂更立体、更人性化,这才是有血有肉的地理教学。

在英国中学地理的莱茵河案例中,就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地区之间的污染影响,并站在污染源地区的角度向被污染地区写信,宣扬了能够正视事实、尊重他人平等权益、有责任感的地理精神。同时也为参与和解决国家间、地区间的问题而积极地寻找对策、寻求方法,使学生了解了本国到区域、乃至世界解决污染的行动责任。

现实总有不足,空喊亦是无用。知不足,乃是第一步,有了方向,坚定地走下去才是最重要的。在教学工作中,提高学生地理洞察力,培养地理思维和情感,培育优秀的地理人才是地理教育工作的目的,让地理教育更贴近学生的个人发展是我们地理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引用《什么是教育》中的一句话共勉之:“我们深知我们这一事业仅仅是个开始,微不足道,但总算有了开始。”

【参考文献】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 《地理学报》 1993年04期

《什么是教育》 雅斯贝尔斯 三联书店出版社 1991年

《国外地理教育动态》 王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英国中学地理教材——〈世界地理〉典型案例选登》 《地理教育》2004年02期

《运用建构主义观点探讨一堂好课的标准》 《中国教育》月刊 2002年02期

编辑:汤雯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