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新闻网讯 (通讯员 肖平)驻足扬州世明幼儿园二楼走廊,你定会看到:一位满面笑容的“老顽童”在和她的托班宝贝们开着“小火车”玩得不亦乐乎:“火车进山洞啦”“倒车请注意”,奶声奶气的问话与清脆的应答相映成趣,常令路过的人忍俊不禁;那个清脆声音的来源就是许光老师——一位在幼教战线奋斗三十多年却仍保有一颗童心的“老顽童”,听过她、走近她、了解她,你一定会感受到两个字——快乐。
托班——幼儿园里最“年轻”的班级。这里的宝宝年龄都在2-3岁之间,由于工作的需要,许光在托班任教时间较长,这也让她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有着更深的理解与感情。和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打交道,没有十足的耐心是hold不住的,每学期初,许光总会以她那清脆的亮嗓和灿烂的笑容与托班宝贝展开开学分离拉锯战,一边是与家长分离时撕心裂肺的哭闹,一边是“这是我的小腰拍拍拍”的稚趣童谣;一边是摇晃着小脑袋坚决不肯进餐的小不点,一边是捧着饭碗坚持以美食“利诱”的话语;一天、一个星期、一个月过去了,渐渐地,那些不绝于耳的哭声被阵阵悦耳的笑声与歌声所取代,那些每天哭着来到幼儿园的小家伙们终于用稚嫩的童音说着:“不要回家,我要在幼儿园玩”的内心感受,一句简单的童言,包含着多少辛苦与努力。寒来暑往,许光以自己的快乐与坚持感染着托班宝贝们,她常说:“只有我快乐了,孩子才能快乐,快乐是可以传染的。”
两周岁左右是孩子语言发展的飞跃时期,这个时期也是孩子习得语言的最佳时期。为了帮助孩子积累更多的词汇,每天散步时,许光老师总和孩子一起说说幼儿园的各种植物: “五颜六色的小花”、“小池塘”有“许多小鱼游来游去”……在晨间锻炼时,她还以夸张的肢体动作将身体的各个部位融入到儿歌动作中,在做动作的同时让孩子大声地说出来。不知不觉,孩子们又“学”到了很多词汇,而且,他们非常积极、非常主动。
当然,也会遇到特别的孩子,翔翔便是一个,入园时,小家伙啥也不会说,只会用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喝水时他会指着杯子去拉老师,小便时他会拉着老师的手走向卫生间……在和家长沟通时,家长显得也有点着急,却也抱着侥幸的想法:孩子性格可能像爸爸,就是不太爱说话,觉得上幼儿园就会好些了。可是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后,许光老师发现,翔翔其实很想说话但说不出来,而根据托班幼儿的语言发展规律,二周岁多的幼儿应该能比较完整地表达简单的一句话了,而错过这一语言发展的黄金期,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专业的敏感性让她再次和家长进行了沟通。在取得家长共识的情况下,她从教育的角度为翔制定了语言教养计划。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开始逐字逐句的教孩子说话。翔翔要喝水,嘴里嗯嗯了半天,说不出。许光老师一字一字教:“我-要-喝-水”鼓励宝贝说出来;翔翔如厕时,喜欢拉着老师的手到厕所但却总不开口,许老师故意装着不懂他的意思,并不停地问他“翔翔要干什么?”在老师的不断坚持下,翔翔终于说出了“小便”的词汇。吃饭、游戏时,仍然用这样的方法暗示他“说”出要求。每天如此,在不断的重复、强化练习后,翔翔终于在两个月以后说出了自己的愿望:“我喜欢老师”、“我要上幼儿园”!
作为一个有着托班丰富教育经验的教师,许光老师还尤其关注托班宝贝们的“吃”。秋季,宝贝们常常因秋燥咳嗽,她给孩子们煮梨子水,喝萝卜汤;冬季,看到许多孩子早晨拖着鼻涕来到幼儿园,她又熬出生姜红糖茶,鼓励小家伙们喝下,且每天坚持,老师们常笑称她是“老中医”;吃红烧鱼时,托班的孩子害怕鱼刺,她洗干净手,戴上卫生手套一根根地剔出鱼刺,把鲜美的鱼肉送到宝宝的口中,副餐吃水煮芋头时,许多孩子不喜欢那种粘糊糊的感觉,每次她都先将芋头皮剥下,撒上糖在微波炉里热一热,让孩子吃上香甜的“糖球”,渐渐地,孩子都喜欢上了这个食物。家长们也被老师的热情所感染,纷纷向老师请教美食的制作方法,她又趁机组织了“亲子美食分享”活动,请每位家长都做一道营养、美味的食物,还请来营养师,对食物进行点评,让家长知道哪些食物适合两周岁的孩子。正因为这些“美食方案”,许光老师的班上常常是出勤率最高的班级之一,这也许正是“吃”的功劳吧。
曾几何时,主张幼儿教师应成为“儿童的研究者”的说法给一线教师带来不小的压力,许光老师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托班教师同样可以成为“儿童的研究者”,而所谓的研究并不遥远且高不可攀,在托班从教的经历给许光提供了无数地创作灵感,她根据托班教育心得撰写出的《一个两岁幼儿的情绪表现引发的思考》、《托班桌面玩具投放的适宜性》、《异龄互动,促进发展》和《小托班里的“爸爸老师”》等十多篇论文,均在全国、省、市论文评比中获得一、二等奖的好成绩。
托班每天上演的都是吃喝拉撒的小事。就是这些小事,在小托班常常能奏出一曲曲快乐的音符,在和这一群快乐的小精灵的交往中,她始终和他们一样大,每天分享着他们的快乐,和他们一起游戏,一同玩耍。当有人看见她夸张可爱的动作、有趣话语而问起她的年龄时,她总是笑眯眯地说:我和宝宝一样大!在一个老顽童的带领下,一个个小顽童快乐健康地长大了。
编辑:汤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