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执教感悟

让教学用“第一人称”表达

作者:崔志钰 发布时间:2018-11-02 来源: 《江苏教育报》

  ■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 崔志钰

  当我们看一些记叙、抒情类文章时,总会被其中的一些情节所感动,总会自觉、不自觉地身陷其中,与故事中的“我”同喜、同悲,当“我”身陷险境时,为“我”担心;当“我”机智突围时,为“我”喝彩,仿佛我就是故事中的“我”。这种移情性的情感体验源自故事中表述的都是“第一人称”的亲身经历或者是“第一人称”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那么,课堂教学中的“第一人称”是谁?这是一个必须厘清的问题。我们都明白,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学习的主体,如此课堂教学中的“第一人称”应该是学生。我们也明白,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也是教学的策划者和实施者,如果教师不是课堂的“第一人称”,那么又怎能主导,更不用说“我的课堂我做主”了。课堂离不开师生共建,教学是师生相长的活动,课堂的“第一人称”应该是“我们”——师生。

  确立教学的“第一人称”是师生只是厘清关系的第一步,更为关键的是“第一人称”是指师生这一群体——“我们”,还是指由每一个学生和教师组成的“我”“们”?教育的原点认知告诉我们,教学应该面向每个学生,应该为每个学生铺设适合自己的学习“跑道”,应该寻求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的“第一人称”应该是指每一个学生和教师,而不是简单的一个群体。如此,课堂中的每个人都是教学的“第一人称”。这一教学认知对于深化重塑教学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每个人都是课堂的“主人”,每个人都是课堂中的“我”,课堂就是“我”的课堂,这就赋予“我的课堂我做主”更为科学而丰富的内涵。

  让教学用“第一人称”表达,必须尊重并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每个学生由于生活经历、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个性心理等存在明显的差异,就会产生不同的学习需求,表现在学习内容上,每个人有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每个人都可以形成属于自己的课程体系,这就决定了课程应该是丰富多样的,课堂应该形同“课程超市”,有足够的“课程产品”供学生自由选择。表现在学习方式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同时受学力的影响,每个人的学习方法不同,学习进度也不同步,教学应满足学生“异步”学习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路径,使教学的意义传递“网络化”。表现在学习评价上,每个人学习内容不同、内容的难易程度不同,这就决定了每个人的学习目标不同,既然学习目标不同就不可能用统一的评价标准。

  让教学用“第一人称”表达,必须尊重每个教师的首创精神。每个教师学识、阅历、个性等不同,会形成各自的教学理解,并在实践中形成各自的教学风格。教师作为课堂中的“我”,在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标准等的基础上,应该拥有较为自由的教学空间,每个教师都将各自的教学思想融入教学中,使每堂课都闪烁思想的光芒。每个教师都基于师生协商确定教学规则,赋予课堂“有规则的自由”,使每堂课都呈现“自由态”。每个教师都积极创设适合每个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始终沉浸在特定的“场域”中,使每堂课都呈现“磁场效应”。每个教师都不断改进教学手段,策应“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技术的密集应用、平台的强大支撑、积件的自由组装、适时的交互响应、强大的数据挖掘,使课堂越来越“智能化”“透明化”。“第一人称”身份的确定,使课堂真正变成“我”的课堂,在“我”的课堂中,教师身上的每个教育“神经元”都被“突触”激活,转化为一个个教育灵感,助推着一次次课堂升级,演变为一个个教育故事,课堂因故事而精彩。

责任编辑:陈路

让教学用“第一人称”表达
发布时间:2018-11-02   
来       源:《江苏教育报》  

  ■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 崔志钰

  当我们看一些记叙、抒情类文章时,总会被其中的一些情节所感动,总会自觉、不自觉地身陷其中,与故事中的“我”同喜、同悲,当“我”身陷险境时,为“我”担心;当“我”机智突围时,为“我”喝彩,仿佛我就是故事中的“我”。这种移情性的情感体验源自故事中表述的都是“第一人称”的亲身经历或者是“第一人称”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那么,课堂教学中的“第一人称”是谁?这是一个必须厘清的问题。我们都明白,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学习的主体,如此课堂教学中的“第一人称”应该是学生。我们也明白,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也是教学的策划者和实施者,如果教师不是课堂的“第一人称”,那么又怎能主导,更不用说“我的课堂我做主”了。课堂离不开师生共建,教学是师生相长的活动,课堂的“第一人称”应该是“我们”——师生。

  确立教学的“第一人称”是师生只是厘清关系的第一步,更为关键的是“第一人称”是指师生这一群体——“我们”,还是指由每一个学生和教师组成的“我”“们”?教育的原点认知告诉我们,教学应该面向每个学生,应该为每个学生铺设适合自己的学习“跑道”,应该寻求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的“第一人称”应该是指每一个学生和教师,而不是简单的一个群体。如此,课堂中的每个人都是教学的“第一人称”。这一教学认知对于深化重塑教学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每个人都是课堂的“主人”,每个人都是课堂中的“我”,课堂就是“我”的课堂,这就赋予“我的课堂我做主”更为科学而丰富的内涵。

  让教学用“第一人称”表达,必须尊重并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每个学生由于生活经历、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个性心理等存在明显的差异,就会产生不同的学习需求,表现在学习内容上,每个人有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每个人都可以形成属于自己的课程体系,这就决定了课程应该是丰富多样的,课堂应该形同“课程超市”,有足够的“课程产品”供学生自由选择。表现在学习方式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同时受学力的影响,每个人的学习方法不同,学习进度也不同步,教学应满足学生“异步”学习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路径,使教学的意义传递“网络化”。表现在学习评价上,每个人学习内容不同、内容的难易程度不同,这就决定了每个人的学习目标不同,既然学习目标不同就不可能用统一的评价标准。

  让教学用“第一人称”表达,必须尊重每个教师的首创精神。每个教师学识、阅历、个性等不同,会形成各自的教学理解,并在实践中形成各自的教学风格。教师作为课堂中的“我”,在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标准等的基础上,应该拥有较为自由的教学空间,每个教师都将各自的教学思想融入教学中,使每堂课都闪烁思想的光芒。每个教师都基于师生协商确定教学规则,赋予课堂“有规则的自由”,使每堂课都呈现“自由态”。每个教师都积极创设适合每个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始终沉浸在特定的“场域”中,使每堂课都呈现“磁场效应”。每个教师都不断改进教学手段,策应“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技术的密集应用、平台的强大支撑、积件的自由组装、适时的交互响应、强大的数据挖掘,使课堂越来越“智能化”“透明化”。“第一人称”身份的确定,使课堂真正变成“我”的课堂,在“我”的课堂中,教师身上的每个教育“神经元”都被“突触”激活,转化为一个个教育灵感,助推着一次次课堂升级,演变为一个个教育故事,课堂因故事而精彩。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