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苏派教育 > 大家论道 > 正文

一所学校的教育信仰

作者:张菊荣 发布时间:2017-03-29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学校应该是有信仰的,但信仰不是文字游戏,不是“天外来客”,不是他人的赐予与强迫。信仰是自己的,是从自己的心中长出来的,是从自己的脚下走出来的,而且是慢慢地长出来、慢慢地走出来的,唯有“慢慢地”才能“深深地”,深深地刻入灵魂,深深地流经血液,成为我们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人的经历会影响到他的眼界、胸襟、观念、行动与思维方式。我的经历很简单,先是在一所仅有2位教师的村小从事复式教学工作,后又调到镇中心小学,继而担任这所小学的副校长。2002年暑假之后,我到了吴江教育局教科室,工作6年之后又去了城区的一所小学担任党支部书记。2009年,汾湖的领导向我发出邀请,这里要办一所新学校。我考虑再三后来到了汾湖实小,一晃就要8年了。我不知道会在这里待多久,但在这里的每一天,都是我生命中的重要日子。

  虽然我的经历很简单,但这些经历对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村小在一座美丽的湖边,它奠定了我的浪漫主义教育情怀;从普通教师到中层干部、副校长,乡镇中心小学14年的教学经历是我成长的必然历练,培养了我的实干精神;6年的教育科研部门工作经历,让我养成了对教育现场进行思考与琢磨的习惯。我到汾湖实小时,很多人说:“你的很多想法都可以实现了。”但我想说:“我没有什么预构的想法,也没有预制的‘蓝图’,更没有大把大把的真理握在手里,来到这里,我几乎空空如也。但是我来了,与同事们在一起我会产生无穷的想法,汾小的一切都是我们共同创造的。”我觉得教育并不是一种线性思考的逻辑演绎,而是一种复杂的存在。但我并不否定“蓝图”的重要性,“蓝图”是重要的,但“蓝图”绝不是校长请几个智者关起门讨论就可以论证出来的。

  事实上,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绘制“蓝图”。2009年暑假,学校工地紧锣密鼓地施工,我们分三批召开了“愿景描述会”,请每一位教师畅想汾小的未来。在这三次会议中,我永远难忘的是年轻教师们充满成长渴望的眼神。我的经历告诉我,每一个人都有成长的欲望,一个人只有拥有不可遏制的成长欲望,他的力量才是无穷的。这些想法后来就成为了“汾小三大信仰”之一,相信意愿的力量。暑假中,我们举办了第一次学校发展咨询会,形成了《从现实基础出发,向理想境界迈进》的学校发展构想。全新的教师队伍、全新的学生、全新的学校,每个人的心中都激荡着成长的梦想,于是,“让每一位师生拥有成长的感觉”成为了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在开学后的第一次教师会上,看着这帮“创业者”,我倡议用文字记录这段岁月,到学期结束时,每个人完成一本“土书”。这是我的一个梦想,教师成为研究者,我庆幸,这也成为了我们团队的梦想,36位教师无一例外地成为了“土书”的作者。这再次印证了我们的信仰,相信意愿的力量。

  汾小“三大信仰”之二是相信坚持的力量。在我们的校门口有两个卡通人物“恒恒”与“成成”,“恒”即坚持,“成”即成长。我们的校园里遍种竹子,这不仅因为竹子是国人人格精神的寄托,更因为竹子兼具了“成长”与“坚持”的意蕴,是学校的文化意象。我们甚至把“恒”字作为学校的校训,汾小所拥有的点滴成长,都是坚持的结果。在举办第一次学校发展咨询会后,每年暑假我们都会筹划未来,举办学校发展咨询会;我们做了第一辑“土书”后,一直坚持做下去,现在已经有了378种,每年放暑假都会举行“土书发行仪式”;我们开设月末教师讲坛,每月坚持不断,已经形成了一个丰富的“教师微报告库”;我们发动学生制作个人展板,已经积累了705块;我们开设“学生个人专场”,每年推出“新人”;校报从2009年9月创刊后,每月一期也是雷打不动……我们的信仰与行动高度一致,特别要说的是“成长课堂研讨会”,从2010年上半年举办第一届之后,我们每个学期都会举办一届,每届一个主题。在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紧密合作中,我校“教—学—评一致性”课程改革在不断向纵深推进,我们的研究正向着“教师过一种饶有兴致的专业生活,学生过一种饶有兴致的学习生活,师生一起过一种饶有兴致的校园生活”的愿景努力。审慎地开始一件事,坚持不懈地深化这件事,我们不迷信一蹴而就,不相信未经努力的抵达,我们这样来阐释“恒”字校训:不轻易开启,不轻言放弃。唯如此,我们才可能获得“成长的感觉”。

  汾小“三大信仰”之三是相信文化的力量。我们为什么能坚持?为什么能在坚持中不断成长?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缔造着文化,我们相信文化的力量,从我们的“坚持”中的确可以看到文化的力量。“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很远”,这句非洲的谚语在我们的实践中得到印证。比如“成长课堂研讨会”,从学习目标的叙写,到评价任务的设计,再到评价信息的运用,最后到“教—学—评一致性”课堂的探索,每一个主题都非常富有挑战性。我们将这些主题紧紧地融入日常教学与研究中,最后形成一组论文作为成果。当人们惊艳于我们“怎么这么会写”的时候,我们只能说,“如果不做,我们一行也写不出来”。而这个“做”,是“团队的做”,一个人很难“走远”。我们的教研组,我们的“教—学—评一致性课例研究中心”,我们的“恒成课程开发中心”,都是重要的文化场。再如我们的“土书著述”,融教师发展、课程探索、学生研究等于一体,带动了整个学校的发展。其能够年复一年地继续,也与团队文化环境相关。非常遗憾的是,调离学校的教师们,尽管在调离之初还有过继续写作“土书”的决心,但至今没有人能够继续。当然这也说明,我们的文化还没有足够的强大,学校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学校文化需要“概念”与“言说”,但这些“概念”与“言说”一定浸透了奋斗者的汗水。当浸透了汗水的文化主张与生命合而为一时,就成为了我们无论何时都坚信的东西,就是“信仰”,而有了“信仰”,学校也就有了力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李月昭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