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平等、自主、合作、探究、互动……当一个个新理念被旧课堂一次次地放逐,人们往往不是归咎于旧课堂的低效,而是埋怨新理念的无用。究其实质,新理念的无用,正是因为旧课堂的低效。
新酒需要新瓶装,新理念需要新的课堂观。要想在课堂观不发生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实施新理念,必定会深深地陷入教学的困境之中。为此,我们必须弄明白,旧的课堂观最大的幽灵是什么?新的课堂观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内涵?如何使新的课堂观进入操作层面?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好好地思考。
特级教师李仁甫从一个新的视角,把现实存在的各种类型的语文课堂整合为“再现”的课堂与“生成”的课堂,并预言“生成”的课堂将成为未来最好的选择。在“预设”说之外,他创造性地提出“预备”说,认为“预设与生成”是个伪命题,提出“预设与再现”、“预备与生成”两组全新的概念。从本期开始,我们将连载他的文章,希望大家广泛关注,并参与讨论。
“再现”的课堂与“生成”的课堂
——构建“生成”的语文课堂(1)
语文课堂观,是指我们对语文课堂的总体看法。不同的研究者对语文课堂有不同的看法,有的看法侧重于课堂教学的基本程式,如著名的语文教育家魏书生提出由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等环节构成的“六步教学法”;有的看法侧重于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如特级教师肖家芸提出“活动性教学”;有的看法侧重于课堂教学的人文气氛,如特级教师孙双金把自己的课堂氛围描述为“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些看法都从一定的层面和角度揭示出了课堂教学的现象和实质,为语文课堂带来了种种可能。但是,面对无数的语文教师不断演绎着的无数的语文课堂,我们是否应该进行更宏观、更本质的研究呢?我们习以为常的语文课堂之于语文教师,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常识告诉我们,课堂并非一个孤悬在时间之空上的一个点,事实上,这个通常叫做“45分钟”的时间点,既与课前有关,也与课后有关,当然与课前有更大的相关度。“课前”这个时间点又意味着什么?两个字:准备。单从教学路径和内容来说,课前的准备大致有三个方面:教学目标、教学流程以及教学流程之间的教学细节。那么,就这三个方面来说,课前与课堂究竟存在着什么关系呢?仔细观察,大概有如下五种情形:
情形A: 课堂上的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和流程之间的教学细节都是课前准备好了的,而课前准备好了的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和流程之间的教学细节完全在课堂上显现——如果来不及全部显现,则必须利用早读或晚读时间(甚至有可能占用副科或体活时间)加以补充显现。
情形B: 课堂上的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完全是课前准备好了的,而课前准备好的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完全在课堂上显现——如果来不及全部显现,则必须利用早读或晚读时间(甚至有可能占用副科或体活时间)加以补充显现。教学流程之间的教学细节也是课前准备好了的,力求在课堂上体现,但也可以为了教学流程作出一定的让步甚至更大的牺牲。
情形C: 课堂上的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完全是课前准备好了的,而课前准备好的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必须完美地显现,绝不容许延迟到下一堂课。教学流程之间的教学细节虽在课前有所准备,但也注重现场发挥——现成的准备与现场的发挥无所谓哪个重要,一切得服从教学流程。
情形D: 课堂上的教学目标、教学流程自然是有的,但完全可以变通,虽也在课前作了一些准备,但更多的是一种心理和思想上的准备——准备在学生参与甚至主导课堂之后,如何变通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可以变通,教学流程之间的教学细节更可以变通,所以教学细节虽也在课前作了一些准备,但更多的是一种心理和思想上的准备。于是课堂上,在预知的教学目标、教学流程里出现了一点意外的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在预知的教学细节里出现了一点意外的教学细节。
情形E: 课堂上的教学目标、教学流程自然是有的,但绝不是课前准备好了的,而是顺随现场情况自然产生的。由于课前没有准备好了(固定化)的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所以在课前准备好了的一些教学细节也就无从依附,只能成为“自由电子”,顺随着现场情况而自然呈现。不过,除了呈现,还有一些教学细节是顺随现场情况自然产生的。
情形A中的课堂特征是死板、教条,教师离不开备课笔记(教案),目中无学生,喜欢满堂灌或满堂问(提问权完全在教师一方),牢牢地控制话语权,完全把课堂当作讲堂。比如一位语文教师这样讲授劳伦斯的散文《鸟啼》(片段):
师:文章题目为“鸟啼”,但文章开头有没有写鸟啼?
生:没有。
师;那写了什么?
生:写了遍地鸟尸。
师:这一场面给你什么感觉?
生:残酷,触目惊心。
师: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生:“很快”、“数不清”、“横陈”、“血衣吃尽”。
师:是什么导致遍地鸟尸?
生:严寒。
……
——上述师生对话中“生”的回答其实是教师备课笔记上准备好了的答案,属于填鸭式的教学。
情形B中的课堂特征是平稳中有一点随和,教师对备课笔记(教案)的依赖性降低,同时也迁就学生,在大原则下讲究一点小变通,在不放弃话语霸权的前提下也能宽容、接纳学生提一两个小问题。比如一位语文教师这样讲授郁达夫的散文《江南的冬景》(片段):
师:最后一节结束得何等巧妙,作者的文笔是何等的洒脱……
生(突然打断):老师,我有一个疑问,就是最后一段说“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罢!”在这里,“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似乎语序不对吧?
师:“拿起手杖,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罢!”“搁下纸笔,拿起手杖,去湖上散散步罢!”大家看看语序哪个好?
讨论……
——从上述师生对话中可以看出,教师并没有安排学生提问的计划,学生的提问完全是一个意外的“事故”,但幸运的是,这位学生的提问被纳入教学流程之中了。
情形C中的课堂特征是平稳中有一点灵活,教师试图超越备课笔记(教案),心中有大数,注意尊重学生,在大原则下讲究一点小变通,在不放弃话语霸权的前提下鼓励学生提问。比如一位语文教师这样讲授曹文轩的散文《前方》(片段):
师: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即联想的这一部分中,作者提出了哪几个核心的观点?
生1:第一句是“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还有一句是“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生2:“人的悲剧性实质……”也是核心的观点。
师:好了,我们把三个核心句都找出来了,这样文章的基本脉络就清楚了。下面我们这节课就来合作研讨这些问题。先探讨第一个核心句。这个句子领起了那些段落?
生:3-7节。
师:请大家默读这几节,看看自己有什么问题需要问的。
生3:第五节和第七节的内容是否重复?
生4:第六节中“逃离家园”中的“逃离”一词是不是用得太重了?
生5:作者说“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那么他究竟讲了哪些理由?
师:下面我们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讨论。
……
师:我们再来探讨第二个问题。“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这句话非常关键,作者对这句话作了非常充分的阐发。他是如何阐发的?
生:……
——上述师生对话,明显地是以教师的提问为教学流程,但教师也让出一个环节给学生进行自由提问,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但很快又被教师自己的问题接上了。
情形D中的课堂特征是精彩、灵活、沉稳,教师不拘泥于备课笔记(教案),心中有大数,非常尊重和高度关注学生,在大原则下有大变通,鼓励学生自由提问但善于整合学生的问题(实际上还是自己课前准备好了的),与学生分享话语权却又不失主导性。比如一位语文教师这样讲授林清玄的散文《可以预约的雪》(片段):
师:大家在预习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
生1:课文最后一节说“想到车子在米色苍茫的山径上蜿蜒而上,菅芒花与从前的美丽记忆相叠,我的心也随着山路而蜿蜒了”,这句话我不理解。
生2:题目“可以预约的雪”有什么内涵?
生3:倒数第四节提到“悯恕之心”、“宽容之心”是什么意思?
生4:作者在第十二节问“在我们的生命里,到底变是正常的,还是不变是正常的?”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生5:前文说“回顾四周,两年是足以让所有的人斗天旋地转的时间了……即使是最无感冷漠的心,也不可能在两年里没有苦笑和波涛呀!”意思是,生命都是不可预约的,可是后文却说“生命的大部分都是不可预约的”。这是为什么?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提了不少精彩的问题。现在,我把同学们的问题分分类。实际上是两个主要问题:①题目是什么意思?②“在我们的生命里,到底变是正常的,还是不变是正常的?”这两个问题解决了,我想其他问题都可以解决。下面我们先来解决两个主要问题……
——在上述师生对话中,教师鼓励学生自由提问,然后在此基础上整合出两个问题。其实,这两个问题,也正是教师在课前“有备而来”的问题。整合的问题未必照顾到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所以有时当下课铃声响起,教师只好打招呼:“还有一些学生的问题,由于时间关系,就请大家课后解决了。”学生在享受到很短的“有限自由”之后,却又不知不觉地落入了教师预定的教学流程之中。虽然课堂组织形式很灵活,气氛很活跃,但名叫“控制”(或操纵)的旧课程的幽灵仍然主导着课堂。
情形E中的课堂特征是精彩、灵动、奇异,教师不拘泥于备课笔记(教案),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的自学当作教学的原动力,以学生的需要为大原则,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大变通,对学生的自由提问绝对不干预,必须在解决学生的所有问题后才作进一步的整合,与学生分享话语权,完全把课堂当作学堂。这样的课堂,看似随随便便,甚至漫不经心,但是需要在课前作出更多的准备,尤其是心理和思想上的准备。比如一位语文教师这样讲授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片段):
师:大家预习课文了吧?
生:预习了。
师:看了几遍?(生杂答,有说两遍,有说三遍,有说很多遍)很多遍?(问说“很多遍”的学生)你给大家说说,你在这篇文章中读出了什么?
生:我觉得作者在描写荷塘的夜晚时,写得特别优美,特别静谧,有一种抛弃了世俗的很悠闲的感觉。
师:很好!(转向另一个学生)你呢?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的是作者心态的宁静、悠闲。
师:你从哪儿读出的?
生:从他的行文以及各种描写上读出的。
师:哦,请坐。(转向另一个学生)你呢?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感到很奇怪,为什么在这么美的景色下,作者却在最后一段提到自己的家乡,说是惦念江南了。
师:好,他读出了问题,真是善于思考。那我们就一起看看你读出来的这个问题。谁来回答?
生:就是因为他现在心情很宁静,他就会想到很多过去的事情,就会想到家乡,想到江南的月色也是很美好的。
生:因为我觉得,心情宁静的时候,可以想到很多过往的东西。可以勾起作者心中对家乡的思念。
师:必须心情宁静,焦躁就不行了,是吧?大家都认同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的是一种非常宁静的心情吗?
生(举手发言):我觉得,作者也有一种淡淡的忧愁。
师:从哪儿读出来?
生:从他的思乡以及渴望得到宁静中感受到的。
师:你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具体的和这种淡淡的忧愁对应的句子?(生答不出)哦,你是整体感觉到的,是吧?哪位能补充一下?
生:第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师:第一句话说的是心里不宁静,而我们刚才读出来的不都是宁静的吗?
生:他这是因为不宁静,然后晚上去散步了。散步中看到了荷塘和月色的优美景色,然后心就变得宁静了。
师:那荷塘的景象,为什么就能够让作者变得宁静了呢?请大家思考一下。谁来说说?
生:景色触动了内心的情感。
师:也就是触景生情,是吗?你喜欢这几段写景的文字吗?
生:喜欢。
师:那请你来读一读。
……
——由上述师生对话可以看出,教师只是带着充分的心理和思想准备走进课堂的,而几乎没有固定的教学流程,似乎是“脚踩西瓜皮,滑到那里算那里”。教师把学生的预习和自学当做教学的原动力,让学生自由交流学习的原初感受,而碰到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时采取不干预、不整合的政策,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
如果把以上五种情形作进一步的抽象化、本质化研究,我们就会发现其中蕴藏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课堂观:再现和生成。情形A体现的是典型的“再现课堂”观,情形E体现的是典型的“生成课堂”观。而离“生成课堂”观远一点而离“再现课堂”观近一点的,是情形B和情形C,我们可以称之为“再现化课堂”观;离“再现课堂”观远一点而离“生成课堂”观近一点的,是情形D,我们可以称之为“生成化课堂”观。也就是说,情形A和情形E处于两极,前者考虑的是完全“再现”,后者考虑的是完全“生成”;情形B和情形C考虑的是“再现化”,即关键性的东西要完全“再现”,非关键性的东西可以部分“再现”;情形D考虑的是“生成化”,即少一点“再现”,多一点“生成”。
我们的课堂,究竟应该“再现”还是“生成”?这不是几句话所能够诠释清楚的,我将在下一篇文章里专门论述。
(刊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2013年第10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中学)
编辑:李月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