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苏派教育 > 大家论道 > 正文

“趣味”“热爱”和“适合”

作者:吴非 发布时间:2016-10-25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填报高考志愿时,很多学生表示不知如何选专业。一些考生学科成绩不错,但对“专业”一无所知,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些“专业”和今后从事的“职业”有什么关系,不知道自己可以去学什么,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兴趣”,只能听命于父母。麻烦的是大部分家长也并不了解“专业”,而很多学校规定,教师不得对填报志愿发表意见,更不能“越俎代庖”。最后考生和家长往往是在七嘴八舌中“随大流”,于是形成“只认大门,误进小门”的怪现象。有调查显示,超半数的大学生入学前并不了解所选专业,入学后也并不喜爱所学专业,乃至有退学重考的怪事。

  学生上高三了,教师如果问“以后想干什么”“考什么专业”,多数学生回答是“我家人还没想这个问题”“爸爸妈妈没对我说过”“他们意见不统一”……学生到了高三,不清楚自己今后要去学什么、做什么。这就让人纳闷:为什么学生到了高三仍然没有考虑过“职业”,一个人从小没有生涯规划,他是如何学到高三的,他的社会理想有没有依托?

  其实,对孩子今后学什么,家长也没数。我常听家长说“考完后看他的考分再说吧”——这就是说,他们不是选择专业,而只是在选择大学;在得知考分后,才开始考虑学校和专业。在这里,即使有职业愿望,也要服从考分;更不论本身没有“职业”理想。18岁仍然不知道自己可以学点什么做点什么,是不是有些可悲?落后的社会价值观干扰了教育,错误的“成功学”也在影响青年的职业选择。

  学生不会选专业填志愿,因为他不了解“专业”的内涵,也无法判断自己的学力。他在学校的学习是对付考试的,他的学习和“未来”的关系是:考分高,上名牌大学;考分低,上一般院校。这个他懂。“热门专业”一般指高收入、高待遇的“轻松、体面”的职业,就业容易。这个他也懂。至于这个专业是不是“适合”自己,多数学生并不知道。不少学校缺乏这方面的教育,坦率地说,许多教师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和个人规划的认识也很肤浅,他们可能并不具备这方面的指导能力。“把学生送进大学”,学校的任务就完成了。然而,大批不了解所选专业的人,他们能不能在今后的学习中获得发展,能不能热爱自己的工作?

  基础教育阶段要培育人的趣味。许多学生从小学就被家长送去上“兴趣班”“特长班”,这未必是他个人的选择,往往是家长代选,家长考虑的是将“特长”作为升名校的“敲门砖”,可以在入学上获取优势,而并不在意培育趣味。学生用大量时间学习并不喜爱的“特长”,即使习得技能,未必产生兴趣,升学之后,这块“敲门砖”也就搁置。最近听闻某所高中入学调查的几个数据,似乎能说明一些问题:28%的学生从小学一年级起就上“兴趣班”“特长班”,68%的学生从小学起就开始“补课”(两项数据存在交叉)。也就是说,学生进入高中之前,负担已经很重了。虽然该校高考升学率高,但校长和教师面对这些数据,不能不感到忧虑。基础教育如果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也就无从谈求知欲,也就无从谈“职业理想”,自然也就没有“专业”的概念。从事没有趣味的工作,最是失败的人生。一般而言,有了“趣味”和“热爱”,才有可能“适合”。

  学生脱离社会生活也是缺乏职业理想的原因。绝大部分高中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不从事家务劳动,不接触社会,也不了解社会。城市里的高中生上学放学仍然有相当一部分要家长接送;县一级学校,大部分是封闭式管理。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到过工厂,没近距离观察过制造业,也不了解商业运行模式,他们能在试卷上做出答案,但对身边的现象无法作出解释,临到填报志愿才去关注,仓促间作出的选择,往往难以持续。

  如果没有理想,没有热爱,任何一种职业都可能是无趣的。我们可能应当早一些引导学生去思考这样的问题。

责任编辑:李月昭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