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工作虽普通寻常,但小细节里往往蕴含着深深的感情。在教师队伍中,农村教师就像“草根”一样,吮吸着大地的营养,为世界送去满眼绿色。也许,他们终其一生也难登“名优”之堂,但他们不为名、不图利,只是用实际行动,脚踏实地地诠释着高贵的理想,为乡村孩子撑起一片天空,为生命腾飞插上一对翅膀。徐州新沂市马陵山镇陈楼小学教师宋玉贤,就是这样一位默默奉献在教育一线的“草根”……
汲取前辈的精神营养
宋玉贤对教育工作的特殊情感,缘于前辈的教益和影响。首先点燃宋玉贤教育生命火焰的,要算知青教师王小青。有一次,在“谁是优秀人才”的课堂讨论中,王老师微笑着问全班学生:“我这里有优秀人才的相片,大家愿意看吗?”王老师那满脸的神秘勾起了大家一探究竟的热情。按顺序一个接一个走上讲台的学生,先是一脸困惑,继而恍然大悟,随后又带着满脸的兴奋跑回来。终于轮到宋玉贤了,满心欢喜的他站在讲台前左看右瞧,也没看到所谓的相片。正当陷入困惑时,他看到了讲桌上的那面镜子,看到了镜子里自己的脸,意识到老师所说的“优秀人才”就是自己的那一瞬间,一股暖流涌入心间……
给懵懂的生命一个梦想,比空洞、苍白的说教不知要好上多少倍。王小青老师不光在学生心里播下了“成为优秀”的种子,还给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因为只有一双布鞋可穿,有一年早春下大雨,宋玉贤将鞋夹在了腋下,带着两脚泥巴走进了教室。弄清原委后,第二天一早,王老师就将一双崭新的解放鞋交到了他的手里。接过鞋子的那一刻,宋玉贤哭了。
给宋玉贤以深刻影响的,还有给他自信的朱群合老师和爱岗敬业、一切为了学生的二舅陆敬明。这些榜样的帮助和激励,让宋玉贤更加坚定了做一名好教师的决心。“感恩不是简单的投桃报李,而是永久的修好、慰藉、鞭策与勉励。”宋玉贤对自己的做法,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坚守一生的爱心教育
做了教师的宋玉贤,一直用爱心践行着关爱学生的教育承诺。1988年仲夏,实习结束时,班长代表全班学生将日记本和钢笔赠给他的场景,一直印在宋玉贤的脑海里。更让他感动的是,离开学校的那天早晨,全班学生列队聚在他的宿舍门前为他送行,一直将他送出去三里开外,才在他的反复劝说下,挥泪而别。
这时,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将爱毫无保留地给学生,把生命之歌唱响在乡村教育的道路上。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毅然决然”,身边有同事下海经商、改行跳槽、升职进城时,宋玉贤依然满怀信心地坚守在乡村小学的讲台上。
对乡村教育的挚爱,让宋玉贤选择了任凭风浪起,稳站三尺讲台。这种缘自对教育事业至深至爱的坚守,令人赞叹,也让他收获了甜蜜“果实”。
学生沈赛格曾是一个腼腆的女生,宋玉贤倡导的“诗词进校园”活动让这个怯弱的女孩开阔了眼界,古诗词蕴含的无限魅力熏陶了她的性情,增添了她的才气、勇气和成长的自信。过去不敢大声说话的乡村女孩,如今已经能够轻松走上主席台,游刃有余地主持全校的大型活动。
说起宋玉贤老师给学生的关爱,学生董昭琪很有发言权。有一次,因为早上走得匆忙,忘了带买午饭的钱,直到放学后才发现,正犯愁时被宋玉贤发现了,他赶紧掏钱让董昭琪去买饭,生怕她饿坏了肚子。还有一次,董昭琪不小心把字写错,宋玉贤不光没有批评她,还认真地给她讲解字的结构,将看起来生硬的偏旁拆分成若干个有意义的单位,又利用有趣的谐音帮她记忆。这些看上去不起眼的点滴关爱,一直温暖着董昭琪的心房……
课堂上的宋玉贤总是那样睿智而富有热情,而他的连珠妙语,让学生们连连称赞、拍手叫绝。有时,发现学生课堂上的倦意,宋玉贤并不会板起面孔去批评教训,而是借助风趣幽默的语言,运用极度夸张的表演,引得学生哈哈大笑,从而将疲态困意消弥于无形。因为他的亲切随和,学生有什么话总爱和他说,也愿意和他在一起玩耍。他和学生在一起时的亲密、和谐,就像亲人,又似朋友。
点燃学生的文学梦想
将文学的种子播进学生心田,一直是宋玉贤的教育追求和生命理想。
2003年学校撤并后,宋玉贤来到了陈楼小学。在这里,他办起了《春笋报》,引领学生读书,鼓励学生写作,有意识地将读和写化为乡村孩子成长的翅膀。
《春笋报》每月出一期,每期刊发30篇文章。从审稿、编辑到校对、发送,事无巨细,都由他一人完成。这些年里,他一直默默无闻地劳作着,不讲报酬,也不知牺牲了多少个休息日。
又是一个星期天,宋玉贤在田里栽完水稻后,连家也没回,就直奔学校。将稿件审定完毕,又送到镇上打印,打字员打字时他就在旁边校对。深夜十一点多了,打字员忍不住打起了哈欠,并说自己太疲劳,不能再打了。为了不误发稿,宋玉贤就给打字员唱起了歌。打字员被他的精神感动,一直忙活到了凌晨……
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文学、热爱文学,宋玉贤绞尽脑汁,将文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并且频出妙招。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思考生活;带领学生巡礼校园,观察花草树木;走出校园,探访人文风景……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爱上写作,宋玉贤决定以《春笋报》的作者群为主体,成立“春笋文学社”,吸纳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文学活动中来。文学社以“快乐读书,快乐写作,快乐成长,快乐做人”为宗旨,并借助“读书竞赛活动”,将文学的辐射作用发挥到极致。同时,宋玉贤还确立了“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行动方略,促使读写的良性互动。他每天都要带领学生集中阅读,每周还要抽出一个中午对学生进行写作辅导,并多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文学小博士”、“读书之星”、“写作之星”、“文学新秀”、“故事大王”等评选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付出总有回报。“春笋文学社”、《春笋报》多次被徐州市青少年文学协会评为“优秀文学社”、“十佳”报刊,徐州市《青少年文学》更是为陈楼小学出了四期专版,而他的社员们,已有300多篇习作在省、市报刊上发表。对于这些成绩,宋玉贤并不看重,他唯一看重并深感欣慰的是,这些洋溢着激情的文字,点燃了乡村孩子的文学梦想。
编辑:汤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