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执教感悟

又见恩师

作者:蒋新生 发布时间:2018-11-21 来源: 《江苏教育报》

  ■蒋新生

  一天晚上,高中同学老张打电话告诉我,今年大家准备搞一次师生联谊活动,问我能否参加,我当即表示“一定参加”。从1970年高中毕业算起,我离开母校泰州市塘湾中学(现更名为泰州市凤凰实验中学)已经整整48年,当年的青葱少年如今一个个也都是将近“古稀”之人了。

  提起“师生联谊”,我首先想起的就是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姚寿林。他之所以能够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深处主要是缘于进入高中写的第一篇作文。文章写的什么内容现在已全无印象,只记得文章开头我用了“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两个词,当时还自以为得意,可谁知等作文本发下来一看,这两个词下面给画了一道红杠,旁边还批了“老气横秋,故作无病呻吟之态”这样几个字,后面的惊叹号特别抢眼。直到数年之后我才悟出他的良苦用心。我们当时一个个都才十七八岁,他也刚刚“而立”,正是“风华正茂”之年,一生中最美好的岁月才刚刚开始,怎能就慨叹起“人生苦短”呢?原来他是在为我们的人生校正航向啊!

  为不误佳期,联谊会那天我特地起了一个大早,如约赶到,进门第一眼就认出了众多同学簇拥着的恩师。我径直奔他而去,他见我也远远地起身相迎。在我印象中恩师原来尽管单薄但从来都是腰身笔挺,现在依然如此,而一头浓密的头发却花白了许多,面庞也比原来瘦削。与50年前相比没有太大变化的就是他那深色镜框后面的一双眼睛依然是那样的炯炯有神……我快步向前,紧握住他略有点凉意的双手,“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感慨竟脱口而出,他接道:“是啊,你们一个个也都做爷爷奶奶了,但看到你们,我仿佛又回到了50年之前,顿时感到浑身充满了活力。”真是“此一时、彼一时”啊,联系到他当年给我的作文批语,尽管这一次他没有说我“意志消沉”,但我却能深深感到他虽年届耄耋,心底潜藏的青春激情之火仍会随时喷薄而出。

  我对姚老师之所以这样地刻骨铭心是缘于他对我的“再生之德”。记得高一年级时早春的一个星期一,我一早从家里赶了六七里路来到学校,第一堂课是语文课。课上了最多5分钟,我突然感到恶心,眼前一阵发黑,于是就跟同桌说,赶快把我送去宿舍,我心里很难受。同桌扶我从后门刚走出教室,我只觉得眼前一黑,两腿一软就瘫了下去,朦胧中只听同桌喊了一声:“快来人,蒋新生晕过去了。”接下来我就什么都不知道了,等醒来时,已躺在了担架上,只见好几个同学搭着担架向镇卫生院飞奔,姚老师也一手搭着担架,跟着担架跑。学校距离卫生院少说也有两里多路,很快我又昏迷过去了,等再次醒来时,已躺在了医院急诊室的病床上,只听见医生说,血压已到了临界点,很危险,不过由于你们送得及时,现在没问题了。后来才知道,医药费都是姚老师垫付的。从此,姚老师“手搭着担架奔跑”的形象就深深地定格在了我的脑海里。“待学生如己出”这是他留给我的深刻印象。高中毕业后我走上了教育岗位,我始终以姚老师的“待学生如己出”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所以直到今天,几十年前的学生跟我都有交往,这令我的同事们羡慕不已。

  我从小在学习上是严重偏科的,记得小学升初中,报到时班主任老师指着录取名册对我说:“你看,你语文只考了30分,全班最低,但数学却是全班最高,以后,你在语文上要好好下功夫噢!”然而,阴差阳错的是走上工作岗位后我一直靠语文“混生活”。先是在学校当语文教师,恢复高考后连续10年承担高中毕业班或高补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后来调到行政岗位后又担任文字秘书,再后来调到新闻出版单位后又干上了新闻记者和期刊编辑的工作,获得过“主任记者”的头衔和“编审”的职称。我心里清楚,一生能以文字“立业”“谋生”,都是拜姚老师所赐。

  一次我专门向姚老师请教如何提高语文成绩,他给我的办法是勤动笔和多读多背。从此,这成了我学习的发力点。我至今都记得姚老师讲授课文《冯婉贞》的情景。讲古文,那可是他的强项,他先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段进行串讲,再逐一解释文中的虚词、实词、语气词,将实词的活用、常见句式的变化等难点讲解得清楚明白。下课时,他没有要求我们背诵。说实在的,经过如此细致的“咀嚼”,对课文的内容我已记得八九不离十了,再加上第二天早读的巩固,背诵是没有问题的。第二天一上课,姚老师就点名叫我背诵《冯婉贞》讲过的几个小节,我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镇静了几秒钟,我还是流畅地背下来了,他对我大加褒奖。有个教育家说过,教师不经意间的一两次表扬或批评可以成就或毁掉一个学生。我就是他表扬的获益者。

  师生联谊,同学之间交流得最多的是姚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帮助。曾担任姜堰扬剧团领导的张善益,提起姚老师当年帮他找工作的经历,激动得声音都近乎哽咽。姚老师多次与用人单位联系沟通、与乡镇村组协调,跑破了鞋,说干了嘴,才为他这个农家子弟谋到了令人羡慕的在城区剧团吃供应粮的工作。

  师生联谊,觥筹交错是少不了的。看到同学们一个个向姚老师敬酒,他红光满面地一一答谢的情景,我突然想到荀子说的“积善成德,神明自得”,我觉得如果要把这两句话送给他的话,后面还要加上“因德而寿,福寿安康”才完整。

  48年,弹指一挥间,师生再聚首,变了的是容颜,不变的是情怀。恭祝恩师寿比南山,幸福安康!

责任编辑:陈路

又见恩师
发布时间:2018-11-21   
来       源:《江苏教育报》  

  ■蒋新生

  一天晚上,高中同学老张打电话告诉我,今年大家准备搞一次师生联谊活动,问我能否参加,我当即表示“一定参加”。从1970年高中毕业算起,我离开母校泰州市塘湾中学(现更名为泰州市凤凰实验中学)已经整整48年,当年的青葱少年如今一个个也都是将近“古稀”之人了。

  提起“师生联谊”,我首先想起的就是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姚寿林。他之所以能够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深处主要是缘于进入高中写的第一篇作文。文章写的什么内容现在已全无印象,只记得文章开头我用了“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两个词,当时还自以为得意,可谁知等作文本发下来一看,这两个词下面给画了一道红杠,旁边还批了“老气横秋,故作无病呻吟之态”这样几个字,后面的惊叹号特别抢眼。直到数年之后我才悟出他的良苦用心。我们当时一个个都才十七八岁,他也刚刚“而立”,正是“风华正茂”之年,一生中最美好的岁月才刚刚开始,怎能就慨叹起“人生苦短”呢?原来他是在为我们的人生校正航向啊!

  为不误佳期,联谊会那天我特地起了一个大早,如约赶到,进门第一眼就认出了众多同学簇拥着的恩师。我径直奔他而去,他见我也远远地起身相迎。在我印象中恩师原来尽管单薄但从来都是腰身笔挺,现在依然如此,而一头浓密的头发却花白了许多,面庞也比原来瘦削。与50年前相比没有太大变化的就是他那深色镜框后面的一双眼睛依然是那样的炯炯有神……我快步向前,紧握住他略有点凉意的双手,“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感慨竟脱口而出,他接道:“是啊,你们一个个也都做爷爷奶奶了,但看到你们,我仿佛又回到了50年之前,顿时感到浑身充满了活力。”真是“此一时、彼一时”啊,联系到他当年给我的作文批语,尽管这一次他没有说我“意志消沉”,但我却能深深感到他虽年届耄耋,心底潜藏的青春激情之火仍会随时喷薄而出。

  我对姚老师之所以这样地刻骨铭心是缘于他对我的“再生之德”。记得高一年级时早春的一个星期一,我一早从家里赶了六七里路来到学校,第一堂课是语文课。课上了最多5分钟,我突然感到恶心,眼前一阵发黑,于是就跟同桌说,赶快把我送去宿舍,我心里很难受。同桌扶我从后门刚走出教室,我只觉得眼前一黑,两腿一软就瘫了下去,朦胧中只听同桌喊了一声:“快来人,蒋新生晕过去了。”接下来我就什么都不知道了,等醒来时,已躺在了担架上,只见好几个同学搭着担架向镇卫生院飞奔,姚老师也一手搭着担架,跟着担架跑。学校距离卫生院少说也有两里多路,很快我又昏迷过去了,等再次醒来时,已躺在了医院急诊室的病床上,只听见医生说,血压已到了临界点,很危险,不过由于你们送得及时,现在没问题了。后来才知道,医药费都是姚老师垫付的。从此,姚老师“手搭着担架奔跑”的形象就深深地定格在了我的脑海里。“待学生如己出”这是他留给我的深刻印象。高中毕业后我走上了教育岗位,我始终以姚老师的“待学生如己出”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所以直到今天,几十年前的学生跟我都有交往,这令我的同事们羡慕不已。

  我从小在学习上是严重偏科的,记得小学升初中,报到时班主任老师指着录取名册对我说:“你看,你语文只考了30分,全班最低,但数学却是全班最高,以后,你在语文上要好好下功夫噢!”然而,阴差阳错的是走上工作岗位后我一直靠语文“混生活”。先是在学校当语文教师,恢复高考后连续10年承担高中毕业班或高补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后来调到行政岗位后又担任文字秘书,再后来调到新闻出版单位后又干上了新闻记者和期刊编辑的工作,获得过“主任记者”的头衔和“编审”的职称。我心里清楚,一生能以文字“立业”“谋生”,都是拜姚老师所赐。

  一次我专门向姚老师请教如何提高语文成绩,他给我的办法是勤动笔和多读多背。从此,这成了我学习的发力点。我至今都记得姚老师讲授课文《冯婉贞》的情景。讲古文,那可是他的强项,他先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段进行串讲,再逐一解释文中的虚词、实词、语气词,将实词的活用、常见句式的变化等难点讲解得清楚明白。下课时,他没有要求我们背诵。说实在的,经过如此细致的“咀嚼”,对课文的内容我已记得八九不离十了,再加上第二天早读的巩固,背诵是没有问题的。第二天一上课,姚老师就点名叫我背诵《冯婉贞》讲过的几个小节,我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镇静了几秒钟,我还是流畅地背下来了,他对我大加褒奖。有个教育家说过,教师不经意间的一两次表扬或批评可以成就或毁掉一个学生。我就是他表扬的获益者。

  师生联谊,同学之间交流得最多的是姚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帮助。曾担任姜堰扬剧团领导的张善益,提起姚老师当年帮他找工作的经历,激动得声音都近乎哽咽。姚老师多次与用人单位联系沟通、与乡镇村组协调,跑破了鞋,说干了嘴,才为他这个农家子弟谋到了令人羡慕的在城区剧团吃供应粮的工作。

  师生联谊,觥筹交错是少不了的。看到同学们一个个向姚老师敬酒,他红光满面地一一答谢的情景,我突然想到荀子说的“积善成德,神明自得”,我觉得如果要把这两句话送给他的话,后面还要加上“因德而寿,福寿安康”才完整。

  48年,弹指一挥间,师生再聚首,变了的是容颜,不变的是情怀。恭祝恩师寿比南山,幸福安康!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