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北漍中心小学 顾国瑜
数学感知是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感知,感知的过程,同时也是认知学习的过程。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利用多样的感知手段,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数学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丰富感知,助力理解
生活是感知的源泉。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量、形状、时空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学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我校钱亚老师在教学“认识1——5各数”时,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自己先数一数,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生数出1架手风琴、1朵粉花、2朵红花、1个男孩、3个女孩等等。教师再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有序数出图里的物体:1人拉琴,2盆花,3人跳舞,4个气球,5颗星……学生在数一数的过程中初步理解了数的含义。我们知道,学生刚开始数数时是无序的,应该提供给他们数数的空间,通过数数和交流数的结果,让学生在获得数的感受的基础上,再引导他们从无序走向有序,并进一步结合具体的情境依次数出1——5各数。为此,钱老师组织了“找朋友”、拨珠子等多种数学活动。钱老师除了组织引导学生数例题情境中的数,还让学生数身边的事物,体会这些数的具体含义,并教学怎样记写这些数,通过大量丰富的感知材料和多样的感知手段,使学生经历了从生活中感知到事物的数量并抽象出1——5各数的过程,理解了1——5各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游戏是理解并感知数学的最佳途径,情境教学在吸引学生的同时,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更能促进学生的理解。钱老师正是利用创设的情境,结合生动的故事,穿插轻松有趣的游戏,组织学生在快乐的游戏活动中进行玩一玩、摆一摆、数一数等丰富的感知活动,来具体形象地感受生活中的数以及数与物的对应关系,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整体感知,深度理解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许多概念需要学生认识和理解。以“轴对称”这一知识点为例,认识轴对称图形是概念的学习,而建立“轴对称”概念的过程,是感知、认识、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在教学时,多数教师先组织学生对一些对称图形与非对称图形进行观察、分类,以此来区分并认识“对称”,接着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让学生发现图形的共同特征——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再完整得出“什么是轴对称图形”的结论。这样的教学,基本割裂了和此前学习的“平移和旋转”相关知识的联系。江阴市辅延中心小学景丽静老师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她先和大家一样,出示了蝴蝶、飞机、天坛等一些物体的图案,让学生寻找它们的不同点和共同点,然后设疑“两边一样就一定是对称吗”,以此切入主题。接下来,她设计了3个图形,通过平移重合、旋转重合和对折后重合三种不同的重合方式(运动方式),来导入并揭示轴对称的概念。通过把“轴对称图形”的教学置于“图形与运动”这一整体领域,学生体会到物体的运动有不同的方式,在这三种不同的运动方式的对比体验学习中,感悟了轴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更全面、更立体、更深刻。当然仅仅停留于导入这一环节的探究,让学生完全感悟理解“轴对称也是图形变换的一种运动方式”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景老师在练习巩固的环节里,又特意设计了一个“翻转运动”的游戏,在这个游戏的第二关,她设计了多个不同的图形,有梯形、长方形、三角形等,通过引导学生翻转图形找到图形所对应的落点,来承接“轴对称也是图形运动的一种方式”这一概念,从而巩固深化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本质认识,提升了学生的判断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这节课的设计与教学,真正实现了整体感知“图形与运动”、深度理解“轴对称”的本质的教学目标。
练习拓展,深化理解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掌握学习情况,反馈调控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进行多样化的练习设计,体现练习的科学性、差异性、实践性,从而丰富学生感知,促进数学理解。
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蒋彬老师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为促进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在拓展练习中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连一连。让学生把图案与剪下图案的纸连一连,让学生直观感知到轴对称图形的外边必须重合的特性。
选一选。教师先出示小房子的一半,让学生想像一下如果把它展开是怎样的,展开后它是什么图形,通过引导学生联想,然后进行图解验证,来突出轴对称图形不仅需要外部重合,内部的图案也必须重合一致的特性。
变一变。教师先出示花朵,然后不断变化花朵,让学生判断是否是轴对称图形。随着图形的不断变化,学生体会到折痕(对称轴)的方向也在发生变化,但它们依旧是轴对称图形,从而揭示出轴对称图形“对称”的本质内涵。
辨一辨。让学生从众多的交通标识中辨别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为什么?从而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不仅要考虑到对折后外框能不能重合,还要看内部的图案是不是也能重合,深化了学生对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理解,丰富学生认知,走进实际生活,使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越来越全面、越来越完整。
不难看出,这些层次渐进的作业,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感知,连一连是“直观感知”,选一选是“对比感知”,变一变是“想象感知”,辨一辨是“区分感知”。这些不同形式的感知练习,不仅丰富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本身的认识,更强化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本质内涵的理解和感悟。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培养了学生深度的感知力,有助于学生透过表层去理解问题的本质。
除了丰富生活素材、强化整体感知、加强练习拓展,强化感知的方法和途径还有很多。比如在“多边形的面积”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采用直观感知的方法,助力学生理解;在一些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中,教师则可以更多地采用画线段图、示意图、列表等感知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寻找合理多样的解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