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大家论道

奔走的快乐

作者:范红霞 发布时间:2018-07-20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靖江市特殊教育学校 范红霞

  站在三尺讲台上,面对学生求知若渴的眼神,师者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言什么?如何言?言可有尽头?教师要很好地回答这一系列问题就必须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发展水平。为此,每年暑假,我都要参加各种培训,市内的,市外的;技能训练的,素养提升的,背着沉重的旅行包,奔走于各个会场之间,乐此不疲,因为我享受辗转奔走的过程,因为我不甘做“井底之蛙”。

  犹记乌拉特前旗的那场全国送教(康)上门的专题研讨学习。飞跃一千多公里,来到雄鸡的脊背,大巴,飞机,的士,一路颠簸的疲惫,水土不服的症状,但在到达送教上门培训会场的那一刻,消失殆尽。会场座无虚席,来自全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主管领导、特殊教育学校教学骨干、特教研究机构专家400多人,虽风尘仆仆,可眼里闪烁的尽是学习的光芒。

  一曲饱含浓郁草原特色的内蒙古乌拉特民歌《鸿雁》拉开了学习的序幕。特校师生同台演出,软化了我的心,特殊孩子的表演虽不完美,整个会场却掌声雷动,不一样的花朵绽放的声音,是天籁之音。鸿雁传情,草原人的热情,一下子拉近了彼此间的心灵,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目标——“你不能来,我去!”我们要让每一个重残儿童也能感受到教育的温度。

  乌拉特前旗特殊教育学校的3年送教之路,历经冬去春来,历经风霜雪雨,不改初心,在渐行渐远的送教路上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我们追随送教大军的足迹,感动而震撼。茫茫草原上,几小时的车程只能偶尔见到一辆车、一两个人,漫漫的送教路上,滚滚的车轮,飞扬的尘土,裹挟着送教的热情,向上升腾。走进蒙古包,阿布和额吉的感动溢于言表,洁白的哈达,几近90度的躬身,是他们最淳朴的表达,没有太多的语言,除了感谢,还是感谢。面对送教老师的到来,孩子显得异常兴奋,虽然一天的送教无法立刻看到孩子的进步,但是所有的特教人始终坚信:小小的蜗牛背着重重的壳,定会爬上葡萄树的顶端。

  怎样的送教上门才是最合适的,这曾是一直困扰着我们的难题。培训研讨会场,“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研究”项目首席专家方俊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汪海萍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邓猛教授、江苏省教育学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丁勇研究员,用高屋建瓴的观点与建议,回答了“送给谁、送什么、怎么送”的系列问题,为重残儿童的未来带来一丝曙光,为送教上门的教师指点迷津。信息量大,含金量高,可操作性强,专家的报告,与参训的我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大家埋头记录,一刻也没有停歇。

  对话、分享、交流、体验的培训研讨,是最走心的方式。乌拉特前旗学习之旅是特教专业学习规模最大、奔走最远的一次,也是印迹最深的一次,让我更加坚定了特教前行的步伐,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特殊教育专业学习的迫切。《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已经落地,一线的特殊教育教师只有不断地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让特教事业灿烂生花。

责任编辑:李朋飞

奔走的快乐
发布时间:2018-07-20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靖江市特殊教育学校 范红霞

  站在三尺讲台上,面对学生求知若渴的眼神,师者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言什么?如何言?言可有尽头?教师要很好地回答这一系列问题就必须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发展水平。为此,每年暑假,我都要参加各种培训,市内的,市外的;技能训练的,素养提升的,背着沉重的旅行包,奔走于各个会场之间,乐此不疲,因为我享受辗转奔走的过程,因为我不甘做“井底之蛙”。

  犹记乌拉特前旗的那场全国送教(康)上门的专题研讨学习。飞跃一千多公里,来到雄鸡的脊背,大巴,飞机,的士,一路颠簸的疲惫,水土不服的症状,但在到达送教上门培训会场的那一刻,消失殆尽。会场座无虚席,来自全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主管领导、特殊教育学校教学骨干、特教研究机构专家400多人,虽风尘仆仆,可眼里闪烁的尽是学习的光芒。

  一曲饱含浓郁草原特色的内蒙古乌拉特民歌《鸿雁》拉开了学习的序幕。特校师生同台演出,软化了我的心,特殊孩子的表演虽不完美,整个会场却掌声雷动,不一样的花朵绽放的声音,是天籁之音。鸿雁传情,草原人的热情,一下子拉近了彼此间的心灵,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目标——“你不能来,我去!”我们要让每一个重残儿童也能感受到教育的温度。

  乌拉特前旗特殊教育学校的3年送教之路,历经冬去春来,历经风霜雪雨,不改初心,在渐行渐远的送教路上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我们追随送教大军的足迹,感动而震撼。茫茫草原上,几小时的车程只能偶尔见到一辆车、一两个人,漫漫的送教路上,滚滚的车轮,飞扬的尘土,裹挟着送教的热情,向上升腾。走进蒙古包,阿布和额吉的感动溢于言表,洁白的哈达,几近90度的躬身,是他们最淳朴的表达,没有太多的语言,除了感谢,还是感谢。面对送教老师的到来,孩子显得异常兴奋,虽然一天的送教无法立刻看到孩子的进步,但是所有的特教人始终坚信:小小的蜗牛背着重重的壳,定会爬上葡萄树的顶端。

  怎样的送教上门才是最合适的,这曾是一直困扰着我们的难题。培训研讨会场,“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研究”项目首席专家方俊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汪海萍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邓猛教授、江苏省教育学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丁勇研究员,用高屋建瓴的观点与建议,回答了“送给谁、送什么、怎么送”的系列问题,为重残儿童的未来带来一丝曙光,为送教上门的教师指点迷津。信息量大,含金量高,可操作性强,专家的报告,与参训的我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大家埋头记录,一刻也没有停歇。

  对话、分享、交流、体验的培训研讨,是最走心的方式。乌拉特前旗学习之旅是特教专业学习规模最大、奔走最远的一次,也是印迹最深的一次,让我更加坚定了特教前行的步伐,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特殊教育专业学习的迫切。《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已经落地,一线的特殊教育教师只有不断地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让特教事业灿烂生花。

责任编辑:李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