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大学毕业后,李艳丽来到连云港市当英语老师。齐齐哈尔广袤的林场,湛蓝的天空,总是出现李艳丽的梦里。在齐齐哈尔时,她的梦里总是讲台。而如今站在讲台上的她,梦里总是故乡。“想家啊!等送完这届高三,我一定回老家看看……”
如果说粉笔染白了鬓角,但教育的初心依然奔腾炙热;如果说全国基础教育教研一等奖、市名师、五一巾帼标兵、学科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只是一路走来的标注,那么一个个从乡村走入大学的孩子,便是教育成果。
“教育之根味苦,教育之果甘甜。啥是好老师?好老师就是要用爱成就学生。”李艳丽把这句话记在了班级管理笔记的扉页上。
一团火
率真、热烈又超出一般人的细腻,李艳丽从第一堂课、第一任班主任、第一届学生开始,用火一样的热情,扎入教育教学工作。可谁想,迎面泼来的一盆冷水,让她束手无策、原地打转。啥冷水?方言。
因是偏僻的农村中学,无论是同学间交流,还是同事间交流,用的都是方言。“啥是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连学生之间说话都听不到,咋走进学生的内心?”正是为了贴近学生,李艳丽找到了一条最便捷也是最费力的途径——家访。只要有闲暇,她就一家一家地去访问。她成了学校第一位将班级学生家庭全部走访的班主任,多年来,光记录家访内容的笔记,就有10多本。
学生小楠(化名)父母在外打工,她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家庭收入微薄,爷爷身体不好,常年服药。农村有重男轻女的倾向,小楠的父母想让她早点工作,不考大学。李艳丽一年去了她家4次,每次去都带着糕点,边帮着做家务,边说考大学的重要。有一次老家寄来了一袋木耳,李艳丽收到包裹,直接就拿到了小楠家,“这野生的木耳可有营养了,炒鸡蛋好吃着呢!”她是用当地方言和小楠奶奶交流的。
有一天下午,学校的广播突然播报:“请李老师到传达室,有人找。”哪位李老师?李老师多了啊。好几位李老师到了传达室,等李艳丽来了,看到小楠的爷爷坐在长椅上,带了一袋刚收成、晾干、经过挑选的带皮花生,执拗的老人非要送给李老师,却不知道李老师的全名。“这哪能要!不能收,不能收!” 小楠的爷爷看李老师是真不收,含着眼泪,生气道:“你这闺女,下回不许去俺家了!” 一听叫闺女,李艳丽只好收下花生,分了一半给其余的“李老师”,另一半分给了班级的同学,“这是俺大爷家收的新花生,可香了!”同时,她又以小楠同学英语作文写作有进步,奖励了一百块钱餐券,打入了她的食堂卡。
在家访中,李艳丽得知一位学生家长,在企业遭遇不公待遇,她作为女工会会员,利用工会组织优势,帮学生家长讨回合法权益。此后,很多家长有烦心事,都找李艳丽出主意,家长和学生都喊她“知心姐姐”,是有知识、热心肠、爱帮忙的教师形象。
还有一届学生叫她“执灯女神”,那是因为一位毕业生,在元旦节的时候,给李艳丽寄来了一张明信片。上面工整地写着一句泰戈尔的话——“谢谢火焰给你光明,但是不要忘了那执灯的人,她是坚忍地站在黑暗当中呢。” 正是这团火,正是这份爱,李艳丽获得了孩子们的尊重和信任。全年级一共有1400多名学生,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会第一时间找李老师倾诉。
一根钉
“我看谁都不顺眼,尤其是你!”
“小样,那是你看少了,多看看就顺眼了!”
班上就有这样一位心理偏差的学生,和李艳丽这个幽默豪横的班主任,展开了一场历时两年多的心理疏导马拉松,最后,两方都成了大赢家。已经就读高三的他,成了阳光上进的大男孩。继续担任班主任的她,也考取了“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格证书。
“我喜欢雷锋叔叔说的‘钉子精神’,搞教学、教学生,就是要有那么一股子挤劲和钻劲。”李艳丽常用“钉子精神”鼓励学生。
几届大循环的高三毕业班带下来,正是凭着挤劲和钻劲,她书写的班级管理笔记堆成一座小山,她分享的教学故事在全市英语教育圈广为流传,她跟踪学生所绘制的成绩曲线,挂满了宿舍、办公室和家里的书房。
“我们一定要站在农村的课堂,立足农村孩子的学情,瞄准高考。”外表利索内心柔软的李艳丽,利用学科语境、结合时代发展、融合多方资源,在课堂和主题班会上独创了“英语小思政”,通过学生演讲、辩论赛、理论宣讲微讲堂等手段,不但创新性提升了高中思政课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还前沿性唱响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最强音。
如今“英语小思政”已被多所学校广泛模仿、在全市推介,成为英语课堂创新教学的好抓手。同事们由衷地赞叹,政治“忠”、作风“勇”、业务“能”这三种品质,总能在李艳丽身上结合并迸发潜能,这是她最了不起的地方。
一片林
多年的班级管理经验和高三教学历程,形成了李艳丽敏锐的洞察力和高效的执行力。她从新高考评价体系中,读懂了“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高考考查要求,和高校对专业人才、创新人才的时代需求。于是,她不再按传统套路出牌,别人理解的工匠精神是对尖子生进行专业打磨和技能锻造,而她不然,她要用理论结合实践的特色教学模式,来实现和验证“全班都是种子选手”的豪情宣言。
在李艳丽的眼中,独木成材,但成不了林,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没有比学习改变命运更好的出路。为此,2020年,她联合其他学科教师,开始精细化、科学化、改革化地展开落实“备、讲、批、辅、考、反思”“六环节全优化”教学新工序。这一年,为了形成疫情防控闭环,她干脆搬进了学校;这一年,为了教科研攻关,她几乎每天从早上5点干到夜里12点;这一年,她把家庭托付给了爱人,全然忽视了一切。父亲重病住院,她探望得少、泪流得多;女儿思念妈妈,她电话安慰多,回家少。2020年高考,她的班级里有45名学生,结果全都收到了高校录取通知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李艳丽深知,纵然梦里故乡的林海葱郁苍莽,但远不及孩子们拔节成长、收获未来生动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