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苏派教育 > 大家论道 > 正文

探寻写作教学的真味

——“苏派作文名师精品课堂观摩与研讨活动”侧记

作者:赵 玮 发布时间:2016-11-23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本报通讯员 赵玮

  11月17日至19日,由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初中生世界》编辑部、苏派作文教学研究中心(初中)主办,泰州市姜堰区教育局、姜堰区励才实验学校承办的“苏派作文名师精品课堂观摩与研讨活动”在姜堰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近600名一线初中语文教师参加了活动,与特级教师、作文教学专家、著名作家一起说“文”论道,共同探寻写作教学的真味。各具特色的作文展示课,精彩纷呈的报告沙龙,使得活动现场高潮迭起、气氛热烈。

  情境:学生必须时刻在场

  “下面,给同学们8分钟时间写一写从你走进报告厅到丁老师开始上课这段时间,你所看到、想到的内容。”江苏省特级教师丁卫军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片段写作任务,这既有点出乎意料,原因是这节作文课刚刚开始;但又在情理之中,因为他已经提示学生写作要注意“情境”“在场”。因此,这是对学生观察能力、捕捉能力、反馈能力的一次极好的检验;同时,也在“悄悄”地提醒台下的听课教师该如何调动学生写作的参与度。随后,整堂课就在丁老师看似随意的牵引下,如散文般“形散神聚”,巧妙而顺利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长期以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才能让他们真正有所收获,始终困扰着大多数一线语文教师。“写作文一定要让学生‘在场’,要将他们所处的情境真实地‘搬’到作文中来。”丁卫军如是阐述他的设计初衷。

  而评判学生情境迁移能力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细节描写。为此,来自泰州市姜堰区励才实验学校的章林副校长和中学高级教师李中华围绕这一知识点,分别从片段训练和完整篇章训练两个角度,进行了精彩的同课异构:“分解动作,使细节更加具体”“巧用修辞,使细节更加形象”“细节丰富典型,人物才有个性”……两位教师的课“透”“实”,贴合教师的日常作文教学,引发了听课者的共鸣。

  语文教学就是在阅读与写作中穿行。“读泰州名人,写名人传记”“读千里历程,写山水游记”“读励才校园,写母校留言”“读经典影片,写微型美文”……泰州市姜堰区励才实验学校丁宏兵副校长从8个方面向来宾们娓娓道出该校通过读写结合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力的做法。从中不难发现,所有这些写作活动都创设了情境,强调学生的“在场”,因而,他的学生才会在参观苏州园林时,看到一棵空心树后,写下“它的世界虽然没有自己的心,却有一片又一片的风景”这样的美句。

  融合:教者理念生成碰撞

  不少语文教师在写作指导中,往往会告诫学生:作文一定要“开门见山”,不要弯弯绕。但是,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袁卫星却在展示课上,通过具体例子的对比,引导学生思考:“开门见山”式的写法有什么不理想的地方?台下的听课教师也同样思考着。

  执教理念的碰撞与融合,是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

  一方面,身处教学、教研一线的名师、专家结合各自的教科研经历,阐发了自己的写作教学主张。比如主题沙龙环节,围绕“初中作文教学与学生生命成长”这一话题,江苏省特级教师樊智涛认为,要教会学生“努力做一个有故事的人”“要做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从而听到“拔节的声音”;江苏省特级教师王益民提出要通过思想、故事、语言、形式等的创新,让学生“回归做人本真”;无锡市锡山区语文教研员张原希望教师要“站好队,站好位,不要用道德标准评判学生的写作”,学生在作文中只是在表达对情感的认知;江苏省正高级教师王书月期望教师“不要轻易地给学生作文扣‘幼稚化’的帽子,而是要参与学生的生命成长,发现生命的精彩”;江苏省教学名师陈芳则从“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理解。

  另一方面,来自语文教学领域之外的作家,则从独特的视角表达了对写作教学的理解。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祁智首先设置了一个选择:是去看“神舟十一号”飞船顺利着陆直播,还是来上本次活动的公开课,通过现场辩论的方式,告诉学生议论文当如何构思、选材、表达;同时,也提示教师要智慧地生成写作话题。随后,他提出,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作文只是一张语文试卷中的一道很普通但分数很高、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完成的题”“作文是可以训练的,是技术活”“从今天开始记忆,从明天开始回忆”等话语,让听课者“脑洞大开”。

  建构:智库团队引领方向

  苏派作文教学研究中心(初中)的成立,旨在基于初中作文教学实际,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与方法,推广科学的作文教学理念,这其中,智库团队的引领必不可少。为此,每次活动,我们都专门邀请在作文教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的专家、学者把脉问诊,解决疑难。

  “厚实的阅读永远是写好作文的关键;而学生丰富的生活,则是写好作文关键的关键”“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可以把名家名篇、名人名言穿插在升格过程之中,这会比课堂一开始就说出来效果要好得多”“写作应当是现场的、在场的、生成的”……听完两节细节描写展示课后,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苏派作文教学研究中心(初中)主任蔡明做了如上阐述。作为全国著名的作文教学专家,蔡明老师的点评切中肯綮、简明精准,寥寥数语,让听课教师收益颇多。

  主题报告环节,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洪劬颉做了题为《智慧地表达自己的智慧》的发言。他认为,好作文是“教”出来的,教师必须思考“分数是怎么‘打’出来的”“好作文是如何‘写’的”“好作文是如何‘想’的”,并给出了关于基本文体写作的各种策略。而他报告结束前的“好的作文批改,是让学生还有勇气写出下一篇”的观点,直抵教师灵魂,引发他们反思、深思如何使写作教学更有温情、更具力量。

  尽管天公不作美,3天活动期间阴雨绵绵,但没有阻挡教师们的热情,微信群里的讨论,持续,热烈。记得今年江苏省第十六届中学生作文大赛(初中组)复赛赛题是:“寻味”“就这么简单”“墙”。本次活动,我们就是在“寻味”——寻写作教学的真味;就是在破“墙”——破束缚我们思想、约束我们行为的“高墙”。或许,我们就会发现:写作教学,就这么简单!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