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大家论道

教师,你还习惯成为“学生”吗?

作者:张春华 发布时间:2018-07-20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张春华

  暑假来啦,培训也来了。

  有教师说,平时教学工作已经忙得不可开交,暑假好不容易可以休息一下,为什么还要组织培训?这样的培训有什么用呢?

  世界在变,学生在变,我们却没有多少改变。今天的教育,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当意识到教育深处的困境时,就会发现,今天的教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培训。

  其实,教师并非不愿意培训,而是反感那些内容空泛的通识性培训、缺少实际需求指向的“大锅饭”培训。对此,培训组织者需要改进培训方式和更新培训内容。

  对于受训者来说,假期集中培训,可以放下繁杂事务,屏蔽琐事纷扰,统整被碎片化的时间,专心思考教育难题,科学谋划工作思路,让日常工作忙而有序、忙而有效。许多品牌企业视培训为员工第一福利,没有培训就没有胜任的能力和上升的空间,所以员工都有参与培训的强烈意愿。

  培训是过一种更有意义的新生活。这个新生活是一段属于自己的自由时光。思想产生于闲暇,在这段纯粹的时光里静心享受自由。就像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所说:“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培训就是属于“我”的另一个世界,可以多做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平时没有时间思考的本源性教育问题,现在可以好好地想一想了;平时想读却屡被打断的书籍,可以废寝忘食地快意阅读了;想写而没有时间写的文章,可以动笔了。

  幸福很难定义,但是幸福常常与心态有关。当中国大妈找到了“广场舞”这个团队,她们有了新的幸福生活;当老年人到“老年大学”学上某种技艺时,就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团队和氛围,把他们从平凡甚至单调的生活中解放出来,找到自己人生的乐趣。教师步入专业发展高原期或职业倦怠期,不再追求职称晋升、学术荣誉等只是表象,忘记教育的初心、缺少专业发展的幸福才是本源。培训正是教师找回初心、焕发活力的时机。在培训的团队中,不乏胸怀梦想、崭露头角的年轻人,也有矢志不渝、老当益壮的老教师,一句真心话,一件暖心事,一节感动的课,一个难忘的学生,都可能成为教师继续找寻自己职业幸福的理由。

  培训是“诊断”教育问题的现场。现在,越来越多的教育难题摆在面前,例如有的教师在跨学科问题面前捉襟见肘,有的教师教育学生把握不住尺度,有的教师面对突发事件不知所措,有的教师面对思想前卫、行为无惧的学生束手无策……这些难题已不再是死抠教材教参备课刷题就能找到答案,而需要现实问题的“临床诊断”。培训正是把这些教育难题放在公众平台上进行现场“解剖”,让解决问题的过程看得见,让解决难题的办法学得会。

  培训是教育智慧的“孵化场”。我心目中理想的培训是一群有智慧的头脑聚在一起,交流一个有价值的教育问题。这是一群教师思想的行走、团体智慧的孵化。在这个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单独的学科知识已经无法解决当下的教育难题,跳出学科知识的“小圈子”,实现跨学科甚至跨领域的交流与对话,更容易打开思路,找寻到解决问题的真正答案。一场沙龙研讨,可能碰撞出灵感;一个思维活跃的团队,可能助你找到方向……头脑风暴,小组讨论,主题分享,有时候比专家报告更容易激活你的思维,作为思考的主体融入其中,获得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学习者要“善假于物也”,转知成智。无论是抛砖引玉,抑或是补充两句,培训双方都能从研讨中获益。

  培训是教育智慧的“转化场”。平时的偶感随想一盘散沙,杂乱无章。培训正好给你思考的酵母,并给你一个完善表达的充裕时间。培训,让写作变得简单。一个年轻教师问我论文怎么写,在聆听一位名师的课后,我们围绕这堂课进行了深入交流。之后,他以这堂课的课型建构作为写作的主题,不久,这篇论文就发表了。写作是培训内容消化、吸收和转化的过程,是让自己的思想走向系统和缜密的历练。

  不要让自己的大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带着“有用”的心态走进培训现场,则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暑期,过一段有活力和有追求的培训生活,再做一回“学生”,也未尝不是一件乐事。

责任编辑:李朋飞

教师,你还习惯成为“学生”吗?
发布时间:2018-07-20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张春华

  暑假来啦,培训也来了。

  有教师说,平时教学工作已经忙得不可开交,暑假好不容易可以休息一下,为什么还要组织培训?这样的培训有什么用呢?

  世界在变,学生在变,我们却没有多少改变。今天的教育,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当意识到教育深处的困境时,就会发现,今天的教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培训。

  其实,教师并非不愿意培训,而是反感那些内容空泛的通识性培训、缺少实际需求指向的“大锅饭”培训。对此,培训组织者需要改进培训方式和更新培训内容。

  对于受训者来说,假期集中培训,可以放下繁杂事务,屏蔽琐事纷扰,统整被碎片化的时间,专心思考教育难题,科学谋划工作思路,让日常工作忙而有序、忙而有效。许多品牌企业视培训为员工第一福利,没有培训就没有胜任的能力和上升的空间,所以员工都有参与培训的强烈意愿。

  培训是过一种更有意义的新生活。这个新生活是一段属于自己的自由时光。思想产生于闲暇,在这段纯粹的时光里静心享受自由。就像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所说:“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培训就是属于“我”的另一个世界,可以多做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平时没有时间思考的本源性教育问题,现在可以好好地想一想了;平时想读却屡被打断的书籍,可以废寝忘食地快意阅读了;想写而没有时间写的文章,可以动笔了。

  幸福很难定义,但是幸福常常与心态有关。当中国大妈找到了“广场舞”这个团队,她们有了新的幸福生活;当老年人到“老年大学”学上某种技艺时,就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团队和氛围,把他们从平凡甚至单调的生活中解放出来,找到自己人生的乐趣。教师步入专业发展高原期或职业倦怠期,不再追求职称晋升、学术荣誉等只是表象,忘记教育的初心、缺少专业发展的幸福才是本源。培训正是教师找回初心、焕发活力的时机。在培训的团队中,不乏胸怀梦想、崭露头角的年轻人,也有矢志不渝、老当益壮的老教师,一句真心话,一件暖心事,一节感动的课,一个难忘的学生,都可能成为教师继续找寻自己职业幸福的理由。

  培训是“诊断”教育问题的现场。现在,越来越多的教育难题摆在面前,例如有的教师在跨学科问题面前捉襟见肘,有的教师教育学生把握不住尺度,有的教师面对突发事件不知所措,有的教师面对思想前卫、行为无惧的学生束手无策……这些难题已不再是死抠教材教参备课刷题就能找到答案,而需要现实问题的“临床诊断”。培训正是把这些教育难题放在公众平台上进行现场“解剖”,让解决问题的过程看得见,让解决难题的办法学得会。

  培训是教育智慧的“孵化场”。我心目中理想的培训是一群有智慧的头脑聚在一起,交流一个有价值的教育问题。这是一群教师思想的行走、团体智慧的孵化。在这个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单独的学科知识已经无法解决当下的教育难题,跳出学科知识的“小圈子”,实现跨学科甚至跨领域的交流与对话,更容易打开思路,找寻到解决问题的真正答案。一场沙龙研讨,可能碰撞出灵感;一个思维活跃的团队,可能助你找到方向……头脑风暴,小组讨论,主题分享,有时候比专家报告更容易激活你的思维,作为思考的主体融入其中,获得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学习者要“善假于物也”,转知成智。无论是抛砖引玉,抑或是补充两句,培训双方都能从研讨中获益。

  培训是教育智慧的“转化场”。平时的偶感随想一盘散沙,杂乱无章。培训正好给你思考的酵母,并给你一个完善表达的充裕时间。培训,让写作变得简单。一个年轻教师问我论文怎么写,在聆听一位名师的课后,我们围绕这堂课进行了深入交流。之后,他以这堂课的课型建构作为写作的主题,不久,这篇论文就发表了。写作是培训内容消化、吸收和转化的过程,是让自己的思想走向系统和缜密的历练。

  不要让自己的大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带着“有用”的心态走进培训现场,则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暑期,过一段有活力和有追求的培训生活,再做一回“学生”,也未尝不是一件乐事。

责任编辑:李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