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苏派教育 > 杏坛星光 > 正文

马艳秋:孩子最重要,责任在心头(图)

作者:孟凡锋 发布时间:2015-10-20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马艳秋,女,是沛县正阳小学的一名普通老师。2002年 6月毕业于徐州师范学院,2002年至今在沛县正阳小学任教,小学高级教师职称,徐州市优秀班主任、徐州市语文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该同志忠诚于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她每天的工作就是为了教育教学。她虚心学习新课改理念、带头践行“学讲计划”,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进步,教育教学成绩名列前茅。她的班主任工作做到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善于走进孩子的内心,从孩子的角度来理解问题,民主管理、因材施教形成了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以体验教育活动为途径、以家校合作交流的班级管理方法,彰显出一名青年骨干教师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一、她是普通的教师,每天忙忙碌碌

她是很普通,个子不高,笑容中带着羞涩。她的普通体现在她手抱作业本来来回回的身影,她的普通是她中午还要回家给孩子做饭,晚上还要陪孩子做作业。说她忙碌是大家几乎没有看到过她停下来一会,别的老师出去锻炼的时候,她在备课,别的老师在课外活动时间休闲的时候,她在做好个别辅导;别的老师看看新闻的时候,她在批改作业,一位学生家长在看到孩子的作文本上满满的红笔标记的时候,感叹地说“孩子摊上这样的老师,是我们的幸运!”

二、她是儿子眼中的“坏妈妈”、学生心中的“亲妈妈”

说她是儿子眼中的“坏妈妈”,是因为别家的孩子在周末跟着妈妈逛公园的时候,她在做家访、做培优补差,张苗同学因阑尾炎住院了10天,马老师记在心里,周末的时候,一大早她就带着礼物到张苗家去补课,领读、讲解、以学生的身份与张苗合作学习、相互讨论,不觉间已经过了中午,当家长请她去酒店吃饭的时候,她才想起来,儿子还一个人在家里做作业,匆忙回家后,孩子不给开门,说 “前天就答应我去公园,你是坏妈妈!”说到她是学生心中的“亲老师”,笔者听到的事例不胜枚举。封雅发高烧后,是她带到医院、陪着打水;晁亦泽脚扭了,是她竟然在高跟鞋扭断后光脚背着上到四楼,晁亦泽后来是作文中写到“马老师,你就是亲妈妈!”。还有多次的课外辅导和帮扶助学。2014年,她班的一个新学生李意,是个出名的“双差生”。马老师通过了解同学、谈心和家访,对她做出诊断。马老师决定采用多年实践得出的“五步教育法”来 “对症下药”:第一步,和他聊天、聊他的兴趣、爱好,带着他和儿子一起去公园,和李意做朋友;第二步,在活动和交往中找到李意的特长与优点,善于发现他身上的每一点进步给予欣赏的目光,伸出自己的大拇指;第三步,鼓励李意参与班集体活动,在班级表扬李意做过的好事;号召同学向他学习;第四步,从基础字词入手,以背诵默写为抓手,帮助他树立学习自信心;第五步,当李意在进步和发展中有困惑而灰心丧气时,马老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帮助他振作精神。就这样,马老师用浓浓地关切与爱,用好皮格马利翁效应,最后李意以优秀的成绩考入了沛县重点初中。后来李意在日志中写到“马老师,我虽然不一定是您最好的学生,但您是我永远最好的老师,我终生感激您!”

三、她乐于钻研、敢于实践,争做学科带头人

在一些老教师眼中,马老师是个“可不得了的妮子”, 她有着孜孜不倦地学习精神,她是一位酷爱学习的人,特别重视更新教学思想并提高业务素质。在她的办公桌上时刻摆着科研书籍。一有时间,他就象海绵一样急切地吸收新理念、新教法。努力做到在教中学、学中教、教学相长。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力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持续进步。马老师还是教科研方面的行家里手,多篇论文获得省、市级奖励,并在《 小学教学参考》、《学园》、《读写算》、《徐州行知论坛》等杂志上发表。平时的业务培训中她总是带着笔记本在会场认真听讲、做好记录,翻看她的业务学习笔记,竟然每一次记录之后,写有心得体会,新课改示范课是她在学校每周开一次公开课,进而多次执教市、县公开课、示范课。为了上好“学讲计划”推进课,她竟然写了11遍备课,每一次的书写还都是清新隽秀,认认真真。她的课真正做到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好了等一步、让一步、退一步、缓一步,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尊重学生的个性表达,鼓励学生的不同见解。她的课堂给人轻松的感觉,让人在不觉间度过40分钟而意犹未尽。她所倡导并实践的体验教育活动、亲子家长会和古诗文诵读活动经验在学校作为校本实践重点推广,她多次应邀到外校做经验报告。有老师感概到“平时一样的教学,为什么她的班级成绩总是第一?”殊不知成绩的背后,是她对新课程标准钻研的日日夜夜,有她对“学讲计划”精髓探究的两本学习笔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她的收获基于她对事业的热爱,源于她的持之以恒和兢兢业业。

教海无涯,丹心永驻;征途漫漫,烛光不息。2015年,新的征途,马老师又有了新的教育教学计划。马老师表示“孩子最重要,责任在心头!”她会更加珍视自己的职业和荣誉,更加努力地工作,力争成长为徐州名教师,为教育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编辑:汤雯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