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执教感悟

“精神成长”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

作者:吴维煊 发布时间:2021-01-22 来源: 江苏教育报

  ■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吴维煊

  谈到教师队伍建设,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传道授业的教师而言,专业成长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精神成长。没有精神力量的支撑,专业发展的格局会变得狭小;忽视精神成长,就不会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精神成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

  没有精神力量的教师是盲目的,缺乏精神动力的教育是轻薄的。精神成长源自教师内在的自觉,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和动力。精神成长滞后的教师只能机械性地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精神素质长期处于只取不存的透支状态,很难找到多元的教学方法,洞察不到教学

  内容所承载的深层次的教育要素,教学效率低下,只能让自己的专业发展停留在低层次的教书上,顾及不到“育人”。

  要有职业自尊。缺乏职业自尊的教师很难让自己感受到职业的幸福,很难看到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意义及社会价值,更难让自己高尚起来。培养职业自尊首先要热爱教师这一职业,只有热爱教师职业才能对教育事业有敬畏感、神圣感和使命感。其次要修炼好自己的品行,不仅要加强业务学习,更要注重提升师德修养,做实工作,做深学问,甘于奉献,用高尚的职业自尊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尊重。

  必须终身学习。终身学习理念是对终身教育理念的践行和发展。如果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职业生涯中,其思想、精神、学识总是处于只出不进的状态,不去学习新的东西,那是对人的消耗。教师要终身学习,不仅要学教育理论、专业知识,还要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知识,用自己广博的知识开启学生的心智,助力自我成长。

  必须学点哲学。哲学是爱智之学,是一种整体世界观的学问,其意义在于揭开生命的困惑,引领生命境界的提升。从表面上看,哲学与很多教师的任教学科似乎关系不大,但哲学带给人的批判性思维、理性反思、逻辑性表述,却适用于所有学科。有哲学素养的教师更能深入教育本质,用更广阔的视野发现教育的本质性、趋势性和全局性的问题。

  要有问题意识。问题是精神成长的起点、动力和贯穿成长过程的主线。没有问题意识,精神就会枯竭。能发现教育中的问题才能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让自己在不断探索中达到一个新的精神高度。问题意识的培养源自教师对教育的分析、判断与洞察,源自教师在实践中的探索,源自教师教育理论的积累与教育实践的相互促进,源自教师不断进行自我反思。

  必须有高质量的交流。交流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交流还意味着对话、参与、相互建构。教师不仅要有广泛的交流,更要有高质量的交流。高质量的交流可以是纵向的,也可以是横向的;可以是单一学科的,也可以是多元文化的;可以是针对教育问题的,也可以是针对社会及人类问题的,在高质量的交流中,实现思维的碰撞、感悟的提升和经验的分享。

  必须有特长、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例如,爱好写作、科技制作、艺体,有组织社团活动的特长,有研究课题的特长……这些爱好与特长看似与课堂教学无关,但对教育及教师长远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是教师精神成长的动力。

  对于教师来说,精神贫困是最大的贫困,它比经济贫困、知识贫困更可怕。教师应以宽广的胸怀、远大的志向,从系统发展的角度拓展自己的成长向度,关注自己的精神成长,让自己成为一名有思想底蕴、有精神底气的教师,这是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责任编辑:陈路

“精神成长”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
发布时间:2021-01-22   
来       源:江苏教育报  

  ■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吴维煊

  谈到教师队伍建设,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传道授业的教师而言,专业成长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精神成长。没有精神力量的支撑,专业发展的格局会变得狭小;忽视精神成长,就不会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精神成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

  没有精神力量的教师是盲目的,缺乏精神动力的教育是轻薄的。精神成长源自教师内在的自觉,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和动力。精神成长滞后的教师只能机械性地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精神素质长期处于只取不存的透支状态,很难找到多元的教学方法,洞察不到教学

  内容所承载的深层次的教育要素,教学效率低下,只能让自己的专业发展停留在低层次的教书上,顾及不到“育人”。

  要有职业自尊。缺乏职业自尊的教师很难让自己感受到职业的幸福,很难看到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意义及社会价值,更难让自己高尚起来。培养职业自尊首先要热爱教师这一职业,只有热爱教师职业才能对教育事业有敬畏感、神圣感和使命感。其次要修炼好自己的品行,不仅要加强业务学习,更要注重提升师德修养,做实工作,做深学问,甘于奉献,用高尚的职业自尊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尊重。

  必须终身学习。终身学习理念是对终身教育理念的践行和发展。如果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职业生涯中,其思想、精神、学识总是处于只出不进的状态,不去学习新的东西,那是对人的消耗。教师要终身学习,不仅要学教育理论、专业知识,还要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知识,用自己广博的知识开启学生的心智,助力自我成长。

  必须学点哲学。哲学是爱智之学,是一种整体世界观的学问,其意义在于揭开生命的困惑,引领生命境界的提升。从表面上看,哲学与很多教师的任教学科似乎关系不大,但哲学带给人的批判性思维、理性反思、逻辑性表述,却适用于所有学科。有哲学素养的教师更能深入教育本质,用更广阔的视野发现教育的本质性、趋势性和全局性的问题。

  要有问题意识。问题是精神成长的起点、动力和贯穿成长过程的主线。没有问题意识,精神就会枯竭。能发现教育中的问题才能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让自己在不断探索中达到一个新的精神高度。问题意识的培养源自教师对教育的分析、判断与洞察,源自教师在实践中的探索,源自教师教育理论的积累与教育实践的相互促进,源自教师不断进行自我反思。

  必须有高质量的交流。交流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交流还意味着对话、参与、相互建构。教师不仅要有广泛的交流,更要有高质量的交流。高质量的交流可以是纵向的,也可以是横向的;可以是单一学科的,也可以是多元文化的;可以是针对教育问题的,也可以是针对社会及人类问题的,在高质量的交流中,实现思维的碰撞、感悟的提升和经验的分享。

  必须有特长、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例如,爱好写作、科技制作、艺体,有组织社团活动的特长,有研究课题的特长……这些爱好与特长看似与课堂教学无关,但对教育及教师长远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是教师精神成长的动力。

  对于教师来说,精神贫困是最大的贫困,它比经济贫困、知识贫困更可怕。教师应以宽广的胸怀、远大的志向,从系统发展的角度拓展自己的成长向度,关注自己的精神成长,让自己成为一名有思想底蕴、有精神底气的教师,这是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