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张卫民
跨学科创业教育是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教育模式,是创业教育发展的“升级版”。近年来,我国从国家层面先后三次发文提出:通过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推进创业教育普及化。然而,目前学术界对跨学科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将创业教育嵌入某一具体专业教育,没有探索跨学科创业教育的基本教育模式,这不利于推广跨学科创业教育。美国是开展跨学科创业教育比较成功的国家,本文试图通过探讨美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为我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美国高校跨学科
创业教育的基本模式
主修专业+创业证书或创业辅修项目模式 这是一种通过两类课程组合进行跨学科学习的方式。创业证书和创业辅修项目作为非学位教育项目,通常只有3—8门创业课程,相对于创业主修专业而言,学生完成学分所需的时间要少得多。此外,创业证书和创业辅修项目因占用大学教育资源较少,不会被认为是对其他专业的“威胁”,更容易被大学各方所接受,容易通过学校课程委员会评审而立项建设。这类项目通常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所有在校大学生除了学习自己的主修专业,还可以选修一个创业辅修或创业证书项目。从美国高校实践来看,该模式简单易操作,适合不同类型高校以及不同的办学层次。在美国,不管是综合研究型大学还是教学型的文理学院,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都大量设立创业证书或创业辅修项目,其已成为大学各专业学生获取创业知识与技能的重要路径。
创业双学位或联合学位模式 这是一种跨学科培养创新人才的组合模式。创业双学位和联合学位项目的优势是学生能够用更少的时间(一般可节省1年时间)拿到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位或一个跨学科、跨专业的学位。学生可以在管理学院选择创业主修专业后,再在合作学院至少选择一个主修专业,然后同时完成两个学院的学位课程要求。该模式要求大学开设创业主修专业,专业建设的相关资金、教师和教学资源都必须配套到位。从美国高校实践来看,采用该模式开展跨学科创业教育的高校较少,通常是综合研究型大学。这类大学的综合办学实力强,构建了完备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为该模式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跨学科创业学术项目模式 这种模式属于跨学科教育的个体组织方式,包括跨学科主修专业、跨学科创业辅修项目和跨学科创业学习证书等类型。在创业教育体系中,这类项目对知识体系融合要求高、建设难度大,但是创业教育效果好。通过对美国高校实践分析发现,该模式的实施跟大学的类型、办学层次和性质没有必然的联系。从学科融合角度来看,跨学科创业学术项目通常建立在高校的优势学科之上,因为创建跨学科创业学术项目需要课程资源、教师资源、研究资源、实践资源和保障条件等支撑,只有学科基础好,才能满足这些条件。
跨学科创业课程模式 跨学科创业课程是创业知识和专业知识深度融合的具体呈现形式。当一所高校没有开设任何创业学术项目的时候,前文提到的三种跨学科创业教育模式将无法实施,跨学科创业课程就会成为开展跨学科创业教育的主要模式。在美国大学实践中,跨学科创业课程的开发和讲授以创业教育所跨专业的教师或教师团队为主。这就要求专业教师或团队具有跨学科的知识结构,依托大学优势学科,借助其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强大的知识生产能力,开发跨学科创业课程。事实上,单独依托该模式开展跨学科创业教育的美国高校较少,更多情况下,该模式与前三种模式混合使用,将跨学科创业课程置于创业学术项目之中,作为其课程体系的一部分。
借鉴与启示
丰富创业辅修或创业证书项目,推广主修专业+创业证书或创业辅修项目模式等非学位教育项目在欧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系统中普遍存在,创业辅修项目和创业证书项目也较多。主修专业+创业证书或创业辅修项目模式已经成为欧美发达国家高校开展跨学科创业教育的重要模式。然而,在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中,辅修和证书等非学位教育项目却不多见,创业辅修项目和创业证书项目更是少见,我国高校缺乏开展主修专业+创业证书或创业辅修项目模式的基本条件。从实施难易角度来看,该模式属于松散型的跨学科模式,最容易实施和推广。所以,我国高校可以大量开设创业辅修或创业证书项目,推进主修专业+创业证书或创业辅修项目的跨学科创业教育模式。在这方面,清华大学做了有益的尝试。2016年4月,清华大学在全国率先开设了技术创新创业辅修专业,全校本科生均可选修。探索实施跨学科创业教育,为我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利用国际合作办学资源,实施国际联合创业学位或双学位项目 从2012年开始,我国从国家层面开始自上而下推进跨学科创业教育,跨学科创业教育迎来了大发展。然而,由于专业的创业教育师资短缺和创业教育氛围不浓厚等因素,大学第一课堂创业课程和专业严重不足,国内目前大规模实施跨学科创业教育的条件还不成熟。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北京工业大学学报刊载的《改革开放40年中国高校国际化的成就与挑战》一文提供的数据,我国95%的高校将国际合作办学列入本校的战略发展规划,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达到2342个。我国高校可充分利用这些国际合作办学资源和发达国家丰富的创业教育课程及专业资源,开展国际联合学位或双学位合作,专业学位课程在国内学,创业学位课程在国外学,符合毕业条件的,颁发相应的学历学位证书。事实上,东华大学已经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合作开设了创业辅修项目,开展跨文化、跨学科创业教育。国际合作,可作为我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的有效补充。
加快创业课程的引进与开发,创设跨学科创业学术项目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经历了30多年发展,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课程类型不够丰富,课程模式单一,且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结合程度低。从美国跨学科创业学术项目建设实践来看,其课程体系大多是专业课程和创业课程的组合搭配,不需要开发基于专业知识的融合性创业课程,这样建设跨学科创业项目就相对容易得多。所以,大力丰富创业学科课程就成为跨学科创业学术项目建设的核心任务。美国高校创业课程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开发路径多样,我国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有针对性地学习借鉴。此外,创业教育不分国界,欧美发达国家的创业学科课程大多可以引进使用,这样,我国创业学科课程也会快速增加。
提升各学科专业师资的创业素养,开发跨学科创业课程 跨学科创业课程将创业课程目标与专业课程目标整合到一起,把创业知识与专业知识有效地融合起来,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综合运用他们正在学习的多学科知识与技能进行创业。科尔曼基金会创业学教授莎朗·阿尔皮为跨学科创业课程开发指明了路径:开发跨学科创业课程,应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将创业知识嵌入其中,即首先要考虑的是“创业学的哪一方面知识能够融合到你的专业学科中”。因此,跨学科创业课程开发和讲授应以非商学院教师为主,这就需要各类不同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现阶段,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还不成熟,许多高校仍由辅导员或者就业办教师为主,他们对创业教育的认识程度有限,显然不利于跨学科创业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我们必须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创业培训,提升他们的创业素养。例如,各高校可充分利用国家、省和学校等各个层面的国际交流计划,出台支持政策,遴选专业师资赴国外跨学科创业教育特色高校进修学习。
作者系苏州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生,从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美国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实践研究”(课题编号:18YJC880130)和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研究”(课题编号:18JYD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